義憤之後,改變之始

又發生令人髮指的女童割喉案,人神共憤。女童母親在哀傷中以堅定的語氣說,這不是社會案件,這是她的女兒發生意外走了。她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對嫌犯,對死刑支持或廢除,沒有任何的想法想要說出來」。從女童母親的面孔,悲慟中不以激情的語言訴說,或許正是迫使我們需要由傾聽面孔的訴說中領悟:脆弱不安的生命不但已然岌岌可危,且正在發生。從社會處境來看,信任機制的斷裂,擔憂佔據了文化想像。恐懼文化的一個不幸後果,是任何問題都可能轉變為生死存亡的嚴肅問題。但是,我們是否願意傾聽瞭解並深刻感受這樣生命的脆弱,還是激情地陷入集體焦躁仇恨情緒裡?

很多人性議題和民主法治相關概念,涉及複雜的思辯。但社會習慣以人性的心理檔案理解他人,這是基於管理思維的方便法門。心理檔案的作用就是透過儲存與指稱的對象的關係獲得相關信息,以便加以辨識與指認。但任何檔案都有語法系統建構的情境,並非所有脫離脈絡的檔案訊息就足以反映個人的實存狀態。如同有人說,精神科醫師只有兩類病人,一類是「精神病」,一類是「尚未成為」(即將成為)精神病。這樣的反諷修辭,正顯現著診斷系統在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支配問題,亦即反映出標籤規則背後,所容易忽略的複雜現象。

【人心人術】 台灣畫壇的萬米長跑者:李石樵

「藝術家如果不用心的話,等於宣佈死亡。」 ──李石樵

最近台灣社會不太平靜,兇殘的社會事件讓人們覺得不安。小燈泡媽媽希望透過教育改善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文化使人結合,政治使人分離」,改變台灣從改變文化開始,透過文化藝術滋養心靈,也美化我們的社會。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生,本週特別介紹台灣畫家李石樵的故事。

李石樵(1908-1995)生於台灣日治時期,是新北泰山人。小時候李家經營米行生意,家境小康,李石樵也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度過童年時光。15歲時李石樵考取台北師範學校,很幸運地受教於知名美術教育家石川欽一郎,接觸到正規的美術教育,遇到了改變李石樵一生的啟蒙老師,也開啟他一生永不停止的繪畫人生。

西元1927年,台灣舉辦第一屆美術展覽會,他的初試啼聲之作《台北橋》入選台展,當年的李石樵只有19歲。老師石川欽一郎鼓勵他繼續進修,到日本深造。師範學校畢業後,年僅21歲的他懷抱著對繪畫的熱情與夢想,隻身前往東京都,目標就是考進知名的東京美術學校。

【日本想想】 阿宅等於潛在犯罪者?──犯罪事件的媒體「標籤化」歧視

一個小女孩來不及長大,就離開這個世界,如此令人不捨的事件,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發生了。我們想尋找原因、理出頭緒,於是鉅細靡遺檢視加害人的身家、個性、狀態、生活習慣,試圖歸結出原因,卻沒意識到在「歸結」的過程中,又造成了另一個族群的傷害。這次的事件,引起關於精神病患的汙名化論戰,令我想起了日本主流媒體對於「動漫」、「阿宅」的不友善態度。

最近日本熱烈討論著一個誘拐事件。2014年3月,一位住在日本琦玉縣的國中女孩被家人通報失蹤,兩年後的現在,女孩本人竟打電話報警,表示自己這兩年來其實是被一個名叫寺内樺風的男子監禁起來,趁男子不注意時才逃了出來報案。警方找到了如今已15歲的女孩,再趕往寺內住處時,發現他已經逃走,最後在靜岡縣逮捕了疑似自殺未遂、滿身是血地走在路上的寺內。

寺內樺風被逮捕後,火速地被起底。23歲、大學生的他家境不錯,曾赴海外遊學,高中時代,為了要就讀關東地區的大學而離開老家,聽說他挺聰明、認真,小學六年級時還曾當過該地區小學生自治團體的領袖,很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們,媒體企圖透過寺內的周遭人,來描繪他的人物像,後來他的一位高中同學指稱,寺內擅長電腦等3C產品,中午午休時間大多一個人玩電腦,很喜歡動漫,尤其是《涼宮春日的憂鬱》。

【國防想想】 高級教練機需要國造嗎?

近日蔡英文主席前往漢翔公司訪視,對漢翔推出空軍高級教練機的自研自製計劃,據媒體報導她有三點期待:「其一是需符合空軍需求,提高自製的產值比例;其二是為下一世代戰鬥機的研發打下基礎;其三則要求儘速完成原型機進行試飛。」筆者對於這幾項觀點原則上都贊成,但是仍有一些問題,或許新政府需要予以考量。

第一是空軍的需求問題。基本上,先進國家的國防採購應該是依據威脅評估下考量資源分配,據以決定國防政策,在國防政策下決定武器裝備的籌獲形式;換句話說,是先行確定需求規格後,再展開招標。國內外廠商則依據本身能力提出產品競標。除了性能、造價與時程之外,外國廠商所能提供的技術移轉和工業合作範圍和額度也是重要考量。

台電要先檢討外部成本──對外部性與責任分配的再思考

新政府將在5月20日上台,競選時提出的各類政見也將開始實踐。「非核家園」做為蔡英文的能源政策論述,也在近期引發社會對於能源議題更多的討論。要實踐非核家園的第一步,筆者認為重新檢視台灣多年來電業政策背後所隱含的價值選擇有其必要性,本文將以外部性及責任分配的角度,提供讀者對於發電成本的另一種視角。

黃冠群

作者為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學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交換學生,曾任職於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認為公共政策是一種價值選擇,希望能夠透過簡單的經濟學、政治學及公共政策學的概念,提供讀者對政策的另一種視角。

【時事想想】 中國的「準經濟制裁」,對台灣有效嗎?

自蔡英文當選台灣新一屆的總統後,中國方面就不斷透過台灣媒體,釋放出各種不利兩岸經貿交流的消息。

部分台灣親中媒體也裡應外合,跟著隨風起舞,用斗大版面披露「來台的大陸遊客正在減少」、台灣遊覽車業沒客人、糕餅業績下滑、甚至刻意把華航購買新飛機計劃暫緩,與大陸遊客減少相掛勾,營造蔡英文就任後,兩岸經貿減緩將衝擊台灣經濟的刻板印象,刻意撩動台灣民心的敏感神經。

但中國祭出「準經濟制裁」的作法,長期來,對台灣到底有什麼衝擊,必須要回到理性面探討。否則,跟著短期消息面起舞,台灣只會自亂陣腳,不打自垮。

讓我們先回到「國際貿易」的基本課程吧!

經濟學家眼裡,國際貿易是一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流通過程。透過商品、人員和服務的流通,達到國家經濟利益和消費者福利的極大化。

尤其,貿易的權力內涵可以忽略不計。古典自由經濟學派假定,人類的本性是愛好和平的,且是經濟理性導向。國家之間存在著利益的和諧,而貿易可以增進國際間的基本和諧。這類經濟學派者認為,一旦服用國際貿易這一帖「良藥」後,就能發揮「免除戰爭衝突」的莫大藥效!

長期照養──共同減輕負擔與暴力

曾是台北知名精神科醫院護理人員的我,,對台灣長照的欠缺一直有非常深的體驗。

記得二十多年前的精神病患家屬,因為家中有幼子要照養,並且要工作維持生計,無法長期照顧先生,在病患於醫學中心級的精神科治療病院出院後,家屬直接在醫院打電話雇請計程車,讓計程車從台北載患者到龍發堂安置。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無法照顧這個經常病發干擾她工作的先生,她必須工作養家,但是安置後送的結果卻大大地給醫療體制賞了一個大巴掌。一個醫學中心,醫了病患卻無法安置病患,最後必須後送病患到非法安置機構,為的就是家屬可以安心過日子。這樣的悲劇,其實在台灣一直不被重視,因為精神科或者是病患人權,在台灣一直不受重視,在選舉場子中也不討好。

但該面臨的,台灣還是要面臨。過了二十多年,台灣政府開始在討論,也準備要立法了,其實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台灣的健保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發揮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功能。長照這個政策也是一樣,立意良善,但怎麼做可以達到大家的公約數呢?

內湖殺童案重啟死刑辯論(以及對死刑的渴求)

在一名男子本週一於台北市內湖區將一位四歲女童斬首殺害之後,社會大眾又一次呼喊著血債血還。隨機發動且難以理解的暴力行為,再度刺激了支持死刑的多數人民,並且有可能成為執政在即,較無意願維持死刑的蔡英文政府的一大挑戰。雖說憤怒在這樣的局面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臺灣社會卻實在承擔不起讓激動情緒支配應變之道的代價;在如此煎熬的時刻,必須由冷靜分析的心智勝出。

事實的真相是,死刑並沒有用處,至少作為一種嚇阻兇殘犯罪的手段起不了作用。當著母親眼前冷血殘殺幼兒的人,絕不是以主宰著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性及損益權衡分析運行的。讓殺害另一個人在一般人看來如此使人髮指的道德規範(世界各大文明都具備的各種「汝不可殺人」誡律)與自我保護本能,對那些要不是無法理解行為後果、就是根本不在乎的精神變態者來說都不算數。對應報的恐懼並不足以制止他們的行為。

北法,陷入戰爭與分裂邊緣?

當下法國的難民議題層出不窮。一月二十三日,位於法國北部地區的港市加萊(Calais),有兩千多個難民及其支持者抗議法國境內難民的生活狀況,而選擇走上街頭。在這段時間裡,難民與本地人產生衝突,當晚有三百五十位難民冒險侵入此地的港口,並非法登上一條將駛往英國的船。因此一突發事件,所有的港口活動被迫停止三個多小時。法國警察動用武力,許多難民被逮捕。這一事件不是意外,是累積已久的火苗終於爆發所致。難民自此將會因為宣洩情緒和與當地生活的疏離感,不定時地在市中心或是市區街道上,上演著族群衝突與示威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