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術】我畫的花不會謝!台灣畫荷大師:張杰

「荷代表了我,我就是荷。」

──張杰

台灣畫荷大師張杰先生日前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95歲。張杰的人生態度充滿正面,一生創作題材眾多,但是最出名的就是荷花,他曾說:「荷代表了我,我就是荷。」

張杰(1921-2016)出生於上海,畢業於江蘇正則藝專,擅長書法和繪畫,特別是水彩和水墨畫。畢業後,他跨海來到台灣,到中學擔任美術老師。

張杰曾任教於彰化高中、師大附中、馬公中學、台南師範和花蓮師範等學校,教書之餘也積極參加美術展覽。1963年,張杰獲得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榮譽獎」,他是台灣第一位入選這個展覽的畫家,獲選作品畫的是「台灣街景」,他用特別筆法描繪尋常景色,以留白渲染的創新方式畫汽車,因此奠定國際知名度。

從NHK晨間劇看雜誌生活手帖與其背後的庶民之旗

近來NHK的晨間劇「とと姉ちゃん(編者按:台灣譯為「大姐當家」)」大受好評,作為故事原型的雜誌「暮しの手帖」(譯:生活手帖)作為引領日本戰後新生活型態的重要指標,在發行超過60年後再次受到注目,社長大橋鎮子和初代編輯長花森安治的相關書籍也被擺放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究竟「生活手帖」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

張雅晴

新聞所畢業,在東京念社會學

【書介】不只是推理小說的《憤怒的菩薩》

游擊文化推出的陳舜臣「大時代三部曲」,第一部是陳舜臣的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講述主角在戰爭結束前的青春與認同問題。第二部則是這裡要介紹的《憤怒的菩薩》,講述的則是以殺人事件為主題的推理小說,講述戰爭結束後的臺灣政治社會變化,可視為影響戰後臺灣歷史甚鉅的228事件「前史」。

看了第一部跟第二部後,有許多未能解答的疑慮,在第三部作家本人在大病之後所寫的自傳《半路上》中,都能獲得解答,諸如作家為何開始寫作?寫作的契機為何?自傳都提供了如推理小說般地線索。以下以《憤怒的菩薩》為主軸,並參照《半路上》提供的線索,介紹這本書的大概內容,由於這是本推理小說,未免打壞讀者的閱讀興致,盡量不透露詳細劇情。

【日本想想】攝影學校教我的第五堂課:學會「愛情」與「貪欲」

「有一個說法,是專業跟素人之間,有著8000小時的差距,假設你是兩年制的學生,一年365天,兩年730天,等於你每天都要花10小時去拍照,才能成為專業。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畢業之後,你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你怎麼能不從現在就開始努力呢?」

這是開學式的那天,校長致辭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到底得要多麼熱愛一種事物,才會對它投注8000小時的心力而不墜呢?我並非沒有猶豫,但我把自己當作實驗體,去探索所謂的底線何在。

我花了四篇文章來說明,攝影學校教導我了很多觀念,比如我可以擁有自己的觀看方式魔鬼天使都藏在細節重視質量與價值的並重,以及使用底片創作時該有的慎重心情,而最後我想說的,它最終教會我的課題是關於「愛情」與「貪心」。

【荷事生非】殺出血路──東尼先生的寂寞巧克力

說到巧克力,你會聯想到什麼?奢侈的?甜膩的?情人節主打?旅遊伴手禮?也許你會想起一些特定品牌,或者又立刻閃過什麼知名店家,但基本上所有巧克力的行銷,就如同鑽飾,都可以用「愛」來總括,巧克力儼然承接所有那些關於愛的論述,以愛之名我們購買巧克力,寵愛自己、情人、家人、朋友。但就一如電影《血鑽石》裡頭那樣怵目驚心的荒謬真實,巧克力一直到商品製成之前的那段血淚,你知道嗎?如果知道,你會在乎嗎?

【印度想想】「甘地」或「甘蒂」?談談印度女性領導人

家鄉台灣最近有一則新聞吸引我的注意:根據總統府、外交部網站,「Clinton」這個姓氏的翻譯,凡是碰到男性的柯林頓總統(William Clinton)一律翻成「柯林頓」;但碰到冠夫性的柯林頓夫人(Hillary Clinton)或柯林頓國務卿,則是變成了「琳」。給人的感覺,好像碰到了女性就要選個女性化的姓氏。新聞報導說,往好處想,如果今年底希拉蕊果真當選美國總統,未來只要寫「柯林頓總統」指的就是1993-2000年的男性美國總統;如果寫成「柯琳頓總統」,那就是指的是2017年起開始就任的美國第一個女總統。按照這個邏輯,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把印度總理分別翻譯成男性的「甘地」和女性的「甘蒂」?

印度自獨立建國以來,已經有兩位女性政治領袖: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 1917-84),和索妮雅‧甘地(Sonia Gandhi, 1946-)。本文暫且不分「地或蒂」,總之,前者擔任過總理,後者雖然沒有總理之銜,卻是實質領袖。

【時事想想】宣洩中國民族主義,打自己人比打外國人凶狠

2012年9月,入秋的北京城多了一分肅殺的氣息。

當年8月,日本野田政府剛從東京都知事「搶」下了釣魚台的購買權,收歸國有。野田政府自認,與其讓石原慎太郎拿下主導權,不如由國家介入處理釣魚台紛爭,可讓爭議少一點。

野田首相自以為是的如意算盤,當然砸斷了中國社會原本就纖細的理智線。舉凡涉及領土主權完整及安全,中國政府和人民總展現一幅劍拔奴張,不可妥協的臉色。

「918」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十分敏感且特殊的日子。2012年9月18日,成千上萬的憤怒中國人,湧到許多大城市的街頭上,橫著臉,擺明要和日本人打一仗,才能發洩心中的怒氣。彷彿這一仗,可為百年來的中日恩怨,畫上句點。

腦袋發熱的中國「愛國主義者」,騁馳街頭,拿著石塊、鐵棍,紅著眼,在街頭嗅聞著一切和日本有關的標誌、商品、店面、車輛。打砸搶燒的失序畫面,透過鏡頭,烙印在世人面前。

在北京,遭殃的是日本大使館及周邊的日本料理店。上萬名憤怒的年輕人,不斷在使館前遊行、叫囂、砸雞蛋、罵「鬼子傻B」。官方有意地宣洩著民間的怒氣,把這種怒氣視為一種對日本談判的籌碼,同時也可轉移對中共官方的怨言。

簡單說,這場反日遊行是一場蔓延全中國的「正常能量釋放」。

【大學問想想】鄉下狀元考繁星,48級分上台大

2016年指考成績單剛寄發,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預估,指考分發錄取率將達99%,似乎宣告「人人都能上大學的時代」正式報到。如今,學子們拚搏的不是「考上大學」,而是「考上『好』大學」。因此,當學測48級分,就能以繁星推薦上台大,自然引起各界譁然。

相較過去習以「分數」論高低的大學招生方式,繁星錄取的首要條件,比的是高中三年的「全校排名」,其次才是「學測級分」,於是繁星成了「鄉下狀元」考上名牌大學的勝利方程式。自從2007年清華大學首次以「繁星推薦」招生,起心動念以此找出「考試考不出的人才」,以及多元選出學習動機強的學生。

十年來,繁星錄取的大學新生平均超過11%,今年已有69所大學釋出超過15,000個繁星名額,從前難得考上國立大學的非都會區高中畢業生,因為繁星推薦考上國立名校。

鄉下狀元就近入學

在國境之南的屏東,2016年潮州高中89名學生以繁星考取大學;屏中和屏女則有4名考生藉由繁星錄取醫學系;東港高中33名繁星錄取生當中,有17位考上國立大學。如此一來,強化國中生留在非都會區選填社區高中的意願。7月剛放榜的國中會考,潮州和東港高中因為繁星推薦考上大學的好成績,在少子化的年頭,招生全部額滿,甚至有考上雄中、雄女的學生,選擇留在當地念高中。

【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調至38K背後隱藏的真實

南韓「最低薪資委員會」在7月15日做出決定,現行基本時薪6030韓元(新台幣172元),將自明年起調漲至6,470韓元(185元),漲幅達7.3%,若以每月基本工作時數209小時換算成基本月薪,則為135萬2230韓元,超過新台幣38K。

相較台灣的基本薪資,10年間只調漲26%,南韓漲幅更是驚人,達到7成;近年來,每年還以5%持續上升,看在許多台灣人眼中,應該是羨慕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