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與理性:德國的馬克思兩百年誕辰紀念

友善列印版本

2018年5月5日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兩百年誕辰紀念日,德國特里爾,也就是馬克思的出生地,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市中心到處都看得見馬克思的身影,不僅到處都有宣傳活動的旗幟,連書店中、公車車身上,甚至不相關的眼鏡行門口,都可看到馬克思。然而,馬克思的名氣固然響亮,爭議性卻也不少。

德國許多大學名稱都會冠上當地代表性的人物名稱,如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耶拿「席樂」大學,若特里爾大學要選一代表人物冠名,必然會是特里爾「馬克思」大學。但是,關於這項提議的討論從未斷過,因為贊成者雖然不在少數,反對者亦不少,使得這項提議遲遲未通過。今年逢馬克思的兩百年誕辰紀念,名稱議題再度成為討論焦點,但特里爾大學校長仍認為,學校並不需要透過特定人物的冠名來獲得肯定,因此繼續維持現狀。

由於馬克思牽動了政治與社會的敏感神經,使特里爾市政府在規劃活動時相當地小心翼翼,其遭遇的第一項難題,就是中國所贈送的馬克思全身雕像。消息一出,即使雕像尚未抵達,仍引起了市民廣大的討論。若雕像不引人注目還好,偏偏其高4.4公尺、重2.3噸,其中有民眾認為,問題在於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主義害人無數,公開展示此雕像彷彿是在崇拜列寧與史達林這類的侵犯人權者;也有人認為,問題在於此雕像出自中國之手。幾經考慮後,市政府還是決定願意接受此雕像,而在揭幕儀式的五月五日當天,現場不僅出現了許多圍觀看熱鬧的民眾,也出現了許多抗議團體,使得政府派出了許多警力維持秩序,但雕像仍在十日遭人縱火破壞。

慶祝活動當然不只是表面看得到的馬克思雕像與商店買得到的周邊產品,特里爾市政府為此特地整修了馬克思故居,將其規劃為新展覽館。此外,包含州立博物館與市立博物館在內,共有三個場館同時進行馬克思的展覽,且內容相當豐富與多元,不僅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說拉近馬克思與人們的距離,也引導人們對馬克思的著作與學說理論進行反思與重新詮釋。

所有的展覽內容都是由知識豐富的專家學者共同策劃,其中除了德國大學教授外,還聘請了包含中國與俄羅斯在內的學者,並從海內外借來了包含馬克思親筆筆記在內的珍藏。

馬克思故居是一棟不算大的建築,畢竟其原本就是作為民宅使用,而展覽藉由建築物本身的歷史引導出馬克思的生平,同時介紹了如他對蘇聯的影響與和恩格斯的交情。當中最值得一看的當然是馬克思曾坐過的椅子,據說他就是在此張椅子上辭世的。

州立博物館佔地近一千平方公尺,是三個場館中最大的,其以馬克思的時代與著作為主軸,引導參觀者藉其著作了解馬克思對於後世的影響及其重要思想基礎。馬克思所處的十九世紀動盪多變,工業革命為當時的經濟與社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與變化。透過展覽中的時代說明,參觀者能更貼近馬克思所提出理論的背景,並能對其創作出影響甚大的《共產黨宣言》與《資本論》有更深刻的體悟。

市立博物館透過馬克思的人生足跡帶領參觀者了解其人生歷程。馬克思出生於德國特里爾,並在此住了十七個年頭,隨後進入波昂大學與柏林大學就讀。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前往科隆擔任《萊茵報》主編。然而,馬克思發表了許多批評政府的言論,使該報遭到查禁,也讓他失去了工作。於是他在與交往多年的女友成婚後,帶著妻子遷往巴黎(這時的巴黎是歐洲僅次於倫敦最大的都市),並在此創辦了左派期刊,並為其他刊物撰稿。

馬克思在巴黎遇見了日後的終身好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相較於經濟拮据的馬克思,恩格斯的父親是工廠廠長,他本身也善於經商,因此經濟相當寬裕,甚至馬克思往後全心埋首創作的同時都是靠恩格斯的經濟資助,而這一資助就是數十年。根據日後的統計,總金額相當於今日約兩百萬歐元。馬克思隨後遷往布魯塞爾,並在此發表了《共產黨宣言》,接著又搬至倫敦,並進行《資本論》的撰寫,並在此度過餘生。跟著馬克思的足跡,參觀民眾得以了解當時不同歐洲城市的樣貌與社會發展,同時了解目睹歐洲動盪對其思想所產生的影響。

當然,除了知性的博物館與學術講座,特里爾還充斥了各種與馬克思有關的活動與景象,例如市政府發行了印有馬克思人像的零歐元紀念鈔票、馬克思故居對面的紅綠燈小人也變成了馬克思的人像,甚至還有數不清與馬克思相關的電影、戲劇、音樂活動持續至年底,不僅希望民眾能藉此更了解馬克思,也希望能拉近馬克思與民眾的距離、擺脫其既嚴肅又深奧的正反面印象,並提供對其理論與學說再思考的機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