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武漢肺炎疫情讓你倦怠了嗎?心靈健康也要顧!

友善列印版本

每天打開日本的電視新聞,總跳出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新確診病患的速報;為了避免感染蔓延,日本政府宣布的「緊急事態宣言」範圍擴增至全國,籲請讓人們避免的外出或旅行;口罩與殺菌消毒用品成為生活必需,卻供不應求。四面八方的疫情資訊與看不見的病毒恐懼,讓許多人的心跟著疲倦起來,形成「冠狀病毒倦怠」(コロナ疲れ),甚至出現「冠狀病毒憂鬱」(コロナうつ)的情況。

現在的防疫策略與訊息,大多著重於避免接觸感染源、自我檢測有無可能感染、若疑似感染時如何對應的處置,卻容易忽略了人們的心理狀態。先來看看以下兩個簡單的測驗吧。

首先是心理狀況方面:

・不安、焦躁的心情逐漸膨脹

・一想到接下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就不禁覺得煩躁

・無法靜下心來,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看新聞時容易沮喪

・一直想著「我也會被傳染嗎?」而緊張

・對於自己獨自在家這件事感到恐懼

・無法專心工作

・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接著是身體狀況方面:

・就算休息也無法解除疲勞

・失眠或睡到一半就醒來,然後就睡不著了

・頭痛症狀總治不好

・食慾不佳或感到腹痛

・感到肩膀痠痛或背部疼痛

・出現耳鳴而感到煩惱

這是東京都一家心理治療所提供的自我診斷法,如果以上情形越看越覺得是在說自己,那麼就得注意一下了,你可能在無意間感受到因疫情產生的壓力,出現了「冠狀病毒倦怠」。日本生活綜合情報網站「All About」則將人們對疫情現狀感到的倦怠感,簡單分成6種類型,包括不安倦怠、變化倦怠、身體倦怠、資訊倦怠、批判倦怠與自肅倦怠。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人數不斷升高,體育界、娛樂圈名人也紛紛確認感染,人們對於病毒的距離感突然縮近,漸漸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無意間被感染了?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或同事?加上這次未出現病癥的案例很多,醫院亦非接受所有人進行篩檢,懷抱著這份「不安」,自然出現壓力。

疫情擴散後,官方、民間許多單位都提出應變措施。如學校停課、取消入學典禮和畢業典禮、工作改成遠距進行等,打亂了許多人的日常步調與生活空間,與家人之間的相處距離與頻率皆出現「變化」,因而引起壓力。尤其,當居家變成半密室的狀態,容易引起更多語言或行為上的家暴,不只是日本,亦是世界各國都必須注意的議題。

不安、變化所造成的心理波動,皆會影響到人的健康狀態,避免外出後,居家的運動習慣、營養攝取也不一定能立刻達成平衡,故形成了「身體」倦怠。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雖是最平凡的生活規律,卻非人人都會落實。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還有太多未知,連最受關心的「如何治療」、「怎麼避免」,都沒有人能給出100%正確的簡潔答案。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電視、網路、報章雜誌、SNS社交軟體,處處都有專家表達見解,並不是每個人有足夠的醫學知識,可立刻判斷出情報正確與否,加上篩選與查證訊息需要力氣、時間,使得假新聞流竄,造成衛生紙的搶購風潮就是一例。因此,「資訊」也令人倦怠了。

大家在這場疫情中都扮演重要角色,不只是自己好就好,更是大家的、公共的事,因此未感染者必須注意防疫,感染者得要誠實交代。但由於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更加敏感,沒人願意被感染,但現在感染者卻被默默加諸了不好(惡)的形象,「批判」的聲浪亦形成一種壓力。

目前日本公布的「緊急事態宣言」,主要是希望民眾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而回應這份宣言,易聚集人潮的設施如電影院、美術館、遊樂園、購物商城等,紛紛縮短營業時間或休館,帶給人歡樂與熱血心情的體育賽事、演唱會、舞台劇等活動也陸續取消、延期。人們大部分的娛樂選擇都被限制了,放鬆的空間減少了,「自肅」本身也造成人們的倦怠感與孤獨感。

抗疫是長期戰,千萬不可忽視這些倦怠感。至於如何緩解?首先要建立在正確的防疫手段上,多洗手、漱口,外出要戴口罩,並避免前往感染機率高的場所。資訊雖重要,但要避免過度反應,與其天天刷訊息、被謠言牽動情緒,鎖定有公信力的單位發出的情報,才更能做出正確冷靜的判斷。接著就是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若要對抗看不見的敵人「病毒」,就得把自己的身體好好「養」起來,增強免疫力,才有本錢對抗。攝取均衡營養、早睡早起看似很老套,卻也是現在最腳踏實地的防疫法。每個人的生活風景都出現變化了,不安無可避免,但也要試著建立起新的生活步調,比如說幾點就要做一下伸展操,同時也要多給自己一些獎勵,做完工作就能品嚐喜歡的甜點,並且適時地「偷懶」,才能保持效率與動力!

抗疫之路還很長,一起努力照顧自己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