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殺童案重啟死刑辯論(以及對死刑的渴求)

友善列印版本

在一名男子本週一於台北市內湖區將一位四歲女童斬首殺害之後,社會大眾又一次呼喊著血債血還。隨機發動且難以理解的暴力行為,再度刺激了支持死刑的多數人民,並且有可能成為執政在即,較無意願維持死刑的蔡英文政府的一大挑戰。雖說憤怒在這樣的局面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臺灣社會卻實在承擔不起讓激動情緒支配應變之道的代價;在如此煎熬的時刻,必須由冷靜分析的心智勝出。

事實的真相是,死刑並沒有用處,至少作為一種嚇阻兇殘犯罪的手段起不了作用。當著母親眼前冷血殘殺幼兒的人,絕不是以主宰著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性及損益權衡分析運行的。讓殺害另一個人在一般人看來如此使人髮指的道德規範(世界各大文明都具備的各種「汝不可殺人」誡律)與自我保護本能,對那些要不是無法理解行為後果、就是根本不在乎的精神變態者來說都不算數。對應報的恐懼並不足以制止他們的行為。

臨床診斷為精神失常的人也是同樣道理,他們的心理失衡意味著他們在法律上無法意識到自身在噩夢般的妄想中做出的行為,也不能對這些行為負責。正因如此,這些精神失常人士在許多國家中一經專家鑑定其狀態,也就無法為了犯罪行為而被處決。

當然,以上所言是假定支持死刑的理由來自於相信死刑的嚇阻效果。遇害小朋友的母親昨天已經(以一種在如此處境下震動人心的冷靜自制)告訴大家,這是沒有用的。不過還是有些人既承認死刑的嚇阻作用有限,卻仍然支持死刑,或者是為了血債血還(「大眾殺戮欲」)所能帶給他們(想來還有受害者家屬)的短暫快感,或者是不相信納稅人應當在殺人犯受到終身監禁時花錢供養他們。

在我看來,更為根本的問題是,死刑讓我們陷入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法庭取得充分確信將一名罪犯判處死刑之前,必須取得多少事證?我們如何確信這一連串的事證不曾被改竄栽贓,以保護擁有政治人脈的有力人士?在最近這件案子裡主導了一場公憤大戲,以幫派分子追打被扭送警局的嫌犯開場的媒體,對審判又產生怎樣的影響?或者正如我們所見,當目前在位的馬政府陷入政治危機,公然運用死刑討好不滿的大眾或轉移焦點(註1),同時提振支持度或攻擊政治對手,我們又如何看待這樣的算計?

所有這些問題都說明了,死刑的問題並不在於證據確鑿的案件,而是在於其他許多我們就是無法確認嫌犯有罪的案件。我們一旦將死刑系統化成為日常行動方案,也就為日後的濫用大開方便之門。還有誤判問題:這些年來有幾個案件,嫌疑人為了他們很可能並未犯下的罪行,或因為司法採信了來源可疑(例如中國執法機關,註2)的事證而遭到處決。

儘管滿足了以血還血(或是化學注射)的快感,死刑卻是最懶惰的出路,它讓我們無需處理圍繞著事件本身更加複雜的課題。既然我們不去處理這些問題,其他和這個晴朗的週一早晨所發生的同等駭人的罪案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只是讓這個死亡輪迴永久運行下去。

有兩個至關重要,而且極為複雜的課題急需立刻處理。首先是臺灣司法機構一如孔傑榮(Jerome Cohen)與陳玉潔2010年所指出的「程序混淆」(註3),損害了死刑處決的正當性。就現狀而言,我們實在很難信任本地司法體系的廉正健全,在這個問題尚未解決之前,法務部不該有權決定最重要的一項人權,也就是生命權。我們還應該補充,臺灣至今尚未採用無期徒刑不得假釋制度,若能實行這項制度,至少可以確保死刑之外有一個替代選項,能讓威脅社會安全的人不至於在某個時刻獲釋。

第二項課題則是心理衛生。臺灣的精神專科醫院及療養機構資金嚴重不足,也幾乎沒有追蹤治療。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都被醫療院所或家庭放生,白晝獨自遊蕩,夕陽西下才回來休養。不僅如此,精神疾患在臺灣仍然被嚴重汙名化,家庭會把家人患病一事盡可能隱瞞,因為承認患病並且入院治療有損家庭顏面。在許多情況下,這都意味著患病的人無法得到他或她病況好轉,或至少控制病情所需的救助。從昨天到現在所揭露的資訊看來,所有跡象都顯示星期一殺害女童的青年王景玉完全符合以上的描述。

最簡單的出路是要他血債血還,從他的處決獲得慰藉;更艱難的,卻終究更有建設性的出路,則是誠實看待精神疾患問題,以及臺灣在提供適當照護及追蹤患者方面的系統性失能,而這些患者中有少數最極端的案例可能對社會構成危害。

還有最後一點,在目前的局面下我們可以視之為正向的訊息:或許我們是幸運的,臺灣的槍枝管制法令十分嚴格,因為監視器畫面顯示行兇者還曾闖入一所學校,直到一位警覺的老師把他趕走。要是他走進學校時手裡拿的不是菜刀而是突擊步槍,那麼昨天的恐怖暴行很有可能造成更加慘痛的後果。

(註1)J. Michael Cole, “Taiwan Executes 5 Death Row Inmates as Political Crisis Deepens”, the Diplomat (Apr. 30, 2014)

(註2)Jerome Cohen & Yu-jie Chen, “Taiwan's handling of murder case raises question of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y 12, 2014)

(註3)Jerome Cohen & Yu-jie Chen, “Slippery Slop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y 11, 2010)
 

(本文於3月29日發表於英文想想論壇,標題為Monday Horror Renews Debate on (and Thirst for) Capital Punishment

譯者:蔡耀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