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與「反一中」

友善列印版本

針對「台獨」主張,支持「統」的一端常會斥其為「反中」、「仇中」、「逢中必反」,或語帶揶揄地說,有本事就不要去中國賺錢、跟中國人來往!最近某立場明顯「親中」的台媒就以專文批判「時代力量」,說他們最不配「反中」,因為不是岳父在中國有投資事業,就是媽媽在彼岸開公司等,這般在中國政商關係良好的家庭,分明等同於兩岸買辦,有何資格「反中」?

這些批評乍聽有理,但稍作推敲則不難看出其刻意扭曲國家主權與商業往來間的關係,且明顯將「反中」與「反傾中」、「反一中」混為一談。

先說說什麼叫做「反中」?就字面意義而言,自然是指「反對中國」,既而「反對與中國有關的一切」。這種「逢中必反」的情緒性反應不免存在若干人身上,但就實際面而言,台灣根本不可能如此。就算不提兩岸間密切的商業與文化交流,即就我們的「國語」、「國字」,乃至許多節慶民俗而言,都與「中國」淵源深厚,如何一味盡反?更何況,在全球化浪潮與中國製造崛起的當下,即使曾經與中國仇恨深結的日、韓、越南等國,也不可能完全排斥中國,台灣又豈能例外?因此,所謂的「反中」,無疑只是一種情緒上的指控,不符事實,也未能就事論事。

正確說來,主張台灣國家主權獨立的人,並非「反中」,而是「反一中」,換句話說,就是「反對一個中國」、將台灣視作中國當然附屬的霸權思維;又或者,「反傾中」──反對犠牲自己的主體性,一切向中國靠攏、唯中國是從。以筆者為例,我認同台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想法,但我並不「逢中必反」,反而十分喜歡若干中國傳統文化,諸如書法、老莊思想等,也從未否認我的父系祖先來自中國,一如正視自己體內流著平埔族原住民的血液般。曾有「統派」的朋友因此質疑我「讀中文系、研究中國文化,卻怎敢說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這種邏輯既荒謬又幼稚,將「文化喜好」與「國家認同」混淆,若依其說,豈不研究或喜歡某國文化及文學,就得心甘情願成為某國人?那麼英文學者不就都要自覺是英國人、日文學者就得自動變成日本人了?

從這樣的認知進一步推衍,堅持國家主權獨立與商業貿易往來也完全是兩碼子事。以中美關係為例,自蘇聯瓦解後,中國一躍成為美國在全球戰略上最大的「敵人」,雙方在政治上競、合不斷,時有齟齬,相互批評叫囂也常沒好話(最近的南海爭議便是一例),但彼此之間做不做生意?一個美國商人在中國開公司,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政治認同,完全服膺中國的一切制度?反之亦然。美國官員經常質疑中國的人權問題,總是怒斥老美「干預內政」的中國為何不乾脆「有志氣點」,從此與「美帝」斷絕任何商業上的往來?原因很簡單,一如前述,這是個全球化流動的年代,想發展,就不能自外於這個現實。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與技術,中國同時需要來自全球的資金與人才,包括台灣在內。因此,別以為台灣人去中國投資是佔盡便宜,中國今日的經濟榮景,台灣人貢獻良深。「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10年一份《台商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之貢獻》的研究報告即已指出,至少在「質」的方面,台商引進高科技技術,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生意場是最現實的,如果台商對中國經濟沒有助益,彼岸豈仍有其容身之地?

台灣不可能與中國完全斷絕往來,但這並不表示為了往來就必須犧牲自我的主權,任憑對方欺凌踐踏,這就是「反一中」的基本內涵。一碼歸一碼,美國不可能為了堅持民主自由的信念便拒絕與中國貿易,同樣也不可能為了商業利益就放棄其原來立國的精神與法制;美國在語言、文化、歷史,乃至血緣上都與英國關係密切,但其國民不會因此認為美國必須與英國統一,或自認從屬於英國,甚或任其左右美國人的國家認同。以彼證此,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又何獨不然?「反一中」只是無法苟同政治上的併吞思維罷了,而非反對與中國有關的一切,統媒硬要扭曲為「仇中」、「逢中必反」,只能說是居心叵測了。更何況,若依其邏輯,那麼那些來台灣賺錢的「中資企業」,不就應該尊重台灣多元的民主聲音,認同島內愈來愈高的「台獨主張」?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