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近代東亞動盪歷史中的異鄉人(中)

被製作的滿洲國家

「日本這個國家並未舉辦滿洲國的葬禮,就像偷吃東西後,卻又抹乾嘴巴般裝作不知道。這根本是對歷史及理性的背信行為。……滿洲國究竟是什麼?日本人總有一天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註五)

從《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我們已經知道近代滿洲歷史並不只是「日本侵略中國跳板」,接著由山室信一《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敘述滿洲國的成立與破滅,更能明白1920年代至50年代滿洲國建立前後,滿洲人、漢人、日本人、蒙古人等在滿洲地區互動之複雜歷史。

過去提到滿洲國大多只想到「親日政權」、「溥儀復辟」,這是在「中國=漢人政權」的本位主義下,批判日本入侵、滿洲人建立政權的既定印象。山室寫作《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一書,指出滿洲國並不是單憑「日本意圖侵略中國」就能建立的。作者以希臘神話怪物奇美拉比喻滿洲國建國相關的關東軍(獅頭)、天皇制國家(羊身)、中國皇帝或近代中國(蛇尾)三股力量,從滿洲國建立背景、建國理念與政務推行、最後覆滅的過程,探究它做為一個「國家」或「帝國」的複雜本質,以及其與現今歷史的息息相關。

【欣潔想想】台灣婚姻平權未來──團結改變儒家與傳統家庭價值威權

CNN在美國國慶的今日,以大篇幅報導台灣非常有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的政治實體,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國際上注意到台灣進步的同志運動,在2014年紐約時報就曾報導台灣的同志遊行相關活動,並以「台灣是亞洲同志運動的燈塔」作為標題,大幅報導台灣在性別平等上的進步。

我從2012年開始參與國際的同志人權倡議工作,每每出國報告台灣現況,總引起一聲聲的驚呼。台灣,這個在國際上難以發聲的「國家」,許多人只知道台灣和中國好像「有點處不來」,或是時常把我們跟泰國搞混,但卻不知道,台灣早已在沒有參與許多國際組織的狀態下,鴨子划水的努力讓公民社會更加的進步,也因此對台灣印象深刻。

許多西方分析台灣為什麼會成為相對同志友善的國家,時常會把台灣的民主制度與佛道教的兼容並蓄納入思考,因為許多國家的同志運動,在一步步改變社會歧視制度的辛苦道路上,所面對到的多是保守的宗教勢力對於多元家庭的反對聲音,不管是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在歷史上對同志都相當的不友善,也是社會不贊成同志婚姻的重大原因。

【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整個文壇都是林海音的平衡木

一個小決定

1962年,《聯合報》副刊(簡稱「聯副」)主編林海音,收到一份不知名新人的小說投稿。她讀畢稿件之後,覺得內容不錯,決定刊登,卻感覺哪裡怪怪的。細讀之後,她才發現,這篇小說的文字非常怪,句型和節奏是前所未見的,比如:「已經退休半年的透西晚上八句鐘來我的屋宇時我和音樂家正靠在燈展下的小方桌玩撲克。」這樣連續三十八字無標點符號的寫法,讓已經擔任主編快十年的林海音非常不習慣,拿起紅筆就要改。以當時主編的權力來說,這樣直接修改不但沒問題,而且是她日常的例行性工作。但她忍不住多讀了兩次,想過幾回,最終還是決定:不改了,這作者這麼寫應該是有用意了,直接刊吧!

相較於林海音這輩子過手的千萬篇稿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決定,如果她自己不說出來,大概誰也不會知道有這麼一念之間。但從事後看起來,這個決定卻對台灣文學史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那篇直接刊載的稿件,是七等生的第一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

而七等生正是因為他那奇詭的思路和文字風格而成為台灣文學史上的經典的。

滿洲,近代東亞動盪歷史中的異鄉人(上)

書籍資料

  • 上坂冬子著,黃耀進譯,《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臺北:八旗文化,2015)。

  • 宮脇淳子著、岡田英弘監修,郭婷玉譯,《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臺北:八旗文化,2015)。

【島嶼邊緣】數字台灣:沒有中國觀光客的空氣真好?

蔡英文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後,中國透過不同形式逼迫蔡英文接受虛構的九二共識,甚至動用凍結中國觀光客來台的手段脅迫台灣。不過,凍結中國觀光客的宣告,在台灣網路上卻是贏得了一片「讚」聲;甚至有不少網友直接表明,沒有陸客的空氣真好。2016年5月的中國觀光客人數下滑後,網友更以美編照片搭配中英日文,藉以宣傳現在正是旅遊台灣的好時機。

「用筷子吃蛋糕」的回想與展望

用筷子吃蛋糕:一個德國女孩的上海人生(Torte mit Stäbchen: Eine Jungend in Shanghai)
作者: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
譯者:馬佑真
出版社:左岸文化

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女士在2012 所著的德文著作「用筷子吃蛋糕」,在2014年由馬佑真女士翻譯成中文。作者洪素珊於6月25日受邀在德國茵果市Ingolstadt市立圖書館朗讀, 用現今從地中海大量逃難難民作為開場。一張載著滿到不能再滿的難民船,一個個烏黑的人頭擁簇在白色船板上,兩三百人擁擠在狹小的船筏中。

雄三誤射事件不需庸人自擾

7月1日海軍發生雄三飛彈誤射事件,並造成人員不幸傷亡。到了晚間,已經有海軍司令以下7名軍士官接受懲處。這件事也成為蔡總統上任以來最大的一次軍紀事件。事件真相在筆者撰寫此文時雖然尚未公布,但有些揣測似乎可以先行排除。

首先是刻意挑釁中國甚至想引起中國武力犯台。事實上中方早已知道台灣有超音速反艦飛彈,他們也有類似的武器,這類攻船飛彈對陸地有生目標的破壞力也有限,所以發射一枚沒有甚麼挑釁或改變台海戰略形勢的作用。中方也不會認為目前的台灣有軍事挑釁中方的意圖和理由,因為這樣對台灣當局能有甚麼好處?選舉已經高票當選了,下次選舉還在接近四年以後。

其次,即使誤中中國大陸,一枚應該是啞彈的反艦飛彈也不會被解釋為台灣想全面開戰的前奏,不談政治因素,台灣軍方並無任何特殊異常調動,當局也沒有任何開戰的徵兆和理由,蔡英文本人還在國外,民間更是毫無準備。

螺絲鬆掉的台鐵

台鐵又出包了,6月27日下午兩點半左右,一列台鐵太魯閣號列車,由樹林開往台東知本的途中,因傾斜式功能故障,導致車輛無法在過彎時啟動傾斜功能,在高速過彎時很有可能因此而出軌,最後卡在礁溪無法繼續行駛。由於這已經是本月第五次台鐵出包了,包含三次出軌、一次集電弓扯斷電車線,連同這次太魯閣號的故障,接二連三的事故,不僅讓新政府顏面無光,外界也相當疑惑,究竟台鐵怎麼了?

【日本想想】攝影學校教我的第一堂課:你可以擁有自己的觀看方式

「欸,學攝影到底可以幹嘛?」

2015年,我進入了一間日本攝影專門學校就讀,被賦予了一個與年齡不相符的學生身份,然後「學攝影能幹嘛」這個問題,我大概就被問了不下五十次。眼看著兩年學制我已經度過了3/4,在台灣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們也越來越多,所以我想用一系列的文章,來審視並分享我在攝影學校學到了什麼,又為什麼我要念攝影。

「攝影與生命的節奏很接近。看到什麼,停下腳步,都有一定的節奏。人生因為拍照而美好。所以我拍照從不迷惘,與其說我常常只拍得出好照片,不如說類似一種感覺,比方說我總是赤手空拳跑去現場捕捉一個意象,並且被要求帶一些伴手禮回來。」
日本攝影家 藤代冥砂

【京都想想】立石鐵臣展:舞動油彩化身的愛與孤獨

東京都府中市美術館正在展出的「獻給美麗的故鄉台灣──立石鐵臣展」(展期2016年5月21日〜7月3日),搜集了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生涯各個時期的作品。

6月20日下午的特別演講,邀請立石鐵臣的兩個兒子,同時也都是灣生的立石光夫與立石雅夫教授帶領導覽父親一生的畫作以及父親的生涯,短短兩個小時,在立石光夫先生生動的回憶中,回顧了立石鐵臣的色彩人生。

立石鐵臣生於1905年的臺灣,八歲的時候回到日本,青年時跟日本近代美術大師岸田劉生和梅原龍三郎學畫,很早就名聲揚名日本各大美展。29歲時選擇重新回到故鄉台灣寫生的他,在台灣與充滿台灣意識的台灣年輕畫家陳澄波,顏水龍,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廖繼春等人創辦了「台陽美術協會」,這是個由台灣自治運動領袖蔡培火、楊肇嘉,以及左翼作家楊逵支持的創作組織,企圖在藝術的本土話語權之爭中對抗當時日本總督府的「台展」,並催生了台灣近代美術的萌芽,而立石鐵臣是當時發起人中唯一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