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拿馬文件》看台灣稅制

近日《巴拿馬文件》曝光,全球各國富商大賈、權貴名流如何透過離案帳戶或海外公司隱匿資產的把戲,被攤在陽光下檢視。眼尖的媒體發現,「為何名單中的美國人這麼少?原來美國就是避稅的天堂──根據「國際賦稅正義網絡」(The Tax Justice Network, TJN)二○一五年的調查報告,美國在全球「避稅天堂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名,僅次於開曼群島和新加坡,甚至超越了眾所周知的洗錢中心瑞士和香港。

說起來這當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因為稅基侵蝕與不當利潤移轉,也是使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嘆的是,台灣亦不遑多讓,因為現在的台灣不僅已成富豪的低稅天堂,也是企業的低稅天堂。

看看荷蘭,借鏡日本,想想台灣

準總統蔡英文日前到了台南蘭花生技園區,除了參訪蝴蝶蘭溫室,我相信這位即將上任的準總統,一定也聽到許多業著們所述說的產業現況。台灣的蘭業看似輝煌,但在國際市場上已經遭遇到很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來自設施、設備都優於台灣,世界數一數二的農業強國——荷蘭。

荷蘭的國土多半位於海平面以下的荷蘭,這個國土面積只比台灣大20%,人口只有1,700萬的小國家,卻能在2014年時創造了900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產值。在這之中,鬱金香、蝴蝶蘭等觀賞花卉類的出口產值世界第一,番茄、彩色甜椒等茄科作物出口產值也是世界第一。此外,還有常常在媒體廣告上出現的海尼根啤酒,這也是來自荷蘭的產品。

但是,荷蘭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世界第一。今天荷蘭在農業領域的輝煌成就,其實是一次至死地而後生的淬煉。大約在30年前,歐陸各國開始了區域經濟整合,歐洲共同體打破了各國之間的關稅障礙,來自南歐,價格更為低廉的農產品開始往北傾銷,當時的荷蘭農業幾近崩壞。

不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荷蘭的生產效率和成本一直無法與南歐,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農產品相抗衡,短短幾年之內,荷蘭的農場、牧場一家一家關閉,大量的人口失業,農牧業的從業人口急速萎縮。

A濫「肩帶文之亂」的資本主義寓意

這一篇文章的主旨,不是批判A濫「肩帶文」的言論,而是資本主義(右派)和父權、男性沙文共謀的可能性。

當我們站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也就是嘗試一種「左派」的觀點。左,相對於右,更在意產生問題的結構,而不是問題本身。左派的觀點知道,批判A濫一個人,或批判A濫的一個言論,是沒有實效的。

A濫是網路名人。他的言論受到廣大網路閱聽眾喜愛,箇中原因,是「內容」和「形式」的巧妙結合。內容一貫地粗鄙、低俗,然而A濫本人的機鋒和巧思,卻能利用低俗的粗鄙,揭開世俗的迂腐所粉飾,真正可鄙的現象。

雖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

〈自己錯了還怪人〉背後的恐懼不安

其實,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受害者,需要時間一起走過。

卻在最近發生的肯亞事件裡,讓「受害者」這個令人傷感的名詞,所代表的意含出現了弔詭用法。因為爭議裡的多方都說要替受害者著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誰是什麼事的受害者?卻在這時都冒出來,替別人說話或替自己說話?這種社會力裡隱含什麼心理力量呢?

依然採取從事件發生後,社會所呈現的部分後續反應,來臆測和想像事件本身隱含的深度心理學。所謂深度心理學在此是指,有潛意識因素並發揮作用的心理因素。

肯亞事件展發展至今的高潮,也許是部長的官式新聞稿〈自己錯了還怪人〉,所呈現的是國家大事?還是小孩吵架後的反應模式?這是令人納悶的反應,這種國家大事何以竟會出現幾近搞笑,卻又令人想掉淚的官方文稿呢?

【學與業壯遊】 實習前,學生做好準備了嗎?──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九

學校環境與企業環境不同,有不同的期待與要求,而且企業環境極為多元,學生並不見得熟悉和理解。為求達到最大的效益,學校幫助(或推促)學生做好準備,也應該幫助企業方做好準備。

可採行的措施方案包括:

學校提供(無學分)課程,培養學生基本態度與操作能力

有一些業者提出,當前許多學生只有學校經驗,在實習之前,許多工作上的基礎能力缺乏。例如:電話禮貌、文案寫作、企劃簡報⋯⋯這些都不涉及專門知識,通常要學也不難,但是業界既不擅長,也沒有意願教。學校可以開辦短期的實習前訓練,藉由經驗分享、方法傳承等機制,讓學生在實習前具備基本能力態度。

學校經營平台,讓學生和企業互相透露資訊及預期

不少學校熱衷於產學合作,將實習設定為畢業門檻,甚至主動與特定企業簽訂合作,制度性安排學生去實習。這種情況下,企業基層單位不一定有意願/需要找實習生,學生的能力、興趣和企業不一定配合,供與需不搭配的結果,產學合作的實習成效往往不佳。學校可以在企業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平台,讓業界公告實習人力需求的性質,學生告知興趣與既有能力;最好,實習生找到適合的實習地點,用人主管找到合適的實習生。如此實習生和業界才能從中取得共同利益。

彰化農業倉庫的歷史正毀壞中

位於彰化市辭修路將屆百年歷史的「彰化市農會倉庫」,17日被路過的市民發現正進行拆除作業,於是透過網路號召關心文化資產的市民前往聚集,部份人士更以「肉身」擋下怪手巨臂,此一事件,透過媒體報導引起輿論嘩然,同日傍晚由縣府文化局、地方人士與彰化市農會等各界協調後達成共識,在未進行文資審查前,暫停拆除工程,所有廢棄物亦禁止外運。然而,原屬構造獨特且材質精緻的倉庫建築,已遭毀壞近半,令人噓唏不已。

陳惠民

作者為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民眾對TPP的支持──端看你如何解讀

經過七年的長期談判,今年2月全球12個國家共同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該協議目的在於消除或削減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TPP成員國的GDP總合達到全球GDP的40%。美國作為主導國,希望通過該協議統一國際貿易規則,以應對中國的崛起。許多台灣民眾及相關人士都希望爭取在今後的幾輪談判中將台灣納入TPP。台灣能否納入TPP被視為是蔡英文領導下的台灣所面臨的主要國際挑戰之一。然而,台灣人民如何看待該協議,這一點卻很少有人提及。

是否推行自由貿易協議在台灣及許多國家內部一直存在爭議。削減貿易壁壘的確能夠促進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然而也意味著國內生產商將被迫應對低價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因此,和《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ECFA)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一樣, TPP也需要應對內部爭議帶來的問題。

苪宗泰(Timothy Rich)、Lucas Knight

芮宗泰(Timothy S. Rich) 是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韓國和日本的選舉改革及影響力。同時也致力於選舉政治、東亞國內外政治、及定性和定量研究法等話題。

Lucas Knight 是西肯塔基大學大二學生,研究興趣為政治和外交事務。目前正研究人們對自由貿易協定的看法,並與芮宗泰教授合作研究台灣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朱孟庠

藝術家與藝術教育三十餘年。以文字、圖像關懷弱勢族群,創作主題圍繞在女性及生態議題。解嚴前後走入街頭參與社會運動,先於報章雜誌作報導文學,之後以畫筆批判。曾參選市議員,曾任李登輝基金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