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弄咖啡館》,台灣風情中國腔

近日港台影壇有個新聞,正上映的郭富城、梁家輝、周潤發三大港星演出港片《寒戰II》,終於取代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的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榜首地位。

一部由新進演員主演、作家九把刀首度執導的台片,能獨霸曾在台灣引領風騷的亞洲電影重鎮5年,也是個台灣奇蹟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原著網路小說創作於2006年,九把刀另一部改編電影《等一個人咖啡》(2014)原著則於2004年在網路發表,延續1998年痞子蔡創造的網路小說風潮,大批學生讀者從翻譯作品轉向本土創作,正上映的《六弄咖啡館》原著小說也在2007年8月於網路發表。

台灣歷史性政黨輪替的2000年代,乍現於網路空間不同於傳統文學編輯把關的小說創作,故事主要場景之一是解嚴後1990年代校園,當時台灣社會洋溢著青春民主氣息,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大眾文化表現活絡,流行音樂能量充沛,《六弄咖啡館》電影裡男主角唱給女主角聽的《天天想你》(1988),來自張雨生踏入歌壇首張專輯,早逝的天才歌手,早逝的遠距戀情,彷彿電影中男主角高呼好漂亮啊天際煙火永恆美麗的一瞬。

預防自殺:我們能做什麼?

根據剛公布的全國死因數據,去年(2015)台灣有3675人自殺身亡,相當於每天平均有10人死於自殺,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是12.1(每十萬人),比前一年(2014)略增2.5% [1]。

近年來台灣自殺率在2006年達到相對高峰(每十萬人16.8),之後下降30%來到2014年的每十萬人11.8,然而近三年(2013-2015)的標準化死亡率在每十萬人12左右浮動,未再有明顯下降,這個數據略高於2012年全球平均值(每十萬人11.4)[2],也高於台灣在二十年前(1994)的低點(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7.1)。

自殺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與社會議題,然而,就如同所有複雜的人類行為一樣,自殺的原因是多重的,難以將所有的自殺歸結於單一因素。預防自殺的策略包括增進全民的心理健康、及早偵測與治療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提升自我傷害的照護品質、對處於緊急危難者提供援助、去除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鼓勵主動求助、建立可靠的數據和評估預防措施,以及限制自殺方法和改善媒體報導等等。世界各國的自殺防治策略都是多管其下,避免錯失任何重要的防治機會。

和前一年相較下,台灣2015年自殺數據有幾個趨勢變化值得重視,可能是減少自殺的重要契機。

公民怎麼參與古蹟修復

古蹟是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可以是建築物、傳統聚落、老街、遺址或其他歷史文化遺跡,就變成當代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古蹟的保存、修復和活化利用,以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成為國人重視的一環。在古蹟的修復過程中,除了著重原地保存、復舊如舊等原則之外,也著重公民參與,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法或相關修復計畫,都要求要有「公民參與」,修復計畫及過程也都如實的有「公民參與」、「民眾參與」或「社區參與」等字彙,但如果嚴格去看參與的具體內容,往往留為形式,最多在修復開始和完成時,邀請社區民眾參加活動,一起熱鬧。

「公民參與」真的只有這樣嗎?我長期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總認為古蹟的修復是和民眾生活、地方歷史文化,乃至於價值的創造和未來的發展,有著息息相關的連結。20年前,宜蘭縣二結王公廟由於廟體年代久遠、信徒日眾的考量,而有起建新廟及遷移原廟之議,1997年,二結人的「千人移廟」活動,成為社區總體營造最佳的詮釋,更見證了二結人共同的凝聚力。移廟後的舊廟體保留原有的架構和風格,做為社區居民的公共空間,成立「二結庄生活文化館」,以營造「社區的埕」、「二結人的公廳」為目標,開啟了大二結的社區營造運動。

【書摘】《一個家族.三個時代》──一個橫跨殖民、威權與民主時代的家族

作者:吳宏仁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6.08.05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麥迪遜已經進入冰封的寒冬,吳秀惠和周烒明卻溫暖無比,他們在這個大學城裡完成了婚事。和訂婚時完全相反,這次沒有雙方親人在,兩個當事人在一些友人的祝福中,簡單而隆重的完成終身大事。之後,兩個人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公寓,就像大部分的年輕夫婦一樣,簡單的開始他們的婚姻生活。

這裡的台灣人很少,不到十個人,而吳秀惠他們是僅有的一對夫婦,於是很自然的,他們家就成了大家聚會的場所。周烒明喜好交朋友,吳秀惠又有組織俱樂部的經驗,他們這個聚會辦得有聲有色,每到週末,總是有的開車,有的買菜,有的烹調,一道一道的家鄉菜,讓大家飽餐一頓。然後,就是天南地北的聊天,難免也會談到一些政治議題。一些在台灣是禁忌的話題,在這裡都可以沒什麼忌諱的談論。

吳宏仁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台北,台大化工系與研究所畢業。曾任職衛生署、台灣通用器材公司、工研院電子所。後來在聯華電子公司任職二十六年,從工程師到總經理與聯日半導體社長,曾獲傑出工程師獎。退休後進入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研讀,取得碩士學位。

【日本想想】日本天皇明仁與他「平凡」的一面

「我已經超過80歲,儘管尚稱健康,但考慮到身體逐漸衰弱,我仍擔憂很難像過去一般,全心全意地完成身為天皇的公務。」

8月8日,明仁天皇發表了電視錄影談話,影片中,他拿著稿子,緩慢而慎重、平實而直率地坦言自己的現況。昭和時代的「玉音放送」(日本天皇的聲音被稱為「玉音」,「放送」指的是廣播播送),中止了戰爭時期,同時也某種程度否定了日本皇室的「神性」;而這段平成時代的「玉音放送」,則是又一次展現出皇室成員也是「平凡人」的一面,會衰弱、會疲憊、謹守義務卻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刻。

在日本居住的期間,我從電視上看見過許多次明仁日皇與皇后美智子和藹可親的笑靨與揮手,日本民眾是如何用憧憬而沈醉的眼神回應之。明仁到底多親民、多貼近人心呢?我想用以下四個觀察來陳述。

一、第一位與「平民」結婚的天皇

拜上帝,還是拜撒旦?

路透社的一篇報導揭露,近期中梵關係有了重大突破,雙方將就主教任命權問題達成一份協議。報導更稱,教宗方濟各可能會赦免八名由中國政府任命主教的罪名,以向中國示好。甚至有教廷的官員揚言,一旦雙方達成某種妥協,教廷可以在一夜之間將使館從台北遷到北京。

如果今天的教宗是秉持天主教2000年傳統、堅守宗教信仰自由原則以及由信仰中生發出的正義和人權觀念的約翰.保羅二世,教廷不會做出這種荒腔走板的決定。

波蘭裔的教宗保羅二世,深知共產黨在波蘭以及其他國家的統治是何等的黑暗與殘暴。他當選教宗之後,拒絕與共產世界妥協,呼籲天主教徒遵循良心呼喚、從事非暴力反抗。他充當了抗衡武裝到牙齒的共產世界的中流砥柱,以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幫助人民推倒了東德領導人昂納克號稱「一百年都不會倒下」的柏林牆。二戰之後,兵強馬壯的蘇聯獨裁者史達林曾經輕蔑地說:「教宗,他擁有多少個師的軍隊?」這個神學院的叛逆學生並不知道,最有力量的不是武力,乃是真理。

【人心人術】挺身而出!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者自己的面目。」

──林之助

「膠彩畫」是台灣最美的技藝,人稱「台展三少年」的郭雪湖林玉山陳進,都嫻熟於深具島嶼風情的特出膠彩技法;然而「膠彩畫」卻曾遭到政府刻意打壓,一度失傳,幸好有畫家林之助挺身而出挽救,才得以保留傳承這深具台灣特色的畫法!

 林之助(1917-2008)是台中大雅人,出生在日本時代的書香世家。他的父母一心希望他能夠學醫,但是他從小就喜歡塗鴉,最後也照他的志向走上繪畫之路。

林之助的一生,都不離開最愛的美術。 

拼裝的資訊無從建構大客車安全體系──從產業與法規談起

相較於小汽車,大客車製造業是個冷僻的產業。中客團火燒車事故後,更強烈顯現出國人對這個產業長期的誤解,以及對相關安全議題的集體焦慮。

台灣多數大客車是「拼裝車」嗎?應該引進「一體成形」的進口車嗎?

每當事故發生,就有立委和網民興起對「一體成形」車大家推崇。吾人認為這包含了二個層次的混淆:第一是從底盤到車身整體金屬壓鑄成形的造車法,第二是品牌大廠整車統包式的製程。我們要化解迷思,就必須先從汽車的製造模式談起。

在汽車製造史上,自20世紀初福特的Model T房車生產線開始,就採用了車身(body)架裝於底盤(chassis)的生產方式(所謂body-on-frame模式,當時底盤是馬車用的)。小汽車是大量製造的消費品,為了追求輕量化、省油、車室空間利用與成本降低,遂逐漸發展為一體化車身設計(unibody或unitized body)。不過高級房車的製程,至今仍有許多因接受客製化訂單而採用body-on-frame模式,尤其是歐洲仍存在著多家小而精緻的小汽車車身廠。

印度想想

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