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世界中的經濟學 ──給想要寫一個好故事的年輕創作者的建議

「Why so serious?」「幹嘛這麼認真呢?」

──電影《黑暗騎士》小丑的經典對白

暢銷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與由其改編的電視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的作者George R.R. Martin,在一次《滾石》雜誌對他的訪問中,提到他小說中想要創造的世界,是一個即使有奇幻元素,卻仍然遵循現實法則的世界。也因此他質疑《魔戒》三部曲的作者寫得雖好,但是「善王必勝」的中世紀哲學式世界觀,卻和現實大異其趣:請問,亞拉岡的賦稅政策為何?《魔戒》三部曲結束時,魔王被摧毀了,但是山中還有許多半獸人,那麼亞拉岡應該去種族清洗,把他們全部殺光嗎?在現實中,光是用意良善並無法保證能夠妥善治理國家。

或許該停止「治療」妥瑞症了!──新藥上市省思醫療化及友善環境

最近妥瑞症新藥上市的新聞在相關社群討論得沸沸揚揚,爭相詢問進一步的就醫用藥訊息。筆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註1]喜的是受妥瑞症困擾的人們,似乎多了一個新的醫療選擇。憂的是焦點會再次被模糊。

先說好,我個人並不反對用藥,也不反對新藥發展。要不要治療症狀,以及如何治療,應該是在充分提供醫療資訊的情況下,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對很多症狀明顯而嚴重影響生活的人們來說,尋求治療有其必要。但筆者要談的是關於社會大眾可以如何認識妥瑞症、與妥瑞人互動,而不是將焦點持續放在治療症狀上。

【人心人術】故鄉的名字叫台灣!台灣首位留日畫家:劉錦堂

《台灣遺民圖》展出時,觀者問劉錦堂「手中之眼」的寓意?
他淡淡地回了一句:「那是望著台灣的。」──劉錦堂

劉錦堂(1894–1937)出生在台中頂橋仔頭(今台中市南區),他的同輩美術家包括「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和「台灣國寶畫家:陳澄波」,劉錦堂是四人中年紀最長的,但是劉錦堂的名字,卻被遺忘了好久。

劉家原先經營米行生意,後來因戰亂破產,舉家搬到鄉下務農。劉錦堂就讀台中公學校(今台中市南區和平國小),畢業後考進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科(今台北市立大學)。劉錦堂對詩詞書畫都很感興趣,在國語學校就讀期間更是把握機會學習。

太初有道,道成萬象──陳舜臣《青雲之軸》中的多重語言與身分飄移

記得大學修習世界文學課程,開天闢地第一章就是《聖經》的〈創世記〉。

混沌初始,神說有光,霹靂成萬象──區隔日夜、劈開天地、劃分水陸、燃點日月、化生草木、畜養禽獸。神先以語言展其大能之存有,終以其形象現世造人。然而,創世不曾停歇,在伊甸園中,神授與人之父祖──亞當命名萬有之權,世界運作的邏輯納入人類的語言秩序。

蒙昧到理性,語言是神之無限權柄,是人之啟蒙開端。在陳舜臣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中,即曾對此有過類似的一番演繹:「太初有道,這個說法再正確不過了。個人歷史的開端,也是隨著語言,迎接黎明的到來。」書中主角小說家陳俊仁(陳舜臣的化身)的歷史也就是由此開展,只是依他的情況,「這語言說來卻有點複雜」。

許家旗

作者為游擊文化企劃編輯

【日本想想】 台灣人穿和服「歹看」? 美學教育就在體驗之間

知名作家兼政論家楊照日前在臉書上貼了一篇感嘆文,提到他這陣子去京都的經驗不太美好,原因之一就出在許多台灣人想穿著和服體驗文化卻缺乏美學教育,成為賞花畫面中最糟的破壞,引起熱議。我同意楊照老師在文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日本的花見傳統之美學講究,也感慨於景點中為了防堵、提醒觀光客設下的柵欄成為景色中的突兀存在,但對觀光客的文化體驗以如此嚴苛的標準看待,倒覺得有些矯枉過正。

和服,「和」之「服」,這個名詞在明治時代時和西洋服飾的「洋服」做了區別,用來指稱日本的服飾,日本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作「着物」。他的歷史悠久、學問很多,不同於歐美強調身體曲線的「洋服」,和服透過一層又一層的布料,包裹住身體,是一種刻意隱藏住起伏線條的服裝,它的學問與美感是含蓄而低調的,卻又不失講究雅緻。

看《燦爛時光》遇到的磨擦點

前陣子剛播映完畢的台劇《燦爛時光》,講述戰後台灣(1945-1950’s)四名男女中學同學,上半部經歷了太平洋戰爭結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其中一對情侶因政治因素殞命,留下的遺腹子交由另一對情侶養大,而倖存的這一對情侶在目睹政治的恐怖後,決定放棄律師生涯,在鄉間隱姓埋名,耕種維生,把同志之子扶養成人。下半部的時代背景則是1970年代後半,中壢事件發生前後,遺腹子成了大學生,對自己的身世毫無所悉也對社會漠不關心,他的兩名女同學熱心的想在校內舉辦民歌演唱會,卻被學校刁難阻擋,另一方面,開鐵窗工廠的工人與小老闆暗地編印具有反政府色彩的地下刊物,他們想要找尋上個世代政治受難者的足跡,最後被特務發現而進了監獄。

遺憾的是,本劇收視票房不佳,許多人在思考為什麼?有認為是預算不足,也有認為因為講政治,所以對政治冷漠的一般人不愛看。這部戲的意圖相當明確,就是想拍出台灣人近五十年的政治受難史,而我應該是本片的目標客層,畢竟我對台灣史有興趣,也關注轉型正義議題,但我必須老實招認,看得很痛苦。為什麼一部號稱愛台灣的戲會令自認愛台灣的人看得很痛苦?難道是因為我不夠愛台灣?我左思右想的結果是,不,是因為這部戲無法令我感覺到在歷史劇虛實之間的真意。透過本劇,讓我看到了本土歷史劇的幾重困境:

對歷史場景的輕忽

【書評書介】 悲暗觀光自由行 ──余杰《我也走你的路──臺灣民主地圖(第二卷)》引介

當臺灣的民主政治逐漸崩壞之際,余杰以多篇臺灣百年來反抗者的故事,描繪出動人的臺灣民主地圖,不僅回顧臺灣民主所來徑,更指明臺灣未來該走的道路。

超越薛西佛斯的宿命

回顧臺灣自由民主的百年追求,往往是呈現希望與失望的交替循環。最晚從1920年代開始,伴隨政治、社會與文化啟蒙運動的發展,臺灣人民(如林獻堂、蔣渭水等人)展開對自由的追求,然卻在逐漸進入日本的戰爭體制後不斷受挫。到了戰後,臺灣民眾期待能一償當家作主的夙願,然國民黨當局卻倒行逆施,不到五百天便發生二二八大屠殺,才又萌芽的自由渴望遂遭到重挫。

蘇瑞鏘

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欣潔想想】 「照顧」的真諦:讓身障者得以自立!

幾週前我有幸參與一場「長照服務法照得住嗎?以身心障礙者的需求出發」座談會,因過去十年長期照顧以服務65歲以上老人為主,至於有照顧需求的身心障礙者,則以50歲以上為主,排除了50歲以下的身心障礙者,初步估計有五十萬人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完全無法享受到長期照顧相關的福利。

因此,在台灣的長期照顧服務相關討論如火如荼展開之際,身心障礙朋友們很希望能知道到底未來的長期照顧服務是否能為這些辛苦掙扎活下來的家庭,提供一些的支持和協助。

身為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家屬,在二十幾年前是完全沒有任何的社會福利支持的,在那個連「早期療育」都還令大家一頭霧水、無障礙設施是奢侈的年代,家庭中有個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常常只能祈禱家庭的經濟支柱(通常是爸爸)能夠一直有工作,家庭中的照顧人力(通常是媽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孩子或是其他家庭成員才能想盡辦法活下來。

後來,民國84年開始實施全民健保,才慢慢解決一些家庭的醫療需求,但照顧這項沉重負擔,一直以來都交由個別家庭肩負重任。

然而,在協助與陪伴妹妹成長的路上,經過了許多復健、特殊教育、不同類別的治療過程,加上後來自己進入社工系就讀,了解到,「身心障礙者」雖然在語彙上被包裹在一起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但在不同障別的個人之間,真的有非常巨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