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行動和一個代號以外的事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上映的《行動代號:孫中山》無論從片名或預告片的背景音樂,都讓人期待能談出對於台灣世代正義與分配正義的結構問題,在看完整部片之後,我認為它也達到某種期待,拉出貧富差距和青年處境的社會問題,劇中不乏諷刺時事及教育體制、威權秩序的橋段,年輕角色的青澀和率真,也將挑戰權威的新鮮活力呈現出來,顏色鮮豔的面具,也對應著模糊的同質性和集體的矛盾,甚至連清一色的使用男性這點,也符合了在改革和衝撞時通常只有男性被看見、被記得。
 
 
可惜的是,這個故事也只是在談論一個行動計畫,描繪了角色的生命故事,卻缺乏個人面對集體、面對行動風險的矛盾,多次觸碰了團結合作的意義,卻沒有拉出在對話之間產生的火花,以及決定如何成為一個集體的掙扎,讓最終的合作和成功顯得廉價而不真實。是的,我們看見行動者背後的矛盾和結構問題,除此之外呢?或許,這可悲的隱喻著,許多有意做出行動的個人,經常忽略組織的複雜與重要性吧。
 
這個故事有許多角色行為不合邏輯和偏離真實之處,在看完整個故事反而覺得這樣處理不是缺點,從背景音樂從頭到尾輕快純真這點,可以看出在幽默諷刺之餘,也是用更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左」派「天」真行動的溫柔,就連那些不斷重複的童真話語和方法的轉進,雖然顯得很粗糙,但也簡單碰觸了行動者間的路線之爭,以及行動計畫的轉進和質疑,角色們就是那麼認真的在談論著他人看起來可笑的事,在當權者的眼裡看來卻毫無意義,因為計畫最終仍會失敗,躲不過警車的追捕。
 
正是童真的話語顯得可笑,在當權者的眼中看來沒什麼意義的爭吵、肉搏,才該是改革同夥之間重要的過程,可惜的是,故事似乎有意要深入淺出這個拉扯的過程,卻又讓詼諧和過於膚淺的安排製造出笑聲,讓這層意義形同虛晃,太輕率的處理個人生命與組織經驗的關連,只以弱勢年輕男性的形象用來諷刺權威和貧富差距的天真美夢,難以深刻打動人心,就像外界在想像一群挑戰當局的團體行動計畫那樣的平面。
 
這個故事,最終還是讓失敗的經驗累積起一點收穫,給了熱血衝撞的振奮和鼓勵,那個收穫似是弱勢者的團結,卻也像是美夢般的短暫。看著當年提出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在台北街頭一幕幕經過資本積累的高樓大廈,街頭的天橋上熱血青春的男孩們高舉雙手歡呼,我想,我們無法捨棄這份勇氣和力量,卻該思考這份歡呼應該奠基於什麼合作基礎之上,該如何真正的團結起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