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學生,公民憲政推動聯盟執行秘書,曾任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志工,聲援士林王家擋拆及後續居住正義運動。
張景森代表著「開發派」官員,過去在都市及土地的制度和事件中惹出不少爭議,與倡議合理制度、公平分配及人權保障的民間團體大相逕庭,因此,許多反迫遷團體和訴求居住正義的社運參與者對張景森本無好感;然而,從這次臉書的惡質發言風波裡面,更可以看出這個人除了發展價值與治理概念以外,在姿態上有多麼不適合當政。
郝龍斌時期台北市政府喊著「台北好好看」政策,在缺乏整體性規劃和治理圖像的狀況下,讓建商輕鬆拿到容積獎勵,剷除較舊的房屋也一併剷除了社區紋理,蓋成一棟棟缺乏公共利益的新房子賺取暴利,因此得到「台北好好拆」的惡名。政策公然鼓勵建商用較低的成本做建築更新換取高額利潤,這一切跟台北飆漲的房價導致許多人住不起、買不起房,在貧富差距的現況下加深了相對剝奪感導,崩世代青年對未來的迷惘和失望,都是環環相扣的。
將來要蓋起文林苑建築的那塊地底下,曾經是過去的王家。第一次踏到那棟透天厝的客廳裡面時,看見一大本厚厚的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書拿出來,細數著都更案及制度不公義的地方,對當時甫到台北生活的我是很大的衝擊。不久後我們手勾手綁鐵鍊在王家門前、被警察拖走,又回到原處搭起帳篷,其後搭起了組合屋佔領過夜,這段時光裡運動者們留下不同層次的傷痕,但在不斷被挑戰和對話反思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忘記這起荒謬的強拆案件背後指出了什麼問題。
巨獸般壓迫的房地產業。住不起的絕望。制度及論述包裝著赤裸的官商勾結、利益分配。最後,這些荒謬卻真實的趨力,讓怪手開進搗碎一切。這就是文林苑,士林王家事件。在張景森的認知框架裡,士林王家的強拆,是文藝青年在聲援王家人,而不是都更條例及都市治理的失控,不是國家機器顢頇執行強拆的錯誤,不是有權者傲慢忽視利益勾結的醜陋,不是住不起房屋的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恐懼。
我也沒有忘記,扁政府時期張景森那句「老人不搬也會死」,最後居民不是因為年齡和疾病而老死,而是在官員貫徹開發意志的推土機下,選擇與尚未被掠奪的土地長存,再也吃不到早餐。14、15號公園和文林苑嘲笑著相信政黨輪替就會變得更好的人們,再一次的輪替,我們似乎還沒有理由相信,這些事情不會再發生。
無論張景森是真的不懂,還是選擇性的誤解,社會運動,從來不只是一群人在聲援一群人,而是帶著倡議的理念及人們親身的感受,制衡有權力的人,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燭光的期盼是一個不那麼殘酷醜陋的都市,相對公平和合理的制度,不需要心驚膽顫害怕沒地方住的環境,以及對人的關懷和尊重。
民進黨政府重返執政前,張景森的言論及過去的作為,戳到了一群在馬政府時期對抗浮濫開發、圖利財團、人權迫害和國家暴力的人,社運團體的憤怒在五二○以前被燃起,只是一個隱喻,新政府能否正視這股憤怒指向的核心,記取教訓並做出一點改變,從張景森接下來的命運,或許就可以窺知,未來民進黨政府跟街頭上的人們是什麼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