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農委會漂鳥計劃結訓,現為雲林縣設施花卉業者、日文翻譯
準總統蔡英文日前到了台南蘭花生技園區,除了參訪蝴蝶蘭溫室,我相信這位即將上任的準總統,一定也聽到許多業著們所述說的產業現況。台灣的蘭業看似輝煌,但在國際市場上已經遭遇到很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來自設施、設備都優於台灣,世界數一數二的農業強國——荷蘭。
荷蘭的國土多半位於海平面以下的荷蘭,這個國土面積只比台灣大20%,人口只有1,700萬的小國家,卻能在2014年時創造了900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產值。在這之中,鬱金香、蝴蝶蘭等觀賞花卉類的出口產值世界第一,番茄、彩色甜椒等茄科作物出口產值也是世界第一。此外,還有常常在媒體廣告上出現的海尼根啤酒,這也是來自荷蘭的產品。
但是,荷蘭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世界第一。今天荷蘭在農業領域的輝煌成就,其實是一次至死地而後生的淬煉。大約在30年前,歐陸各國開始了區域經濟整合,歐洲共同體打破了各國之間的關稅障礙,來自南歐,價格更為低廉的農產品開始往北傾銷,當時的荷蘭農業幾近崩壞。
不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荷蘭的生產效率和成本一直無法與南歐,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農產品相抗衡,短短幾年之內,荷蘭的農場、牧場一家一家關閉,大量的人口失業,農牧業的從業人口急速萎縮。
面對如此毀滅性的打擊,荷蘭政府徹底檢討現有的體制與產業策略。首先就是改造大而無用的行政官僚系統,荷蘭將農業部併入經濟部,留下農業、酪農和漁業三個署。更重要的是,荷蘭政府不再以「保護」的心態去看待農業,而是真正地把農業當成一項產業來看待。
接著,荷蘭的農業就走上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集約式生產模式,整合各項科技,打造出一套荷蘭獨創,不受天候條件影響的溫室型農業。在政策面上也實施扶強汰弱的策略,生產者們經過好幾輪的大洗牌,除了種植的專業知識,他們更重視農場的管理和經營,非常徹底「重商主義」展現。
荷蘭想要的不只是要「存活」,而是要能成為「最強」。一度瀕死,絕地逢生,荷蘭正如同日本七龍珠漫畫裡的賽亞人,歷經生存的洗鍊後脫胎換骨,成為了今天超級賽亞人的面貌。
看完了荷蘭,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台灣的好鄰居,也同樣是難兄難弟的「日本」。
數年前,日本政府面臨TPP的談判壓力,安倍首相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荷蘭取經,日本的農業開始走上了出口導向型的「攻擊型農業」路線。除了農業六次化、農協組織改革外,大規模的園藝設施也開始出現,例如富山、兵庫、高知、北海道等9大「次世代設施園藝示範園區」。非常明顯,日本想要依靠荷蘭經驗來翻轉自己的劣勢。
台灣和日本同樣都面臨著農村體系的崩壞,從業人口的高齡,糧食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未來也將面臨區域經濟整合的衝擊,520後的新政府如何帶領台灣的農漁牧產業在國際上站穩腳步,或許我們可以看看荷蘭,借鏡日本,想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