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你有被稱作「貓奴」的資格嗎?

友善列印版本

「如果貓消失不見了,東京就會成為廢墟吧!」

──荒木經惟《東京貓町》1993

到日本前,對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這句話還沒甚麼感覺,但來日本之後,卻很能體會,無論是街頭巷尾、觀光地、或是民宅的窗前,走在路上總能發覺牠們的身影。近年來,日本出現前所未有的養貓風潮,寵物不是玩物,是家中成員,是生命夥伴,隨著飼養人口越多,該負的責任也越受到重視。

事實上,2010年代開始,日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貓旋風。和歌山電鐵貴志車站的三毛貓站長「たま」被認為是一項指標,可愛又帶點威嚴的たま站長,經由媒體熱烈報導、貓奴們瘋狂注目,自然而然成為當地名物,吸引了日本各地甚至海外的旅客前來,據說連帶的經濟效益一年高達11億日幣。

貓兒的千姿百態,變成Youtube上的熱門影片、收集成冊的賣萌寫真集,每一項商品、訊息,都成為貓旋風推波助瀾的材料,日本寵物食物協會發表的2015年飼養寵物實態調查指出,飼養貓數量達到987萬4000隻,幾乎可以和長年以來霸佔龍頭的狗兒(991萬7000隻)並駕齊驅。此外,飼料等寵物相關的飼養費用,貓兒帶來1兆1020億日圓的經濟效益,全國如貓站長等與貓有關的觀光收入約40億日圓。

如此爆炸性的勢力擴張與金錢流動,關西大學名譽教授宮本勝浩於2015年將貓兒激起的一波波風潮與商業效果,稱為「ネコノミクス」,這個自創字是借用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アベノミクス,Abenomics)」,ネコ(貓)、ノミクス(-nomics),貓兒經濟學就此誕生。

為什麼養貓風潮會盛行?除了貓兒可愛、嬌媚、冷傲、調皮等姿態由各種管道廣泛傳播進而迷倒眾生之外,也與日本社會環境、「景氣低迷」息息相關。宮本勝浩分析,在高齡化人口、雙薪家庭增加的社會環境下,貓兒不需要帶去散步、備好飼料後一兩天不在家也無妨,飼養比較不花功夫、跟狗兒比起來也比較不花錢(2015年飼養寵物實態調查提到狗兒的平均壽命為14.5歲,約得花120萬日幣左右的飼養費,貓兒平均壽命為15.43歲,飼養費平均約67萬日圓),適合較無力氣照料他者的老人家或長時間不在家的夫妻雙薪或獨居者。再加上鳴叫聲較小,也適合在公寓中飼養。

不過當很多人一窩蜂地飼養,當熱度過去、感情削減,就會有一群不負責任的人選擇「棄養」,日本每年約有將近10萬的流浪、棄養貓(包括受傷的)被安樂死(2014年首度降至10萬以下,為8萬8755隻),為了減低這些無人照顧、收養,最後被迫走向生命盡頭的毛孩子們,日本有許多自治團體和志工在努力,最近還出現了專門以棄養貓為主的貓咖啡店「ネコリパブリック」(直譯為「貓兒共和國」),客人來店品嘗美食、也能和貓玩耍,幫助這些有過悲傷回憶的貓兒「走出陰霾」,這些貓兒也全部可以申請領養,咖啡店也成了貓兒找尋歸屬的墊腳石,目前在日本岐阜縣、大阪、愛知縣跟東京都設有據點。

日本人長壽出名,但當老伴、有人相繼離世,子女不在身邊,想要有個「伴」,寵物似乎是很好的選擇。上了年紀必然會斟酌身後事,這時,就很容易卻步了,毛孩子們的去向該怎麼打算呢?要當個貓奴不難,但對於很多負責任又不好意思麻煩他人的老人家來說,卻很難輕言許下承諾。為了讓心動卻不敢行動的老人家們,這家咖啡店也設有「貓生互助制度」,飼主先繳交照顧費與生前契約,若有個萬一、不幸離世,被留下的貓兒就會由該組織介入照顧,並負起尋找新家庭的責任,雖然這項制度還沒被普及化,卻也成為棄養問題的一種新解方。

小時候家中有個狗狗成員的我,一直都對狗兒比較親近,但在被一連串的萌貓影片和無數次在日本與貓兒的相遇後,也漸漸起了憐愛親切之心。

我在一次旅行中曾前往被稱為「貓島」的石卷市田代島。田代島過去以漁業、製絲維生,雖然現今退減成不到百人的小島,當年養貓治鼠的貓兒後代卻沒有因此式微,他們依舊是家族成員之一,人少反而凸顯出貓兒的多數。因為當地居民的惜貓之心,島上的貓兒性格有點傲,但心情好時,他們亦不吝擺出嬌的一面,恣意地在島上散步、跳躍,他們無聲地當地陪在我身旁漫步,領著我到島上供奉貓的「貓神社」,然後自然地走進我的鏡頭,成為我最可愛的模特兒。

在我要離島等船時,突然下起了雨,我躲進民家前的屋簷,幾隻貓兒就坐在我的身邊,陪我度過這場突如其來的雨。他和我一樣,頭髮都有些濕潤而狼狽,但這一刻,卻是我和貓兒接觸的經驗中,最奇幻又最記憶深刻的時刻。我想到在日本所遇見、認識的許多日本人,他們看似冷漠、保持距離,卻總在無意間展現出溫柔與可愛的一面。

這份傲嬌、反差的可愛,被越來越多人發覺,但如果珍惜的心情沒有一起跟上,就別輕率地稱呼自己為「貓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