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紐澳兩國於2004年與我國簽訂並施行打工度假協議(working holiday program)之後,台灣當代青年的「大打工時代」就正式開始,由於其低門檻與多重效益(長期居留、高時薪、語言學習等),讓許多台灣青年前仆後繼,戮力要加入這個21世紀的淘金/鍍金夢。
每個旅途結束後回到台灣的人,都會遭遇到大量地反文化衝擊(counter-cultural shock),包括台灣的低薪資、高工時、升遷前景渺茫、不友善的房價與育兒環境等,在在都讓許多人想方設法地想要再出國,回到那無憂無慮的樂土;在許多打工度假相關的線上討論群組,也逐漸出現「如何留下」的討論。
到底打工度假後繼續留下的人有多少?而這些人又是用什麼身分繼續待著?這算是一個大哉問,連各國移民局都沒有對於這種兩階段移民(two-step migration)過程有太多的紀錄,但是「有人回去了」這樣子的消息、仍不斷地在背包客圈時有所聞。本文想以澳洲邊境管理局(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近10年來的出入境資料(Overseas Arrivals and Departures)、用另外一個方式來回答上述的問題:在打工度假開放後的這10年間,從台灣到澳洲的暫時性移民(temporary entrant)、人數是如何變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