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近代東亞動盪歷史中的異鄉人(上)

友善列印版本

書籍資料

  • 上坂冬子著,黃耀進譯,《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臺北:八旗文化,2015)。

  • 宮脇淳子著、岡田英弘監修,郭婷玉譯,《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臺北:八旗文化,2015)。

  • 山室信一著,林琪禎、沈玉慧、黃耀進、徐浤馨譯,《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臺北:八旗文化,2016)。

「什麼是滿洲?什麼是滿洲國?」一般大多數臺灣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外乎「中國東北」、「偽皇帝」、「日本侵略中國時扶植的親日政權」等等,大多來自國高中歷史課本所寫內容。上大學後有再上過深入一點的中國近代歷史的歷史系學生,則可能再多回答出「滿清(註一)王朝發源地」、「東北軍閥」、「九一八事變」等。

筆者自己對滿洲的多一點印象,則來自四、五歲時偶然看到的川島芳子電影片段。還記得情節是川島芳子被關在監獄,情人來探望她,於是她克難地用監獄牆壁磚頭縫隙的白粉塗抹在臉上、紅色包裝紙泡水以為胭脂,好在情人面前看起來容光煥發。筆者不明白那麼小的年紀怎麼記得這麼清楚,也許是電影顯現出她被處死前的悲滄感讓人印象深刻。長大以後才知道當年那部電影是1990年梅艷芳主演的港片電影《川島芳子》,而川島芳子由於其傳奇一生一直是小說、電影的熱門議題,但其背後那段滿洲歷史卻仍陷迷霧中,彷彿早成定論而無人談起。

直到最近,八旗出版社自2015年起連續翻譯出版三本日本學者論著,試圖從近代與滿洲政經發展關連甚深的日本角度,翻轉對滿洲之既有印象。這三本論著依照出版順序排列,分別是上坂冬子《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宮脇淳子《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以及山室信一《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也許是出版社特意安排的巧思,也許是偶然的巧合,這三本書分別讓讀者認識了不同面向的滿洲歷史——從18至20世紀滿洲地區混雜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各方勢力競逐下的歷史發展,縮小範圍到1920年代至50年代滿洲國建立前後滿洲人、漢人、日本人、蒙古人等在滿洲地區互動之歷史,再聚焦於前清皇族個人在動盪時代中的奮力一搏與無奈絕望。透過這樣從大背景到小焦點的閱讀,讀者可以更清楚地意識到近代滿洲複雜歷史的源由何在、有哪些複雜問題,也更容易體會一個滿洲人身處那般亂世中身不由己卻仍想做些什麼之無奈。

筆者曾在翻譯《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一書後,為文探討臺灣讀者可以用什麼角度去思考滿洲歷史與自身歷史的相關。 (註二)讀過這三本書後,筆者進一步在上述三個面向看到一個共通點,即是滿洲這塊土地及生活於其上的人們,受到近代東亞動盪歷史影響而不斷流離、彷彿「異鄉人」般之身影。那麼,滿洲為什麼成為近代東亞歷史中的異鄉人?包括川島芳子在內的滿洲人們,為何顛沛不已?從滿洲到滿洲國,日本作家、學者如何書寫滿洲這段複雜的歷史?筆者希望透過對這三本書的閱讀,思考上述問題。

滿洲歷史的「真實」面貌

「日本戰敗已經超過65年,對於我們曾經以理想而開拓的土地,後續變成什麼樣子,我等日本人有義務一直觀察下去。這不是內疚,而是責任,日本人有責任讓當地成為好國家。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曾將那裡變成日本的一部分,必須負起後續責任。」 (註三)

日本學者宮脇淳子寫作《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一書,旨在還原18至20世紀滿洲地區在中、日、俄等大國夾縫中的歷史發展「原貌」,並破除近代以來關於日本在滿洲活動之負面虛假陳述。作者的寫作基調是主張日本近代對外軍事活動有其必要、沒有錯誤之「右翼」立場 (註四),連帶影響其在歷史敘述上強調跳脫二戰以來被中國、美國、俄國扭曲而自我矮小化的左派「自虐史觀」,而重新瞭解日本對滿洲開發的價值以及對世界歷史之影響。

閱讀本書之際,首先要意識到作者如上述的強烈立場,在敘述歷史過程時容易偏重某些面向,從而簡化歷史過程。例如作者主張日本開拓滿洲是在朝鮮活動時被無意捲入、後續也投入大量資源及心血開發,卻省略了日本武裝開拓過程當地人受到損害、對滿洲居民的差別待遇等。

不過,若是在「充分」心理準備下,閱讀本書不失為一種思想訓練,可以重新反思過去認識之「日本=滿洲侵略者」形象,部分來自於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的有意塑造。作者批評這些大國將戰爭罪行完全歸咎於日本、日本由於二戰戰敗而自知理虧也接受指責,但是這些大國卻絕口不提自身的政治算計。以滿洲近代歷史為例,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前後,提出「驅除韃虜」以團結漢人民氣,身為前統治者的滿洲族群被當作出氣筒而只能隱藏身分,致令滿洲認同及傳統文化消失(頁60-63)。1917年俄羅斯革命、蘇聯建立後,共產國際為將中國共產化,而煽動中國仇日、驅逐在滿洲活動的日本資本及軍隊(頁169-173)。到了二戰結束、中共取代國民黨統治中國的1950年代,毛澤東同意滿洲、新疆劃歸為蘇聯勢力範圍,以向之借款、購買武器。同時,毛向國內隱瞞這個交易,只一味渲染日本侵略歷史(頁239、282-282)。

若是透過本書的刺激而認知到滿洲歷史並不只有「日本侵略中國跳板」之扁平形象,我們才能跳脫以往在美蘇冷戰與國共內戰下固定了的中國近代史認識,重新思考這段複雜的過往。滿洲在清帝國時代,被視為滿洲皇室「龍興之地」而受到封禁。直到19世紀中期才因國內人口壓力開放墾拓,民國初年隨著鐵路修築而使「闖關東」風潮達到高峰,滿洲地區也在此時從滿族根據地轉變為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在這段過程中,前統治者滿洲族群如同前述被多數族群漢人視為仇寇,即使民國建立後從「驅除韃虜」轉為「五族共和」,滿洲人依然害怕壓迫而隱藏身分。整個中國也缺乏統一政府,而是代之以各地軍閥割據、相互爭奪霸權,以及外國勢力各有盤算的活動。滿洲地區因地理區位受到蘇聯、日本注意,前者尋求不凍港、出海口,後者則著眼於滿洲與朝鮮、蒙古等亞洲內陸地區接壤的區位,以及廣大平原、礦物資源等。以漢人看來受盡日本侵略的滿洲、甚至是中國近代史,其實充斥漢滿蒙等異族群間的生存競逐、日俄外國勢力較勁,彼此互相尋求結盟、競爭,而不是只有誰一味受到壓迫、欺負的。

 

附註:

註一:以筆者粗淺認識,「滿清」一詞是在國名「清」之前加上種族名「滿」,類似的還有「蒙元」,而這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外族」統治王朝。姑且不論「外族」統治政權是不是只有這兩個,以及「外族」的定義為何,從其他朝代不見類似稱呼(例如「漢宋」、「漢明」)來看,「蒙元」、「滿清」可以說是帶有漢族中心的特殊稱呼,甚至帶有些許種族歧視意味,一般在歷史敘述上避免使用。

註二:郭婷玉,〈有沒有《真實的滿洲史》的八卦?〉(「說書」網站,http://gushi.tw/archives/19530,2016.6.17檢索)。

註三:宮脇淳子著、岡田英弘監修,郭婷玉譯,《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臺北:八旗文化,2015),頁294。

註四:相對於此,日本的左翼史觀傾向批判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與支配殖民地、戰爭罪行和責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