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邪惡的開端:陳儀及其帶來的中國官場文化》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邪惡的開端:陳儀及其帶來的中國官場文化
作者:司馬嘯青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3月5日


蔣百里的未竟志業

蔣百里是陳儀在求是書院、日本士校的雙重學長,雙方往來密切,早在袁世凱時代,他們即在北京有過共事機會。西安事變後,蔣百里遍訪各地,視察防務,南方到過廣州、香港,也到福州與省主席陳儀一晤。

抗戰爆發後不久,蔣百里奉派赴歐訪問義大利、德國,以爭取國際支援。任顯群隨行,這時任氏才27歲,也算是難得的際遇。

蔣百里出發前,曾到福州與陳儀晤談,住進壽拜庚家,行蹤甚祕。當時壽氏任福建省政府第三科科長,也是求是校友。他們的對話如下:

壽:此行您身負外交重任,言行沒有平素自由,但收入豐厚!

蔣:我不作官,也有錢用,現在有人想用我的錢了!

蔣百里訪歐結束後,1938年9月,蔣介石派他出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而校長一職,之前一向由蔣介石自兼。

發表當天,陳儀即奉召從福州趕到漢口,與蔣百里促膝長談。當時中日和談氣氛濃厚,蔣百里卻堅持「絕不能與日本和談」。

當時,陸大即奉命附設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國際情報。

蔣百里於1938年11月逝於任內,年僅57歲,而當時正是陸大隨抗日戰事吃緊遷校的過程中。

同年,中統局、軍統局、國際問題研究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中統局前身是1928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工作重心在於:針對共產黨,進行破壞、迫害、鎮壓。1932年又祕密成立特工總部,以加強反共力量。

軍統局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復興社(藍衣社),該社有組織、宣傳、訓練、特務4處,其中戴笠即任特務處長。稍後,戴笠又兼任由該調查科擴大為調查統計處的第2處處長,以便公開進行特務活動。第1處處長徐恩曾,是陳立夫的表弟。

1938年3月,國民黨召開的臨時大會上,決定設立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徐恩曾任局長。

原來的調查統計處上司──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則由陳立夫交給戴笠,初期只是副局長,但實權在握,演變成軍統、戴笠一體兩面,誕生了「中國的希姆勒」!

國際問題研究所亦適時應運而生,由王芃生出任所長。初期,王芃生曾以祕書長身分主持所有情報單位的「最高會議」,但國民黨重鎮移到重慶後,該會議即不再召開,而該所的任務則專門從事有關日本的情報搜集,且有外勤(敵區)、內勤(後方)之分,從此成為王氏的「獨立王國」。

王芃生(1893~1946),湖南醴陵人,原名大楨,字芃生,以字行。1916年赴日本經理學校高等科,與殷同、汪時璟、李鐵珊同為該校第2期學生當中的中國學員。畢業後,在日本陸軍被服廠等相關單位見習,1920年入東京帝大。

就在這個階段,他結識了黃朝琴。

黃朝琴曾有追憶文章提及:「約當民國8、9年頃,余與芃生,始相識於日本東京。芃生肄業帝國大學,余肄業早稻田大學;余妹與芃生之妹,則同學於京華女子高等學校。⋯⋯逮民國17年,始復聚首於南京。」

王芃生學成歸國後,當時在孫傳芳陣營效命的陳儀,曾邀他出任蚌埠禁煙局局長,但他以「極不喜閱乾燥無味之帳籍」加以推辭。

游彌堅人脈貫穿蔣百里、王芃生

游彌堅(1897~1971),台北內湖農家出生,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教學一段時間後,1924年赴東京入日本大學政經系,1927年畢業後返台,後轉赴中國尋求發展,結識蔣百里,並經其熱心說媒,與王賡(陸小曼第一任丈夫)之妹王淑敏結婚。

918事變後,日本勢力擴及中國東北3省,國際聯盟出面干涉,成立李頓調查團來華調查,中國代表顧維鈞幫忙物色外語人員,而王芃生則為調查團提供資料,並於1932年10月赴日內瓦出席國際聯盟特別大會,游彌堅經王賡推薦,擔任隨行祕書。

有關日內瓦之行,王芃生曾留下詩詞,記錄在外交戰場上與日本人纏鬥的一幕。當年12月的大會上,針對田中密奏的真偽,中日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顧代表據理舉證,痛予反駁⋯⋯日人料為予所提供,十餘人深夜襲予寓⋯⋯時適游祕書在外室、予在內室,分別擬稿翻譯。游以入告,予囑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詩詞則有「東人多譎詭,壇坫吞聲,深庭窺第⋯⋯」

王芃生當時正值不惑之年,卻因工作過度而視力模糊,只好商請游氏協助看讀、寫作。如此,在瑞士工作了半年多。

最令游彌堅印象深刻的是,王芃生保存了一套明治時代創刊、在日本非常權威的外交雜誌,另備妥幾十大箱書,一遇問題,隨即翻閱,章節、頁數絲毫不差。

李萬居與王芃生彼此是連襟

王芃生的日內瓦之行,甫於同年元月與他結婚的第二任夫人鍾賢英隨行。3年後,1935年,李萬居與鍾女士的堂妹鍾賢瀞結婚,黎烈文是熱心促成人之一。

李萬居與鍾女婚後,1937年在漢口與王芃生會合,準備在香港、越南一帶進行情報搜集工作。國際問題研究所成立後,首任主任祕書為龔德柏,但王、龔不合,乃由李萬居推薦彰化二水出生的謝南光出任。後來謝氏轉調香港負責外勤,但謝氏因加入中共地下組織而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於是改調李萬居至香港接替。

謝東閔在港工作 供應日本情資

李萬居因在港工作而結識謝東閔,日後更雙雙回台位居要津。

謝東閔(1908~2001),彰化二水人,原本在台中一中就讀,但因校方對本省子弟的歧視待遇,激發他的民族意識,憤然前往上海,本想投靠台南出身的名醫翁俊明,但翁氏飽經齊盧戰爭衝擊,在謝氏抵達上海前已轉往福建廈門開業。謝氏後入廣州中山大學,抗戰後避居香港,進入港府郵電檢查處工作,負責日文郵電書刊檢查。李萬居接任國際問題研究所在港工作後,基於同鄉之誼,只要遇到有價值的情報,謝氏就會抄送一部份送交李萬居,且常在中午相約共餐。

等於是謝氏的一份工作具有兩倍功能,「國」難之交,情份篤切。

連震東 先西後東

台南籍的連雅堂(橫)於1920~1921年陸續出齊《台灣通史》後,獲時任廣東軍政府顧問的張繼,與名家章太炎賞識,並撰寫序文,從此享名迄今。

其子連震東,1929年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經濟學部;翌年,連橫以〈新阿片政策謳歌論〉,對總督府當局的鴉片政策謳歌有加,大言不慚地道出:「以台灣歷史觀之,固亦有利也!」從此不見容於台人,父子只好轉赴中國發展。抗戰末期,連震東從西安轉往重慶,1944年在國際問題研究所擔任第1組主任。

「和平工作」 參與有份

戰後,陳儀來台,何以會重用這些搜集日本情報出身的「半山」?

其實,這跟他士校師長岡村寧次在中國戰區的動向有關。1940年,近衛第2次內閣成立,東條英機出任陸軍大臣;翌年7月,岡村氏出任北支那方面軍司令官。東條隨即向岡村表明:宜善運用重慶方面的友人關係,從事和平工作。銜此指示,岡村想起殷同(桐)。殷氏從黃郛主持塘沽停戰協定前後,即一直參與對日交涉,後來華北逐步特殊化、自治化,成立臨時政府,汪記國府成立後,臨時政府縮小編制為華北政治委員會,他更擔任建設督辦,加上與王芃生在日本陸軍經理學校的同學關係,他很快就於1942年8月前往拜訪岡村氏,表示與重慶方面的王芃生取得聯繫,可以展開和平工作的意見交換。

原來殷同與汪時璟(華北財政總署署長)既同是國際問題研究所會員,又互為妹婿(殷是汪的妹婿、汪是殷的妹婿),因而早自1939年起,即在北平購置慶王府,暗地架設無線電台,與重慶方面有所聯繫。

到了1945年2月,一度出任北平市長、抗戰末期現身重慶的袁良,又找上岡村氏,言明其聯絡人「曾會見蔣介石,陳儀也在場」。而蔣介石則表達了將適時發表對日談話,為日後的「以德報怨」埋了伏筆。

由此可見陳儀參與機要的程度,與該所運作的特色。

依曹汝霖回憶錄所示,他在華北臨時政府時代,僅擔任公司董事長之類,但因與日本關係良好,曾經在輔仁大學校方的請託下,營救過該校創辦人英歛之的第2代英千里(1942年任國民黨北平市黨部書記長兼代主委)。

抗戰期間,北平各大學大多被日軍接管,成為國府所稱的「偽大學」,只有輔大因是德國天主教聖言會主辦而成為例外,學生人數一度超過4000餘人。但由於英千里與該校師生等被日方視為「重慶份子」,一度被日方憲兵抓走,幸經曹汝霖出面交涉,使得他們得以在岡村氏於1944年11月調任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官前夕被釋放。

台調會

1943年11月,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翌年4月,在中央設計局內成立「台灣調查委員會」,統籌規劃接收台灣事宜,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台籍人員,從此成為接收要員。

該會主委為陳儀,委員初期有沈仲九、王芃生、錢宗起、周一鶚、夏濤聲。5個月後,始加入黃朝琴、游彌堅、丘念台、謝南光、李友邦等。

1945年5月,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代表大會,謝東閔以台灣代表身分與會,受到王芃生、李萬居、連震東⋯⋯等熱烈接待,並住進國際問題研究所。李萬居表明將回台接收《台灣新報》,謝氏建議改名為《台灣新生報》,並請于右任揮毫,於是《台灣新生報》由此定名。

黑名單何來?

戰後,原在國際問題研究所任職的這些明星半山,都隨陳儀回台出任要職。228事件後,當局進行對台人的屠殺,吳濁流大作《台灣連翹》曾透漏這份名單是由重慶回來的半山所開,且指名道姓說是林頂立、游彌堅、連震東、黃朝琴等人,唯尚無具體資料佐證。陳儀在3月13日報告「228事件」原因,並附「辦理人犯姓名調查表」,列出王添灯、陳炘、林茂生⋯⋯等台籍菁英,事後都從人間蒸發,與「半山」的得意仕途實為天壤之別。

情報的運用與掌握,對政權來說相當重要,而這也就可以說明蔣經國何以對情治單位的整編、掌控那麼用心用力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