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旅遊公協會業者發起「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號召了包含購物店、旅行社、餐飲業、旅館業等等旅遊業者上街抗議,要求政府挽救岌岌可危的陸客團。
據官方統計,陸客來台人次自2016年5月以來開始呈現負成長。主要是因陸客觀光團人數縮減3成;陸客自由行旅客每月成長約1成。相較於往年,正成長力道較不足。整體上,陸客來台1至7月微幅成長0.41%。
2008年7月,馬政府開放陸客赴台觀光旅遊後,陸客團逐年成長,為台灣旅遊產業注入一股新泉源。不可否認,這股新興市場,為台灣刺激了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但原本應該欣欣向榮的陸客團市場,經由多年的市場操作後,外界回眸一望,驚覺問題重重。
陸客團市場走代工業老路
最明顯幾項案例,諸如:中國組團社把持人數市場,形成賣方壟斷問題;中方市場苛扣、積欠團費,致使地接社受制中方,有苦難言;行程規劃被中方主導,中方吃肉,台灣只能喝湯;台灣地接社費用被中國組團社剝削,被迫轉向購物店抽佣,以求生存等,亂象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問題的背後,都脫離不了一個結構性問題:台灣的陸客旅遊市場,活生生是「製造代工業」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