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多發展中國家會在經濟發展上失敗而非走向普遍的富裕?最近流行的的見解是:因為這些國家具有榨取性(extractive)而非包容性的(inclusive)的制度架構。其實,倒轉這種觀察視角,人們或許也可以追問另一個對台灣迫近的問題:為何有些已發展或發展中的大國,會走向惡性的帝國擴張,而淪為世人眼中的「流氓國家」,卻非國際社會上的「公共財」供給者?
帝國是如何失敗的?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上恐怕是最古老的人文學術問題之一,特別是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就是西方知識份子聚訟紛紜的焦點。每個世代都會有自詡的帝國經營家或策略家,想從這個歷史教訓尋求「帝國建設」的正確道路;同時,也會有各種的反帝國勢力,會從這個「帝國失敗」的案例看到「帝國傳統」的非理性、不正義與不可取。不過,就這個問題的現代版而言,要如何解釋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期,德國與日本這兩個「晚發展大國」轉變為「晚發展帝國」,並在與英國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征途上走向帝國崩解的命運,恐怕才是這個追問當下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