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鴻

作者任職於出版業、師大畢業生,捍衛臺灣文史青年組合成員,曾任社區大學文學課程講師。

規劃長照財源請思考風險獨立性

筆者日前撰寫〈全民健保改革:你還執著於保險/福利之爭嗎?〉一文,文中提到區分全民健保是保險或福利,在21世紀的今天已日益缺乏實益。兩者間的真正差異,也早已不再是醫界普遍認為的個人保費應與給付內容之間建立連動關係,而是在於稅收來源的不同,可能會導致經手的行政機關和程序有所差異,進而使某些重要的醫療決策產生不同結果。之後,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顏維婷亦於3月12日撰文指出,世界各國醫療體系普遍面臨「醫療人權化」之趨勢,因此即便醫療體系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仍可能在特定情形用稅收補助沒有納保的民眾,而在實質上發揮類似福利的功能。此一分析與筆者的觀察相接近。

【開往台灣的慢船】預知台灣拼音戰爭紀事

有一天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的照片,打卡地點是Nanao,心裡面正直覺的嘀咕著「這傢伙什麼時候又跑去日本玩了」,一點開照片才恍然大悟,原來Nanao指的是宜蘭南澳,而不是日本石川縣的七尾市。換句話說,應該念成Nan-ao,而不是日文中的Na-na-o。

其實,相同的疑問和迷惑經常在週遊台灣各地時出現,別的不提,光是台北捷運各站站名和台北市地名,就可以發現以下的例子:劍南路是Jiannan Rd.,永安市場是Yongan Market,景安是Jingan,板南線是Bannan Line,而大安森林公園是Daan Park。

我猜測,由於採用漢語拼音之故,所以許多地名英文拼音也都採取中國的習慣用法,把用來區分音節的連字號(hyphen)都拿掉,各音節也不獨立並列,而是全部連寫,例如黑龍江就是Heilongjiang。

【島嶼邊緣】中國經濟特許與外交特許下的國民黨

雖然天然獨的台灣新世代,不曾經歷過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的「洗鍊」;但是,197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台灣人,可是很清楚國民黨當年「漢賊不兩立」的反共統治模式。現在,中國共產黨沒有倒下,中國也不曾民主;但是,國民黨卻處處以中國共產黨意為依歸。

奉承中共的國民黨政權,以為奉行中國劃下的紅線範圍就可以自由自在;在經濟上,中國要的,馬英九都給;在外交上,中國禁止的,馬英九都遵守。然而,中國在馬英九卸任前兩個月,與甘比亞建交,重重賞給馬英九一巴掌;這一巴掌,不只是賞給馬英九,也意圖警告台灣人:台灣的一切都是中國施捨的。只是,中國的策略或許可以運用在習慣「特許」與「特權」的國民黨身上,運用在其他台灣人身上,不見得有效;中國自認「讓利」頗多,台灣人還是照樣選擇中國討厭的民進黨執政。

【台灣與世界】 當北非小米遇見台南米糕

北非小米不是真的小米,台南米糕則迥異於肉粽;北非小米有著蓬鬆、自由的口感,台南米糕則帶著黏牙、思鄉的親切。相同的是,這兩道平民料理,都有著深層久遠的文化底蘊。

2008年夏天,我用10天的時間,在北非摩洛哥自助旅行,足跡踏過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拉巴特(Rabat)、馬拉喀什(Marrakech)、費斯(Fes)、切夫蕭安(Chefchaouen)、坦吉爾(Tanger)等六座城市。西元15世紀基督教重新奪回西班牙統治權,迫使大批回教徒就近南下橫渡地中海和大西洋逃難到北非的摩洛哥,文明的衝擊造就另一場文明的融合,戰爭、死傷、離別、重生都是循環的過程。

化難民危機為轉機

這幾天我陪伴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去勞工局找工作,德國為難民勞工的服務效率, 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看到德國在這一波難民潮中,因為國家有效率的安置,將讓這波年輕勞力成為未來的強大的生產力。

我陪伴前去的難民,敘利亞人,男性,28 歲。很有工作意願。他來一年半了,已經會簡單基礎的德文。他想再多學點德文,做個職訓,趕快工作。過去,他曾在黎巴嫩紡織業工作六年,大學在黎巴嫩念了法律兩年中斷。德國新聞每天都說,難民是問題,我就想知道,公務員體系如何看待與處理難民。

預約的時間一到,工作介紹單位請他就坐後,就馬上提到,她有一個很好的專案,可以符合這位難民的需求。這個案子是由勞工局提供語言班課程,並與倉儲產業結合的專業。她知道這位難民是學倉儲的,所以上個這個課程後,會有這方面的專業語言,對未來找工作一定有幫助。這個課程除了有一個星期三十小時的語言課外,另外加上一個星期十個小時的實習,課程上課內容多是與倉儲就業有關的專業用語。她希望,他今天可以給答覆,因為下個月一日就要開始試用階段,如果他還有興趣,正式的課程是六月二十日開始,課程持續到明年一月十日截止。專案課程學習期間,公司雇主也會了解學員的學習態度及語言能力。產業的雇主在這個專案計畫中看重能力好的員工,課程結束後就會僱用。這個計畫是倉儲產業與政府勞工局一起合作的專案計畫。

【人心人術】 他的作品都是國寶!台灣國寶畫家:林玉山

最近電視劇《紫色大稻埕》播出,大稻埕的時代,不只是經濟的繁榮時代,也是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台灣近代第一件國寶是黃土水的《水牛群像》;第一件國寶畫作則是林玉山的《蓮池》。他們幾乎都身處同樣的年代,這也是台灣近代文化藝術能量最豐沛的時代。

林玉山(1907-2004)出生在日治時期人文薈萃的台灣嘉義美街,人稱「阿耳師」的父親林耳相是一位畫師,家裡經營「風雅軒」裱畫店,母親也是糕餅印模的雕刻高手。還沒進學校讀書前,林玉山都圍繞在父親身邊,父親畫圖裱畫之餘,也喜愛栽花養鳥,因此他走上繪畫之路,可說是從小耳濡目染。

小學時他就讀嘉義第一公學校(即今日嘉義「崇文國小」,也是畫家陳澄波的母校)。課餘他就在家裡幫忙父親裱褙,讀公學校期間裱畫店聘請的畫師辭職,對畫圖很有興趣的林玉山也曾代理畫師工作。當時陳澄波回到嘉義第一公學校擔任訓導,常帶著學生包括林玉山到郊外寫生,從此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公學校畢業後他便拜日本畫家伊阪旭江為師,正式學畫。

為了夢想 負笈東瀛

【京都想想】 重新思考邦交國數在台灣外交政策上的意義

中國與甘比亞的建交,似乎宣告了馬政權八年來台、中短暫外交休兵時期正式閉幕,中國奪取台灣剩餘的邦交國,看似已經成為民進黨新政權上任後必然到來的劇本,值此之際,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邦交國數在台灣外交政策上的實質意義。

今天台灣的外交工作內容幾乎可以硬生生地切成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跟其他正常國家的外交工作一樣,外交工作的內容在於與本國利害關係息息相關的週邊國家以及大國進行各種外交上合縱連橫的角力,以為本國換取最大利益。這點台灣雖然沒有正式邦交關係,卻因為經濟實力與關鍵地理位置,而與多數大國都有實質外交關係往來。

第二個部分則是台灣這個不正常國家在外交工作上的獨特之處:維持邦交國數。從七零年代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開始到中國與美國等大多數國家建交,台灣的外交工作就有很大一部分的任務在於苦苦維持邦交國數。那個時代邦交國數字會是重點,來自於國民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進行中國代表的外交戰爭脈絡下,漢賊不兩立的正統思維。

兩千年代以前中國雖然政治影響力強大,但台灣仍然透過當時的經濟實力,以經援維持數十個清一色像甘比亞這樣在地緣政治經濟上對台灣幾無任何意義可言,遠得要命又弱又窮的小型發展中國家。

最難的是,面對自己──我看《謊言迷宮》

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暴行,是輕易地否認與遺忘。──《謊言迷宮》

當我們說著轉型正義時,很容易就想起德國,想起像墓區般的柏林猶太受難紀念區,和一如密閉囚室的柏林猶太博物館,充滿著肅穆,以及逼人的窒息感。對於首次造訪柏林的人來說,你不由得對這樣的自省舉措,肅然起敬,因為揭人之惡是相對容易的,難的是面對自己的錯誤。然而,這ㄧ切是如何開始?德國人是在甚麼時候決定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罪行,以具體行動向受難者懺悔?可以肯定的,決不是從戰敗後投降開始。

電影《謊言迷宮》(Labyrinth of Lies)就在敘述這段緣起,看過不少納粹集中營的故事,也看過為納粹執行人體實驗的門格勒醫生故事,但是,直溯轉型正義源頭,除了美國導演斯利坦‧克雷默執導的《紐倫堡大審》外,幾乎少有聽聞,雖有《帝國大審判》,說的則是1933年的白玫瑰運動,這部由德國人角度拍的電影,可說意義深遠。很多人都知道「紐倫堡大審」這場世紀大審判,從1945年到1949年,來自美英蘇法的法官在德國紐倫堡會審,對犯下滔天罪行的納粹戰犯以及相關組織,進行12次的公開大審判,寫下世紀記錄。但審判之後,納粹的罪惡完全清洗了嗎?還有什麼世人不知的罪行和共犯?

從維冠大樓倒塌到《建築法》修正案之我見

台南維冠大樓於地震中倒塌後,建築安全成為公共論壇上的熱門議題。有人提出修改建築法與增加施工期間第三方查核等等建議,以筆者從業20年來之經驗判斷,恐有不當之處;加上部份技師、媒體名嘴也不分青紅皂白的亂說一通,令建築師業界深感困擾。在此整理小小心得,供先進與各界參考。

首先從《建築法》根本談起,《建築法》第一條已有明示:為維護建築管理之目的,增進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及市容觀瞻,所以特定《建築法》;另第13條又規定:建築物設計人及監造人為建築師。此外,《建築師法》第一條規定,經建築師考試及格者,得充任建築師。也就是說,建築物一定要由建築師來設計監造,建築師執業係受國家法律保護,既然受保護,要成為建築師,建築系學生在學校就必須修習以下領域課程:

「公共安全」:要修習結構系統、施工構造、建築技術規則等等。

「公共交通」:要修習敷地計劃、都市計畫與建築法規等等。

「公共衛生」:要修習建築物理環境等等。

「市容觀瞻」:要修習基礎美學、建築史、建築設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