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邊緣】境外離岸金融解密資料庫赫見中國國民黨黨產

國際記者聯盟(ICIJ)近期公布由德國南德日報從取得的巴拿律師事務所(Mossack Fonseca)文件,這份簡稱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的境外離岸金融投資資料引發全球政治地震,因為初步公布的資料牽涉到中國、俄羅斯、冰島、英國等等政治人物與親屬。冰島總理更因此下台,至於英國首相也遭到國內輿論與人民砲轟要求下台

與此同時,台灣媒體也烏龍報導蔡英文的哥哥蔡瀛陽也牽涉在巴拿馬文件中。其實,媒體所披露的資訊是ICIJ早在2013年就已經公布的另一份資料,而非此次的巴拿馬文件。而且,參與解密的天下雜誌早在2014年初就報導有高達16785份台灣投資名單列名榜上,其中最有名的包含旺旺蔡家、聯合報系王家、和信與中信辜家、頂新魏家、理律律師事務所等等。

《路邊野餐》:電影詩人畢贛的現實爆破術

我想喜愛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觀眾,勢必不容錯過來自中國貴州的凱里小子畢贛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KAILI BLUES)。若真要說它是劇情長片呢?嚴格說來,好像又不太算。畢竟它的劇情(真實)需要觀眾的參與,方能完整觀影經驗的意義。這對於觀眾而言,自然有些挑戰。嚴格說來,畢贛比較像是用電影寫詩,寫一種甚至是前人所未曾寫過的電影詩篇。

長鏡頭作為一種「現實主義」

具有苗族血統,年僅二十六歲的畢贛,用他的電影宣告凱里小子畢贛的誕生,宛若當年來自山西的汾陽小子賈樟柯用《小武》(1998)的寫實風格,說服了許多觀眾。只不過這次,畢贛選用不同的電影形式,搭配他想要訴說的寫實內容──他證明了:寫實主義電影可以抵達多麼詩意的境地與餘韻。《路邊野餐》在形式與內容的緊密連結,基本上,來自於那顆長達四十二分鐘的長鏡頭,它不像是《鳥人》(2014)那般炫技、又看似完美的一鏡到底,相反地,正因它有破綻的斷點、有不完美的粗糙顆粒,方顯現出它的珍貴之處。

中小學制服問題

台北市景美女中,一個歷史久遠的學校。在我年幼的時候,詩人蕭蕭出了一本書《太陽神的女兒》,從此景美女中的學生以此自稱。看著一群黃衫客從眼前走過,的確光彩奪目,她們在我心中地位,怎是小綠綠可以比的?

但三十年過去了,景美女中的學生抗議校方服裝儀容挑剔的規定,在西門町街頭,建立了「黃衫學潮─景女不服從」網頁。這當不是第一起中學生反髮服禁的事件。看著網頁大多數的留言,多是批評嘲諷的保守言論,我們可以知道,這也不會是最後一起事件。台南女中、台中女中,抗議事件此起彼落,這是台灣各地公私立高中職的普遍問題。但大多數的討論,卻不免失焦,而流於叫囂。檢視大部分的討論,最大的癥結,在於混淆了三個概念:1「髮、服」、2「禁令、強制規定」、3「風格」。

【內地想想】 偏鄉拚翻轉──馬校長的菁英計劃

今年4月,教育部在台北市華山文創特區舉辦了「偏鄉教育,教育創新」展覽,宣傳部長吳思華推動偏鄉教育的成果。他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偏鄉教育的重要性:「這是正義的一種展現。」

教育部花錢來台北市辦「偏鄉教育成果展」到底意義何在?引發諸多議論,偏鄉教育是教育正義的展現,卻是大家的共識。準總統蔡英文多年來一直贊助東石偏鄉兒童課輔班,甚至公開感謝所有「為這些孩子做了一點事的人」。

「偏鄉」,就是資源稀少師資不足學生家庭支援能力不佳的地方,就因為資源不多,所以教育目標更應該明確,方式更應該有效。儘管「展覽」沒有意義,但是這個展覽的主題卻是直指核心:「偏鄉教育應該有什麼樣的成果」?

對都市人、中央政府來説,偏鄉教育要的是「正義」,可是,對「偏鄉」來說,教育要的是什麼呢?

又見麵茶車

吃完了麵,付了錢,就離開麵館。走了一段路之後,忽然聽到很久沒聽到的,亟其熟悉的汽笛聲,出現在這個陌生的街頭。太不可思議了,我遲疑了一下,繼續往前走,要去趕赴一場發表會,然而,終是忍不住停下腳步,回頭去尋找那聲音的來源。這種聲音是水煮開了,沸騰的蒸氣穿過茶壺蓋頂的汽笛,所發出來的。出現在街頭的聲音,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賣麵茶的麵茶車,聽到這個聲音,瞬間把我拉回童年,那早已遺忘的時光。在這個下著冷雨的夜晚聽見,實在是太夢幻了,這種夢幻是因為你以為你不會再聽到了,畢竟,離童年已不只是五百里路。

鬼島的意涵:論台灣集體自我貶抑的現象

「鬼島」是網路社群對台灣的新興貶義詞。如果我們細細思考鬼島一詞出現的場域,不外乎當一事件促發民眾對政府或社會現狀的不滿(危樓倒塌或法院判決不公),鬼島一詞成為民眾對於社會現況無可奈何的抗議。以鬼島一詞當做開場白,本文將綜合探討台灣民眾對內團體──台灣人這個集體概念──的貶抑現象,以及此現象對台灣社會潛在的負面影響。

首先談談這篇文章的緣起。作家楊照在其臉書對於王建民重返大聯盟有了如此評論:「(王建民)不回台灣或轉到日本打棒球──因為他看過最好的,他在洋基隊時經歷了最高等級的棒球體驗,他無法忘懷這個至高的標準⋯⋯(中略),這正就是最不台灣的部分。台灣的教育、台灣的主流社會價值,從來不教孩子自我標準,更不培養孩子在任何領域中去追求、去體會至高標準。我們教他們的,都是外在標準,依照這些外在標準調整自己的行為,那才叫聰明,那才叫有前途。」

【人心人術】 台灣第一代傳奇畫家:陳植棋

「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才是永遠。」 ──陳植棋

陳植棋(1906-1931)這個充滿傳奇的名字,你或許很少聽過;但是在台灣近代歷史與美術中,卻是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

出生在台北汐止農家的陳植棋,從小就很有領袖魅力,是出名的孩子王。聰明的他學業表現也很傑出,1921年以第一名成績從南港公學校畢業,考上台北師範學校。

師範學校的學風非常保守,帶有反叛性格的陳植棋在這樣的環境中只能努力學習,他對思想研究特別感興趣。三年級時,日治時期知名的美術教育家石川欽一郎發現陳植棋很有繪畫的天份,他也跟著石川老師學習畫圖的技法。

投入民主運動

課餘的時間,陳植棋積極參與社會民主運動。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參與和公共事務是遭到高度限制的。當時很重要的據點就在台北大稻埕,蔣渭水醫師在大稻埕今延平北路一帶開設「大安醫院」(大安醫院現址為義美食品創始店門市)。大安醫院不只是懸壺濟世的醫院,更是許多滿腔熱血民主運動者的討論集散地。富有正義感的陳植棋也身在其中,年紀輕輕的他更參加隨後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

當鄭南榕什麼都不是

4月7日是鄭南榕先生的忌日。我想,直至今日,應該有很多台灣人或許都耳聞了他堪稱傳奇的一生經歷,包括他主張台獨、搧朱高正一巴掌、推動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刊登許世楷先生的文章而終至殉道。鄭南榕先生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個堅持理念、堅持價值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會像當今政壇上有一些投機主義者,去尋找捷徑、趨炎附勢,理念與價值都左搖右擺。

然而也就因為鄭南榕先生的這股傲氣凜然,近年來不斷出現了一些人,我印象中幾乎是每年都會有人想要藉由消費鄭南榕先生來為自己博得一些知名度;很遺憾的是,今年還一口氣出現了兩位所謂「南榕先生的消費者」,一位是新任立法委員王定宇、一位則是當今的台北市長柯文哲。

王立委在今年初剛當選立法委員,不久之後就提出了一個政策:訂定每年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姑且不論這個政策是否真為鄭南榕先生的遺孀葉菊蘭女士所請託,我認為它都違反了鄭南榕先生的意志。

方天賜

作者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及印度觀察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訪問學者。

【日本想想】 跟流行賞櫻花?自拍之餘你可以更懂得日本文化

春日到來,花飄落、櫻吹雪的場景在日本的各個角落夢幻展開,日本人抓緊每個假日、每次空檔,鋪開野餐墊,和家人、好友、同事們坐在櫻花樹下賞花、吃喝、談笑,一同融進這片粉色景致中,那是日本春季最自然的假日風情。而透賞櫻花這件事其實濃縮了許多日本文化──比如自然崇拜、對季節變換的敏感、享樂主義,也透露出一些職場文化。

日本人有一顆萬物崇拜之心,無論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木、花草、甚至是製造出來的物品,都抱持著敬意與感謝之情,懷有萬物皆有靈的「八百萬神」信仰,而在這其中,存在這一位山與田之神「サ」(念法為sa),而「クラ」(念法為ku、ra)則有神明的座椅之意,サ神經常棲息的數目則被稱為「サク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SAKURA,櫻花樹了。信仰著サ神的古代農民們,以櫻花木為供奉物,為了豐收而祈福、舉辦宴會祭典與神同樂,這樣的習俗也延續至今,讓日本人不僅沉迷於櫻花的美麗中,視線也也因它的神聖性而帶著一份敬意與福分。

四季分明的日本,春、夏、秋、冬各有獨特的風景,也因此日本人對季節的感知與體悟格外強烈,比如特殊文體俳句中常會添增「季語」來描繪不同時節的美麗與情緒,這份敏感度,讓櫻花成為常被歌詠的對象,比如《萬葉集》、《古今和歌集》都收錄了許多和櫻花有關的作品,《源氏物語》中更有描繪宮中賞花飲宴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