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馬哈迪重出江湖 再戰總理大位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馬來西亞的國會大選頗有看頭。1月7日反對聯盟「希望聯盟」(PH)宣布,推舉高齡92歲、掌權長達22年的前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為總理候選人,矢言要將身陷貪腐和洗錢醜聞的現任總理、執政聯盟「國民陣線」(BN,簡稱國陣)中最大黨巫統(UMNO)主席兼國陣主席的納吉(Najib Razak)拉下馬。一旦成功,這位政壇長青樹將成為全球最年邁的國家領導人。

馬來西亞採取議會內閣制,國會大約五年改選一次。目前的執政聯盟「國陣」,前身叫做「聯盟」(Alliance),由巫統、馬華公會(MCA)、國大黨(MIC)三個分別代表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的族群政黨組成,其中以支持馬來人優先的巫統最具主導力量。1974年後再加上多個區域性小黨,成員擴大改稱「國陣」。自1957年建國以來,國陣不間斷地贏得歷屆多黨競爭的選舉,統治時間達一甲子,從未經歷政黨輪替,創下舉世少見的長期執政紀錄。而馬哈迪又是期間在位最久的領導人。

不同於前三任總理,馬哈迪是不折不扣的平民。醫生出身的他,1981年上任後,除了延續「新經濟政策」,以提升馬來人經濟地位外,亦推動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與計劃,包括「向東學習」等等,尤其自1986年起,採取更靈活、自由的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使經濟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迅速增長,1988年至1990年經濟成長率高達8.5%,以後每年平均都達8%,直至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才出現負成長。

雖然馬哈迪因任內經濟發展顯著,使馬國脫胎換骨,躍升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而獲得「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的美譽,但其威權式的領導風格、嚴密箝制媒體、打壓異己不遺餘力,卻也備受非議。像是1987年的「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就被批評藉著「內部安全法」,未經審判即大舉逮捕拘禁多名在野黨黨員和反對人士。可說他與蘇哈托、李光耀都是東方威權主義的代表。

馬哈迪家父長式的領導作風也展現在指定接班人上。惟其原本屬意的繼任人選、副總理安華(Anwar Ibrahim),卻因處理金融危機理念不合而與之決裂。1998年安華遭罷黜後,從此背負瀆職和雞姦指控,於1999年獲刑下獄,直到2004年才被釋放。一般咸信這是馬哈迪一手主導、企圖終結安華政治生命的政治迫害。

然而,在迅速湧現的「烈火莫熄」效應下,安華的妻子旺阿芝莎(Wan Azizah Wan Ismaill)隨後也乘勢組成新的政黨「國民公正黨」(2003年與人民黨合併為「人民公正黨」(PKR)),在1999年大選前,成功整合兩大意識形態不同的反對黨──以華裔為主的民主行動黨(DAP)和主張建立伊斯蘭國家的泛伊斯蘭黨(PAS),共組「替代陣線」(BA,簡稱替陣)。後來雖因內部矛盾,2004年一度解散,但為了與國陣抗衡,三黨還是在2008年再次結盟為「人民聯盟」(PR,簡稱:民聯),並由安華擔起領導的使命。

2013年激烈的選舉中,國陣在應選222席中贏得133席,但總席次比上屆掉了7席,甚至全國得票率比民聯所得的50%還低3%,創下執政聯盟自1959年大選以來首次低於反對聯盟的紀錄,只能說是慘勝;民聯雖然全國得票率超過國聯,但只獲得89席,響徹雲霄的「五月五、換政府」的政治訴求終究還是無法實現。

雪上加霜的是,2015年安華再因雞姦罪被判刑五年入監,加上民聯內部衝突再起,最終泛伊斯蘭黨退出,原本氣勢如虹的民聯又告瓦解。但民主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仍不放棄結盟機會,因此隔年又形成「希望聯盟」。目前的成員除了他們外,還有從泛伊斯蘭黨分裂出來的國家誠信黨,以及由馬哈迪籌組的土著團結黨(PPBM)。

2003年卸任後的馬哈迪,仍繼續活躍於政治舞台,之後與其提拔的繼任者巴達威(Abdullah Ahmad Badawi)和納吉都鬧翻。2016年他二度退出帶領多年的巫統,另成立土著團結黨,並在隔年破天荒加入希望聯盟,與昔日效勞的國陣反目為敵。甚至為了扳倒納吉,他和安華這對「宿敵」,也一笑泯恩仇,攜手合作。年初馬哈迪更與旺阿芝莎被希望聯盟公推為代表出戰的正副首相候選人,應驗了政治上果真沒有永遠的敵人。

而據說人民公正黨當時開出的條件,是在執政後,先由馬哈迪出任過渡總理,待實際領導人安華出獄後,再將總理一職讓與他。

重披戰袍,強勢回歸的耄耋老人,將是納吉難纏的對手,他所率領的希望聯盟也來勢洶洶,儼然為史上最強的在野聯盟,儘管如此,要實現「改朝換代」,恐怕依舊困難重重。

畢竟,國陣內的三大黨皆為族群性政黨,他們以族群意識形態動員所屬選民,即保障了基本票源。而且國陣又與許多地區性政黨結盟,使其能獲得更充足的選票支持。再加上不公平的選區劃分,以及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等制度性因素,都使國陣得以在歷屆大選中無往不利,維持自獨立以來始終掌握政權的優勢地位。

況且,希望聯盟縱使基於勝選考量,為了爭取舉足輕重的馬來票源,而推出馬哈迪擔當領頭羊的角色,但先不論這個算盤能否打得響,反對黨的傳統支持者買不買單,都還有疑問。

目前看來,不管民調或評論分析,多半都指出國陣仍佔上風,但選舉未到最後關頭,總有變數。馬哈迪對決納吉,究竟鹿死誰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
林若雩,《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關係(1981-2001)》。
顧長永,《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持續與變遷》。
游雅雯,〈馬來西亞第13屆國會大選評析、民聯選票中的族群因素〉,《戰略安全研析》。
游雅雯,〈國民陣線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憲政體制、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之影響〉,《優勢政黨與民主:亞洲經驗的省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