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是如何失敗的?──習近平與「中華型帝國過度擴張」

為何諸多發展中國家會在經濟發展上失敗而非走向普遍的富裕?最近流行的的見解是:因為這些國家具有榨取性(extractive)而非包容性的(inclusive)的制度架構。其實,倒轉這種觀察視角,人們或許也可以追問另一個對台灣迫近的問題:為何有些已發展或發展中的大國,會走向惡性的帝國擴張,而淪為世人眼中的「流氓國家」,卻非國際社會上的「公共財」供給者?

帝國是如何失敗的?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上恐怕是最古老的人文學術問題之一,特別是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就是西方知識份子聚訟紛紜的焦點。每個世代都會有自詡的帝國經營家或策略家,想從這個歷史教訓尋求「帝國建設」的正確道路;同時,也會有各種的反帝國勢力,會從這個「帝國失敗」的案例看到「帝國傳統」的非理性、不正義與不可取。不過,就這個問題的現代版而言,要如何解釋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期,德國與日本這兩個「晚發展大國」轉變為「晚發展帝國」,並在與英國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征途上走向帝國崩解的命運,恐怕才是這個追問當下的試金石。

見微知著:張景森以及未來的新政府

張景森代表著「開發派」官員,過去在都市及土地的制度和事件中惹出不少爭議,與倡議合理制度、公平分配及人權保障的民間團體大相逕庭,因此,許多反迫遷團體和訴求居住正義的社運參與者對張景森本無好感;然而,從這次臉書的惡質發言風波裡面,更可以看出這個人除了發展價值與治理概念以外,在姿態上有多麼不適合當政。

郝龍斌時期台北市政府喊著「台北好好看」政策,在缺乏整體性規劃和治理圖像的狀況下,讓建商輕鬆拿到容積獎勵,剷除較舊的房屋也一併剷除了社區紋理,蓋成一棟棟缺乏公共利益的新房子賺取暴利,因此得到「台北好好拆」的惡名。政策公然鼓勵建商用較低的成本做建築更新換取高額利潤,這一切跟台北飆漲的房價導致許多人住不起、買不起房,在貧富差距的現況下加深了相對剝奪感導,崩世代青年對未來的迷惘和失望,都是環環相扣的。

將來要蓋起文林苑建築的那塊地底下,曾經是過去的王家。第一次踏到那棟透天厝的客廳裡面時,看見一大本厚厚的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書拿出來,細數著都更案及制度不公義的地方,對當時甫到台北生活的我是很大的衝擊。不久後我們手勾手綁鐵鍊在王家門前、被警察拖走,又回到原處搭起帳篷,其後搭起了組合屋佔領過夜,這段時光裡運動者們留下不同層次的傷痕,但在不斷被挑戰和對話反思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忘記這起荒謬的強拆案件背後指出了什麼問題。

【學與業壯遊】 大學門牆應該拆掉,安裝「蟲洞」──大學的藝術之三十

曾經參加一個關於大學改革的研討會,其中有一個大學主管舉手發問:請問您覺得,什麼叫做一個「國際化大學」?

我身旁的講者,以學術研究的眼界高度為切入點回答了這個問題。雖然這個問題一開始不是問我,但我還是接過話頭,從教學面切入:

「我有一個想像,國際化的大學可不可能是這個樣子:當我到某個教室上課的時候,是一個瑞士老師透過網路影音即時授課,同時,有墨西哥、英國、俄羅斯、香港等各地的學生在聽課,甚至也有中國、美國的一些學者、專家線上列席旁聽。一邊聽課,我可以隨時與講者、與世界各地線上參與的聽眾交流想法。下課之後,我有一個專案,是和澳洲、奈及利亞的學生一起合作⋯⋯」。

以現在的科技,上述的授課情境完全可以做到。請問,在此時此境,什麼叫做「一間大學」?我們愈來愈重視跨領域、國際經驗、異文化溝通合作,愈能夠拆解學校門牆,為知識、經驗、個人打通能自由穿縮的「蟲洞」,順利而快速地串連流動,這樣的大學,可能最有價值。

量刑怎樣行大家講分明──幾位基層法官的現身說法

近日由於肯亞事件中海外臺灣詐騙集團之司法管轄權問題,意外引起各界議論臺灣司法是否量刑過輕,以致屢屢輕縱詐騙集團。針對外界的聲音,身為第一線實務工作的法官,我們認為有必要就實務上常見的量刑慣例說分明,並提出我們的呼籲,以供各界思考。

我們初步歸納司法的量刑實務,有四個主要傾向:1.量刑從法定最低度刑開始加;2.存在從重量刑因子及加重其刑事由刑度都加很少,但減輕其刑事由存在時往往刑度減很多;3.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時,在法定許可範圍內要怎麼定,並沒有很穩定的標準,不同法官定執行刑的落差有時非常大;4.給緩刑,只要法律許可,且符合(1)承認犯行(2)沒有同類犯罪前科(3)已經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如果該類犯罪沒有被害人,可能會變成願意繳納一定金錢給國庫)等緩刑行情,幾乎只要能給就儘量給。

量刑從法定最低度刑開始加

法官改革司法連線

法官改革司法連線,是來自全台各地多位基層法官組成的組織,宗旨是希望能將基層法官對於司法改革的第一線看法傳達到社會各個角落,以求能與社會各界關心司法的朋友攜手讓司法更好。

【開往台灣的慢船】The Dark Side of the...:走光照之暗面

一張疑似總統的走光照因媒體人的張貼在網路傳播,政壇再掀狂風。事情對錯已經很清楚,那些嘗試政治操作的企圖,則顯得有點多餘。這一張照片究竟拍到了什麼,是實物還是蔡正元說的光影,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拍出的另外幾個面向。

對待元首的方式

從兩蔣到李登輝,再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台灣民眾、媒體對待元首的方式,從提到元首名字必須空一格、挺胸,到可以照三餐罵再加宵夜,從永懷領袖、民主燈塔到「阿扁魔咒」和「死亡之握」。其間的落差與「進步」,和20年來的民主進程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奇蹟。

這或許是民主國家領導人的宿命,他和他的家人、親信幕僚,無時無刻都必須接受毫不留情的檢驗──當然,台灣媒體在檢驗藍綠第一家庭確實是有著不同標準,我們就先不要戰這一點──任何人都可以在可信程度之內,對元首的誠信、清廉和政策提出批評。

【島嶼邊緣】綠色警總、綠色恐怖?陳文成命案告訴台灣人何謂警總與恐怖!

為了推動轉型正義,民進黨提出《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並於2016年4月15日首度在立法院進行表決。想當然耳,國民黨不想被台灣人知道當年國民黨戕害台灣人民的黑幕歷史,所以極力反對。國民黨除了抗議外,也高舉「轉型不是抄家、追殺不是正義」、「多數暴力何來正義」、「民粹加霸凌、轉型不正義」等標語,並高喊「反對多數暴力」強力杯葛《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促轉條例)。

由於國民黨反對《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因此提出覆議案,並在4月19日表決。國民黨的覆議案未能通過,便在立法院議場內大喊民進黨「多數暴力」。4月21日,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民進黨團《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國民黨抨擊民進黨「綠色警總復辟」、「綠色警總復辟」、「綠色恐怖來了」,也抨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是「武則天朝代下設置未來東廠」。網友對於國民黨抨擊民進黨「多數暴力」、「綠色警總復辟」、「綠色恐怖來了」等等,感到恍如隔世;畢竟,建構警總壓迫台灣人民製造白色恐怖的是國民黨,長久以來,在國會以多數立委壓制民意的也是國民黨。

越演越烈的英國脫歐公投

英國脫歐議題即將在今年六月二十三日進行全民公投,《每日鏡報》(Daily Mirror)、《衛報》(The Guardian)及《每日電訊報》(TheTelegraph)等各大報紙都針對這件重大議題對於民調進行長期追蹤和調查,然而從年初到現在,脫歐派及留歐派約占五五波,你來我往的微幅拉鋸戰已進行了四個月,而最近爆發的巴拿馬文件案,讓首相卡麥隆陷入避稅風波,也意外地讓脫歐民調結果產生了變化:脫歐派首度超越留歐派三個百分點。儘管如此,未表態的民眾仍然超過13%,英國的前途難以蓋棺定論,是否脫歐也成為越演越烈的嚴肅議題。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對英鎊帶來很大的衝擊,英鎊兌美元創下十年新低,四月十五日英倫銀行公佈會議紀錄,其中也指名脫歐公投將讓未來幾個月金融市場的變化更難解讀。

新南向,從高雄飛向東南亞

平價航空成長278%

平價航空便宜的機票價格,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特別是青年背包客,相較傳統航空便宜的交通費用,讓出國更是平易近人,相信許多國人和筆者一樣都是受益者。甚至,國內第一家成立的平價航空威航,更首創在超商代收機票款,提供多元化的付款服務,而台灣虎航更結合團購業者在網路提供購票服務。此等多元的管道,讓出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蹴可幾的,從去年國人出國人次達一千三百多萬,即可明證,出國就在眼前。

李銘倫

作者為議員研究助理,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