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你不叫,他就亂改?

友善列印版本
隨著會考的放榜,家長們的聲浪越發劇烈,「考試該用什麼方式進行?」這個議題引發來自各個世代、擁有不同受教經驗的人們的正視與討論。
 
十二年國教首屆國中教育會考於5月17、18日2天登場(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張新偉攝)
 
遊行中有位新北市家長指出,早在去年就已有家長利用圍城行動向新北市教育局抗議,希望他們能對上級單位反映家長們對於國教的疑慮;但教育局官員把問題指向行政院的行政命令,教育局只能夠執行,根本無法更動。而且就算家長們跟教育部抗議,結果也是無效,因為教育部在改革中也同樣地擔任執行者的角色,即便換再多教育部長,上頭的命令不變,事情也無法獲得解決。而教育部官員的發言大致是說,我知道你們所提出的惡果,但都只是臆測,臆測不足以採信,你看你們說的那些風險它們現在發生了嗎?現在還沒發生啊,等爆發了再來改。這些就是官員們對於「教育改革」的態度。
 
教育部的說詞和教育部長蔣偉寧所說的「一免沒填到,等二免就好。」都是一樣的邏輯,一樣的「先做再說,錯了再來改」,一貫的逃避。部長明顯忽略了「假如一免填的科系越多,二免被扣得分數也越多。」這件事,為了保險而多填的學生是會被懲罰的,那他該怎麼辦?利用二免當墊背、再利用特招?利用全國學生都去做成績複查的方式,拉長作業程序的運作時間,製造教育部的麻煩,逼他們重視?無論是哪種策略,都顯示出「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事後抗議,無法事前和官員們做有效討論」,還有「我們倚賴的並不是成績,而是運氣和填選技術。」這顯然和會考原先的願景相違背。
 
所以責任該歸咎於教育局?教育部?還是行政院?又或者是沒有人需要為此下台負責?此制度無虞、繼續沿用沒關係?從三年前的北北基聯測到如今的會考,我想,該改革的應該是,背後的權責不清、菁英獨裁的問題。不該只是把學者、官員腦中的想像,套用到全體學生身上,一有不同意見,再對大眾說:「做家長的,觀念要改。」在各種議題中,我們總不免在事前提出質疑「這種獨斷的菁英思考難道不會有問題嗎?要是出事了,有誰會一肩扛起這些責任?」顯然少有官員重視這點,只把所有議題導向個案去對待,而忽略了「官員權責不清」、「菁英思考過於獨斷、獨裁」等問題。
 
試驗結果失敗,頂多被罵,下次換人錯錯看,上頭老大哥還是不變,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白老鼠,儼然成了機率遊戲下的死老鼠。」如何在事前妥善規劃、錯誤爆發後勇於止血,我想政府必須正視這些不同的聲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