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左往右補習班

友善列印版本

大約在國一的時候吧!那時我還小,聽聞班導說:「國中應該沒什麼人在補習吧!以後你們上高中才需要,因為高中的課程比較難、上課步調快,所以才需要到補習班再聽一次。」

這話聽進了我耳裡,這時我國一,在花蓮的國中就讀,成績不怎麼樣卻也故作瀟灑狀堅持不補習,也許,某部分的因素也和老師說的一樣,去補習的人只是為了「再聽一遍」罷了,何必呢?

 
 

上了國二,我搬家了,搬進了台中,一個傳說中充滿genious的世界(國小時總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世上所有都市都是如此)。我聽了親戚說某某補習班多好多好的,半推半就下進去體會何謂「補教」。

補習班有個特色,老師除了教導和學校相仿、甚至更容易聽懂的基礎知識之外,他總藏著一堆「神奇公式」。好記又好用的公式立刻收買了我,我變得不再聽這公式如何而來,只有「背記」。

當學校的考卷發下來,背一背成績立刻就出來,同學也會立馬以蔣公等級伺候你,這讓國中時的我無比信心,每週二都把補習班當作神廟般出入,原因只有一個--補習班能立即給我成績」。

基測結果也證明了那堆神奇公式「經常」沒派上用場,我把責任推給自己,是我不懂得如何讀書,但另一方面也有些怪罪那些神奇公式,令人成癮的麻藥……。

跌跌撞撞的,我上了高中,國中的數理公式、史地背誦口訣,在高中「經常」派不上用場,傳說原因是「高中考試重在過程、活用,而不是瑣碎的細節。」公式常常得自己導、史地常常得自己掌握來龍去脈,「補習只是為了再聽一遍」此話似乎真那麼有些道理?

上了高中,班上有個同學一直無法不吸引我的目光,他在學校啥事不幹,盡讀些自己補習班發的講義、自修,我便開始懷疑自己(當然,多數人是懷疑他的讀書方式),「這是不是有點共產與資本主義的概念呢?」

撇開補習費、諸多感情因素來看,我會選擇在學校聽講,而不是直接把補習班的自修放桌上自耕自食,一方面是因為我認為「若我信仰學校,我就會得到好大學。」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可以用宗教改革那個年代來思考這件事。台灣舉國上下有多少老師?能保證每個老師都是如此優良(言下之意絕對不是說他們糟)嗎?當他們選擇怠惰(言下之意絕對沒有歧視意味)時,我們是否該持續堅守這個信仰呢?

有人會說我那位「補習班先生」是教育體制出了偏差、行為荒腔走板、家庭教育謬誤連連所造成的的一個混濁結晶體。

但不妨回頭想想,外頭補習班又是怎麼運作呢?當外頭補習班老師只用坊間現成的參考書、上課只把後面的詳解抄上黑板、再以「挖系老師ㄟ!」的語氣自居的話,那傢伙能再補教界混幾年呢?

補教業是個很現實的社會(如同資本主義那般),同學相信你這支股票、自己也付出了相對的資本(按著你擬的計劃讀書),而他考上了好學校,便會回來感謝你、替你背書以拉攏更龐大的商機(親戚、學弟妹)。

寫到這裡,大家會開始辯駁「那學校老師也不一定是共產主義呀!」對!未必如此。

老師是終身職(撇開代課老師而論,畢竟和終身職相比其不佔多數),且屬於廣義的公務員,和法官一樣,他們能在極低的錄取率中考進一所學校,成績絕對無庸置疑,也和法官一樣,這制度會不會有所問題呢?

先前我舉過一個例子,當一所學校裡有兩個老師,其中一個,自己多補充教材、額外加註一些可能會犯錯或是容易混淆的小觀念,以互動式教學(老師丟問題、你回答問題,「幾乎整堂課」都是這麼上的)。

另一個只照課本唸,毫無自我觀點、也沒額外補充觀念,我們卻只能服從他。這兩者教出來的……,對!他盡了他的職責,我們無法多說些什麼,嗯……?

在自由貿易下的公司、在政府強力扶持的公司,或許,這譬喻更適合補習班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嗯。

關鍵字: 教育補習班學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