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臻

作者為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副執行長

【日本想想】 你有被稱作「貓奴」的資格嗎?

「如果貓消失不見了,東京就會成為廢墟吧!」

──荒木經惟《東京貓町》1993

到日本前,對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這句話還沒甚麼感覺,但來日本之後,卻很能體會,無論是街頭巷尾、觀光地、或是民宅的窗前,走在路上總能發覺牠們的身影。近年來,日本出現前所未有的養貓風潮,寵物不是玩物,是家中成員,是生命夥伴,隨著飼養人口越多,該負的責任也越受到重視。

事實上,2010年代開始,日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貓旋風。和歌山電鐵貴志車站的三毛貓站長「たま」被認為是一項指標,可愛又帶點威嚴的たま站長,經由媒體熱烈報導、貓奴們瘋狂注目,自然而然成為當地名物,吸引了日本各地甚至海外的旅客前來,據說連帶的經濟效益一年高達11億日幣。

公聽會要看過程還是結果──從新北投車站重組位置議題公聽會談起

新北投車站返鄉,是市政府和民間團體多年努力的成果,新北投車站也承載著社區人文、歷史、生活及榮耀,車站的重組位置,到底是所謂的原址微調(A址),或是公園內的位置(D址),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也是持續爭議的話題,市政府為廣納各界的意見,在2016年5月2日由陳景峻副市長主持公聽會。市政府依照《臺北市政府所屬各機關辦理公聽會應行注意事項》,在4月13日就發函給各相關利害團體及市民,公告本次的公聽會。為讓公聽會規劃內容能夠更容易理解,所以同步在現場A址及D址各設立一個1:1實體模型,讓市民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兩案的環境情境及週遭的交通影響。

洪德仁

作者為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1973年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並在2003年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1986年在家鄉擔任社區醫師,這是他從小生涯的理想。

他天性好奇,對新奇的東西充滿興趣,喜歡用細膩的角度觀察人生百態。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或是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

現在台灣面對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加上公民社會政策、工具應用及永續發展,是他認為還要繼續努力的重要議題。

 

 

撤廢微調課綱,更要檢討課綱體制

立法院於4月29日上午通過撤銷微調課綱與暫緩十二年國教綱要研修、審議之決議,一時令諸多反微調課綱人士欣喜。然立法院此決議與預算無關,僅有建議效力。當天下午,教育部便以近乎全文複製貼上的方式發出新聞稿,再次表明對立法院決議並無接受之意。此刻,除立法院依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要求課綱送院審查,並以其法律程序不完備之由,於議決後通知教育部更正或廢止外,尋求於520前撤廢微調課綱似無可能。

古書,道德的假萬靈丹

日前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女士宣稱,「現在社會上價值混淆、是非不分,應從小學習古書,讓大家更能認識做人做事的道理。」事實上,社會上一直不乏這類的言論,比方說目前還沒下台的總統馬英九先生時不時提倡讀經,嘴巴上說的理由就是「讀經具有道德教養的效果」。每逢大型考試「國文科」有所變動,以及每年五月四日就會跳出來開記者會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更指控不讀古書導致年輕人「無禮、無義、無廉、無恥」、「沒有認同、沒有自信、沒有耐性、沒有願景、沒有志向、沒有主張」。

但如果我們稍微看一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接下來的言論,就會產生疑惑。在指控台灣社會上的年輕人「四無、六沒有」之後,該聯盟成員「擔憂台灣將變成下一個菲律賓」。這種說詞除了展現了極度的無知之外,更是毫無掩飾的歧視言論。這不禁讓我們懷疑為什麼飽讀詩書,並且提倡藉由飽讀詩書來提倡道德的聯盟,會講出如此言論。(我也建議讀者Google一下「搶救國文」與「歧視」,看看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今晚,你要點哪一道?──從《紐約客》的中國食物短詩爭議看全球都市與台灣在地飲食

對於生活圈位於台北市中心─在我定義下為商業活動與住宅密集的大安、中正、中山、松山、信義等一帶的區域─的市民來說,一天的三餐或許不是一件特別讓人操煩的事情。大馬路上的精緻餐廳以及小巷弄內的小巧麵攤往往都在行走範圍之內;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住在南邊郊區文山區的學生來說,由於租屋處沒有開炊,而社區內又大多只有開著車前往信義區或公館等商業中心上下班的中產家庭,整個社區幾乎沒有任何餐飲業可言,我更曾在兩周內看著兩間僅存的早餐店消失,三餐是著實讓人煩惱的。

近來梅雨季即將開始,間歇的大雨總讓我必須趁著短暫停雨時,騎著機車到鄰近的鬧區萬芳醫院的附近買便當。有晚,竟發現一間偶爾去去的學生便當店把店內所有的主菜便當都調降至台幣55元,吸引一堆附近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前去排隊。對我來說,除了跟這些學生們一樣有見獵心喜的心態以外,腦中同時也閃過了一種微微的哀戚感─這樣的降價簡直就像是台灣夜市常見的跳樓大拍賣一樣,豎旗似的預告它即將到來的滅亡。或者,也暗示了已經夠稀少的飲食選擇又將再度減少。

【開往台灣的慢船】台灣運動政策遺漏的三個隱性環節

如果說前一波政府組織改造有什麼讓我不滿的地方,那就是體委會不但沒有升級,反而被降級到隸屬教育部而成為體育署。這反映出台灣對於「運動」(sports)的觀念始終停留於「體育」(physical education),也說明運動在台灣社會位階的低落數十年如一日,而我們完全沒有去思考運動這回事的意義和可能性。

這並不完全是作為一個運動迷片面的、見樹不見林的不平之鳴,你只要想想退輔會和蒙藏委員會在政府改造中留得住,卻保不住體委會,就知道這個改造有多麼荒謬。諷刺的是,「體力即國力」卻是每個人、每一屆政府都會喊的口號,多數時候,它也不就是說說而已。

另一方面,將運動定位為體育並不只是無聊的名稱之爭,代表著我們認為它只是教育的一環,大體而言是學生要學習的事,也是學生才作的事,再套上台灣社會與文化一向對運動的貶抑,運動在國家政策和常民生活中的位階,也就不言可喻了。

恐懼和無力感殺死隨機殺人犯的故事

最近一篇報導湯姆熊殺童案犯罪者的文章〈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寫出了強烈強力卻令人無力的故事。我們如何看待這種故事呢?這是寫實報導或是小說呢?

其實我是希望它只是小說,到底它是真實故事或是小說會比較讓人們思考呢?我試著談論記憶的課題,尤其是如果記憶涉及法律課題,以及有法律責任的歸因時,這種故事裡涉及的記憶問題就需要更多角度的思考。

以下的論述是一種通論,而不是針對該報導裡犯案的個人。

首先,有一個現象值得思考,當隨機犯案者的人生故事被呈現時,也許讓讀者了解犯案者的生活困境,尤其是大家常渴望知道犯罪者的心理因素,以及這些心理因素在生命歷程裡的遙遠成因。雖然我們想到所謂「遠因」時,就是假設父母因素的影響,或者在生命早期曾發生何種創傷事件的影響?

【島嶼邊緣】數字台灣:漠視交通安全不守規則的代價是3.1%的GDP

拜行車紀錄器之賜,台灣不上進的電子媒體與網路媒體有了便利的新聞題材來源,台灣人不守交通規的窘態在網路上與媒體上廣為流傳。看到相關交通違規影像的網友無不咒罵聲連連;然而,又有多少人在咒罵之餘,要求自己與周遭的親朋好友務必遵守交通規則?

過去數年來,台灣人最喜歡以「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自傲;然而,台灣「最醜陋的風景也是人」。除了台灣人製造台灣醜陋的地景之外,台灣人在道路的行為更是可怕,尤其是不禮讓行人;交通可怕到美國、加拿大甚至日本等國家公布前往台灣旅行的注意事項是「交通」。

美國加拿大日本要求國人注意台灣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