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回歸線開始談陳澄波

陳澄波,是近現代台灣油畫的先驅者之一。他一生致力於繪畫,最早,因著石川欽一郎的緣故,接觸了西洋繪畫中的水彩。而談到他早期為數不多的水彩畫,就必得提及〈北回歸線立標〉這張畫作了。相較於更早之前的水彩作品,這幅的用色與完成度都好上許多。雖然粗獷是陳氏一貫的畫風,但於1924年完成的同名的油畫,可以看出他在畫技與筆觸的細膩度上,又作了一次更高的飛躍。

陳澄波赴日求學時,曾入選日本帝展的〈嘉義街外〉,今雖已佚失,但於留存畫作影像的舊照片裡,仍可以看出,畫家如實描繪當時街景的精神,以及對繪畫所執持的認真態度。於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就學期間,他也留有幾張膠彩畫的習作。就人物畫來說,陳澄波對於手指以及身體構造的掌握程度,還停留在摸索的階段,反觀背景的花草樹木,表現得就比人像自然,而且舒放多了。

墨流

作者畢業於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是個喜歡閱讀,也熱愛書寫的平凡人

【時事想想】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上週,歷經掙扎、恐懼、勇氣的心理糾結後,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決定向中共的濫權和魔手說「不」。

他拒絕將中國的訂戶資料交出,以防習近平當局藉此打擊異己,持續鞏固習的個人崇拜工程。

銅鑼灣書店店長和店員「被失蹤案,起因於該書店原本計畫出版一本有關習近平情史與情人等私生活內幕的書。英國《衛報》指稱,該神秘書籍名為《習近平和他的六個女人》,描述習近平婚前和女電視主播之間的關係,及種種「浪漫情史」。為了斬草除根,北京高層下令壓制根除這幾名香港出版商,除了阻止他們出版該禁書,更要拿走該批令習近平尷尬的材料。

中共領導人的地位崇高,宛如當代皇帝。其中,以毛澤東、鄧小平的權威地位最牢不可破。毛澤東大肆煽動的個人崇拜,把其英雄化、神格化,進行極權統治,不僅掀起全中國虛耗了二、三十年的政治狂熱,更讓中國一度陷入黑暗時代中,令後世高度警惕。

毛澤東積極打造的個人崇拜,最早於1940年代的延安開始星火燎原,自此確立毛澤東主義作為中共的思想指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受大躍進失敗之責,讓毛澤東一度退居幕後。

【大學問想想】哪個科系最有錢途?官方薪資調查背後的故事

今年開春,教育部公布「99-101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巨量分析」報告,這是台灣官方首次整合勞保、公保、軍保、農保等社會保險投保數據,再加上財稅資料中心的個人所得報稅資料,統計出各學門的學士、碩士、博士畢業生的薪資所得數字。

這份報告代表性極高,以2011年6月踏出校門的大學學士學位社會新鮮人為例,已囊括79﹪以上的畢業生,畢業前3年所有薪資所得作為分析樣本。

與過去媒體做出的「企業最愛新鮮人」調查,發出不到2000份、回收率頂多4成,只有6、7百份問卷;或者人力銀行以其樣本有限的「新鮮人起薪報告」相較之下。教育部歷時一年半,分析超過90多萬名大專院校各學制畢業生、490萬筆個人所得,以及超過800萬筆的社會保險加退保等官方資料,其數據對於社會各界了解台灣薪資結構,不管提供青年學子選擇科系;抑或企業用人的起薪標準,都是透明度及公正性高的決策參考數據。

審檢分訓:強化法官及檢察官專業知能應走的路

審檢分訓,也就是法官及檢察官的職前養成教育應當要分開,這在我國已經討論多年,支持者認為現行學習司法官統一由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進行職前訓練的結果,導致審檢一家親,法官審理案件容易偏向檢方,不利於公平法院的實現;反對者則認為審檢工作雖然不同但仍有互相了解的必要,現行審檢合訓有助於日後業務協調合作,並質疑支持者認為法官審理案件偏向檢方並無明確依據。本文認為,姑不論法官社群審理案件是不是確實有偏向檢方的情況,為強化新進法官、檢察官專業知能,保障人民訴訟權益,審檢分訓,仍屬勢在必行。

以下,筆者希望以自己身為司法官學院第54期結訓學員受訓的經驗,以及分發後聽聞院檢分發同學的工作經驗為基礎,論述上述的命題。

在此,先大略介紹司法官學院目前的養成教育課程,以利後面討論。[1]基本上,自2015年9月第56期學習司法官受訓起,司法官學院將2年的受訓時間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共9月,會在學院接受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檢察等實務課程及書類撰寫課程,以及其他眾多2到4小時的學科課程。

蕭淳尹

1988年生,台大法律系、法律學研究所畢業,為現任地方法院法官。研究所研究主題為台灣都市計畫及都市更新制度史及社會史,進入司法實務後,則較關心現行司法制度及實務運作狀況的結構性問題,並熱切期盼司法能有積極作為,重獲人民信賴。

都更與派遣清潔工 看看南韓政治的變化可能

4月中的國會選舉結束,在野黨破天荒過半後,南韓政治圈依然紛亂。但這兩個月,兩位進步派政治人物的言行,讓不少人覺得,迂腐與難以解決問題的政治風氣,似乎出現一點轉變的可能。

今年,首爾西大門區毋岳洞的著名地標「西大門刑務所」旁,具悠久歷史的「獄照村」社區,政府與建商將這塊老舊破敗的區域,列為都更範圍,重新開發,準備拆除作業,卻遭致住在當地已久的部分居民強烈反彈。

陷入絕望的獄照村居民,在5月16日直接前往首爾市廳,圍堵正要入內上班的朴元淳市長,要求阻止社區的拆除工作。朴市長答應將在隔天傍晚前往拜訪,傾聽居民心聲。

沒想到,居民還沒見著朴市長,隔早,就有工人與官員將挖土機開入社區內,以「突襲」方式強拆,當地居民與前往聲援的學生,和拆除作業員爆發對峙衝突,居民陷入崩潰,認為被朴市長給欺騙。

【山農說書】曾經涓流匯川河──八○年代台灣的香港禁書

明知時間倉卒、地點敏感卻硬要新政府買單,碰到軟釘子一點都不意外;然而,去不成香港的馬英九還是透過預錄向「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發表英文演講,除了「我不知道原來香港是這麼危險的地方」的輕佻揶揄,再度證實此人雞腸鳥肚、自我感覺良好外,演說中提到「我記得七○年代臺灣還是戒嚴時期,出版自由仍被限制,我們都是在書報攤『偷看』從香港私運過來的禁書。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香港曾經扮演臺灣年輕人突破政治禁忌的對外窗口。」箇中可議者還著實不少。

馬英九輕撇黨國獨裁之惡,以「我們」挪移他曾有的黨國幫凶角色,如此雲淡風清、事不干己,無怪乎他以及他統屬的政黨就是過不了民主這一關卡。當然,態度好壞見仁見智,加上「假睡的人自然叫不醒」,所以也毋須太在意。倒是80年代(我的記憶年代與此人有異,就當此人活在平行世界吧)猶是禁書地雷處處佈,如何在黯黑中尋光找祕笈,那就是台灣言論自由史上不能迴避的一頁。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遠離華麗島的孤魂

立石鐵臣(1905~1980),一向是我偏愛的日籍台灣前輩畫家,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首映了他的紀錄片,也獲得了觀眾票選獎的肯定。最早知道這位畫家,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老師桌上瞥見一本《立石鐵臣──台灣畫冊》,拿起翻閱,頓感歡喜,這樣樸拙、自然、幽默、生動,以細膩眼光描繪常民的前輩畫作,不僅是我當時首見,更貼近水墨木刻畫趣,在記憶間傳遞情味,彷若兒時午後和祖父漫步巷弄的步履。雖然書價所費不貲,一本2500元,等於我當時十天的生活費,仍然咬牙買下,多年來跟隨搬遷流轉。

這部紀錄片,導演郭亮吟拍了十年,十年辛苦不容易,幸運的,是我觀賞的場次,畫家的兩位子嗣也出席了,他們解釋更多幕後身影,豐富、立體了傳主人生,也讓我們得知文獻、書籍和影片之所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