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法國總統大選結果觀察:非典型的選舉過程引向典型的憲政運作?(下)

友善列印版本

非典型面向四:進入第二輪之候選人 無一是傳統左右兩大政黨推出之候選人

在這樣左右兩派各自內亂,欲振乏力的情況下,如果是正常狀況絕對會被擠出第二輪投票的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候選人勒班,自始至終極為穩固,非典型地成為歷次民調的第二名。從他父親老勒班在2002年,左派大意失荊州,各政黨分裂又未曾呼籲踴躍投票,在第一輪投票意外擠上第二名之後,二度成為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的候選人。

於是,第一輪投票就在戴高樂派與左派社會黨全面潰敗,極左派小黨的梅朗雄以第四名的成績失去進入第二輪資格,沒出現必須從極左與極右之中選出總統的兩難局面,全世界鬆了一口氣的局面下結束,進入第二輪選舉。

進入第二輪競選期間,這場選戰展現了除了傳統右派與左派之外,另一個非典型的面向。首先,在當選人馬克宏個人背景方面,他以39歲的年輕資歷,脫離社會黨,宣告獨立於過去一手栽培的歐蘭德總統參選總統。在背負叛徒的罵名中,逐步爭取到原歐蘭德總統的政治盟友、高階幕僚、國防部長、數名內閣閣員,中間黨派的貝儒,戴高樂黨席哈克系的德維爾潘等跨黨派重量級政治人物的支持,打破過去法國偏向老年的政治結構,成為政壇的主角並勝選成為總統。

非典型面向五:正面對壘極右派 不再對極右議題視而不見

其次,在第一輪投票結束後,馬克宏並未像席哈克總統在2002年總統大選第二輪競選期間,對意外闖入第二輪選舉的極右派候選人冷處理,不辯論也不回應,邊緣化極右派候選人。相反地,馬克宏在第二輪競選期間,不僅正面迎戰極右派候選人,使之成為舞台中心的另一主角,還答應舉辦電視辯論,在選前幾日與勒班展開辯論。到最後,極右派雖然因為候選人在第二輪競選,一對一的電視辯論中,表現拙劣,從頭到尾暴露出對於政策或國家公權力機構權限的無知,因而聲勢下挫,從辯論前的四成支持度,到最後略為下降得到三成四的支持,卻也獲得1100萬左右的選票,獲得大幅成長。

本來,面臨馬克宏與勒班雙雙闖入第二輪投票的局面,不管是左派執政的歐蘭德總統或社會黨其他重要政治人物,或者是右派戴高樂黨的費雍、居沛等重量級政治人物,率皆仿效2002年左派社會黨喬斯邦總理意外在第一輪選舉出局後,大公無私呼籲支持者、選民屏棄左右成見,支持同為共和護衛者一方成為總統,以防民主的敵人,排外的極右派得利。然而,在第一輪捲起風潮,獲得第四名的極左派候選人梅朗雄,卻未跟隨眾人足跡宣告支持馬克宏。在極左派舉棋不定的狀況下,另一第一輪得票4%多,立場接近極右的小黨候選人杜邦埃紐(Nicolas Dupont-Aignan)又宣告支持勒班,使得他選前支持度一度衝破四成,逼得歐蘭德總統數度呼籲要全力支持馬克宏,因為「一個極右派擁有四成支持度的法國,將不會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法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克宏採取跟席哈克完全不同的策略。席哈克當年對第一輪投票獲得16%近17%選票的老勒班採取冷處理態度,不辯論,不回應,完全將之邊緣化,團結左右兩派,最後在第二輪投票將老勒班得票壓縮在18%以下。然而,此次面臨第一輪投票僅獲得21%,接著聲勢馬上竄升破四成的勒班,馬克宏正面迎戰,不僅答應舉行電視辯論,更在各種場合,針對極右派的各種主張,一一駁斥,一一迎戰。到最後,在選前幾日的電視辯論會上,以宛如偷看勒班底牌一般的神準和完美準備,不論是在國家安全、參與歐盟、歐元問題、經濟與社會安全、健保、勞動條件的改善、提升國民購買力等每一項議題,完全壓制勒班,甚至以年輕十歲的政治後輩身份,公開指責勒班完全不用功太過離譜無知,要勒班「正經一點」、「不要一直說謊」、「要像個總統候選人」。馬克宏這種正面迎戰的策略,將勒班的得票率,從原先預期的四成多,壓縮到三成四,同時,有效擴大他自己組織的新黨在一個月後國會下議院大選的支持度。

發揮總統影響力展現衣尾效應或限縮總統權限分權共治?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有效實施半總統制憲政體制的國家。在半總統制國家,有一個經由全民直接選出,決定國家大政方針,任命總理(行政院長),與總理共同組織政府的總統。經由總統任命,總理(行政院長)直接領導的政府,並不像總統制國家如美國,不對國會負責而對人民負責。半總統制國家之中,總理直接領導的政府必須對國會(某一院)負責。因此,很多論者認為,馬克宏的當選絕無懸念,但從他當選之後,馬上面臨執政危機,因為他所創建的黨還是迷你小黨。也有人認為,馬克宏在未來必須將總統權限自我限縮在國防與外交兩個總統權限的「保留領域」。在台灣甚至有人認為,馬克宏將如國內有些人長年的錯誤認知,認為半總統制的運作若出現總統與國會多數黨不是同黨的情況,會「換軌」由總統制擺向內閣制。

對於這些預測,首先,目前民調顯示一個月後的國會下議院大選,如果馬克宏所創的「小黨」在各地推出候選人,將會獲得248到286席。無論是預測的上限或下線,都與國會下議院過半多數289席相差不遠。

其次,就以這次總統大選兩輪競選期間的數次辯論、政見會,所有候選人率皆提出包括國家安全、外交、軍事、歐盟、歐元、健保、社會、經濟、勞動、財政等議題相關政見。可見在這些候選人心目中與提名他們的政黨,總統職權決不僅限於保留領域的國防與外交。即使馬克宏所創政黨在一個月後的國會下議院大選終未能獲取多數,但鑑於支持總統民意與支持國會民意時間極為相近,新總統未必會在各項議題讓步於新國會,只要在他有把握不被國會倒閣的範圍內,都可以是他施展總統權力與影響力的範圍。

在這樣的狀況下,雖然第二輪投票才剛結束,許多政治人物都呼籲選民歸隊,如梅朗雄就呼籲他的支持者把決戰點放在國會下議院大選,然而,更多的政治人物卻也表達了想要與新總統當選人馬克宏合作的意見。

台灣研究半總統制憲政實際運作動態的學者郝培芝,曾經發表兩篇論文討論半總統制憲政體制運作,在總統選舉時程與國會選舉時程極為相近的狀況下,很容易出現「衣尾效應」,國會選舉結果將會高度依賴、跟隨總統大選結果。總統所屬政黨,極為可能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奪得過半或最多席次。從目前情勢看來,未來一個月的國會下議院大選,也極可能出現衣尾效應,由馬克宏創建的〈En Marche!〉聯盟奪得國會最多席次。

非典型的大選過程引領出典型的憲政結構?

今晚的勝選演說中,馬克宏躊躇滿志向現場萬餘名支持者誓言,他要信守他對支持者的承諾,支持者對他的期許,與全法國人共同迎擊挑戰,打造一個新的法國。希望在五年的任期之後,在法國沒有人會因為種種失望而支持極端勢力。從演說中看來,這不是一個準備要屈從國會抑制,找一個國會同意的人選來合作執政,以共治手段度過任期的總統。在今晚的勝選演說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自信滿滿,要團結全國多數,充分施展政見,改造法國的新總統當選人。

1958年戴高樂發動制憲創建第五共和前,1956年當時總席次626席的國會下議院,由九個政黨與其他無黨派的議員共同組成。面臨第四共和內閣制加上國會政黨分佈極為零散破碎,內閣極度不穩的局面,戴高樂認為必須要引進享有一定權限,不怕國會倒閣,獨立於國會之外引領國家大政的總統。但在戴高樂創建第五共和,國會選制改革後,尤其在引進總統直選之後,國會政黨席次分配的零碎化,得到相當的改善。在此之前的總統與國會大選,幾乎都是左右兩大陣營分居國會的兩大板塊。各自陣營內,政黨結盟將對以往穩定許多。可以說,戴高樂想要對付的憲政難題,在第五共和憲法行使後,反而相對減緩。

然而,本次的非典型總統大選,竟意外造成戴高樂當初設想的典型憲政結構,重新出現的可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的馬克宏總統,是否會面臨一個政黨席次分配極為破碎的國會,由總統擔任憲政基石,不動如山,引導國家走向,決定國家大政方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