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想】無解之結:德里PM2.5超標15倍

友善列印版本

層層疊疊的房屋與街道,在這塊土地上刻畫出一條條直的、橫的溝槽,山巒似地綿綿層層疊至天邊;溝槽間滲參著黃棕色的煙塵,冉冉上升著,地平線上初升的太陽被著煙塵一燻,散發出詭異的橘紅色,清晨六點,卻彷彿已是即將陸沉的夕陽。這是我在凌晨冷冽的風中,踏上在德里(Delhi)下榻的Le Méridien飯店的房間陽台時所見到的第一個景色,深吸一口氣,帶著金屬酸味的空氣直衝鼻腔,像兩把飛鏢直直鑽入心坎,我連忙轉身進入屋內,緊緊關上房間的門窗。

近幾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到德里印度理工學院(IIT Delhi)、孟買印度理工學院(IIT Mumbai)等等的研究不約而同指出,印度首都德里是全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的都市。一位德里住民平均每天會接觸到每立方公尺153微克的PM 2.5,比台灣人最熟悉、最困擾的北京霧霾要高上20%──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的15倍。

在了解德里的霧霾之前,或許需要先理解德里這座城市。德里就像好幾球的義大利麵攪和在一個巨大的碗裡,是一個經道路互相串連的巨型城鎮所構成的網路。在這些由無數個進出口連接的巨型城鎮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也並未明顯區分出商業區和住宅區,更別提任何都市計畫實行的可能性。在過去20年間,德里的人口翻倍,新的衛星都市如我目前住的古爾岡(Gurgaon)和諾伊達(Noida)緊緊依附著德里發展著。印度中央政府將這個範圍全部劃分成國家首都區(NCR, National Capital Region),兩千萬的人口就這樣混雜在住、商、工、辦分不清的網路裡生活著,構成我們口中所說的德里。

當局很難在這團混亂裡規劃出有效率的公共運輸系統。身為國家首都和北方的政經中心,德里居民為了滿足其身為中產階級在城市裡所需的移動能力,無可避免地購入私有汽機車。現在德里有880萬輛機動車輛,並且以每年17000輛的淨速度增加著。同時,為因應不停增加的人口的居住和商業需求,德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工程在進行著。根據中央汙染控制委員會(CPCB)的報告,車輛汙染和工程汙染這兩個因素,加上寒冷的冬天路上遊民焚燒垃圾取暖所造成的汙染,合併成構成德里霧霾最主要的三大兇手。

無計可施的印度政府在今年1月1日宣布,德里將在兩個星期內,仿效墨西哥城和波哥大,實行車牌單雙號制,車牌尾數單號的車輛只能在單號的日期行駛、尾數雙號的只能在雙號日期行駛。然而,這個機制成效相當有限──機車不包含在內,因為機車騎士是執政黨最重要的支持者;女性駕駛的車輛不包含在內,以維護女性安全;再加上其他緊急、救護、政府單位車輛,以及因應車輛數減少而使得平均每輛汽車在路上行駛的距離或時間加長,更別提印度人天性擅長鑽、逃、避法律,整個計畫很可能只能降低不到2%的霧霾。和造成大眾的困擾相比,這個計劃的效益完全不符合其成本,無怪乎在兩次的試施行之後,整個計劃就默默地無疾而終。

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有其曼妙韻味,但光譜的另一頭亦不會缺席:對德里而言,霧霾就是那在光譜尾端緩慢但持續著吞噬著整個光譜的惡魔化身。19世紀的倫敦、20世紀的洛杉磯、21世紀的德里和北京,經濟發展的副產品隨著工業帝國的版圖在世界地圖上推移著,覆蓋著需要它,但又為它所苦的人們。往好的一面想,近年來愈來愈嚴重的霧霾問題,已經逼得印度政府不得不承認、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想辦法來處理它。

霧霾汙染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本身,一個願意擔起責任來負責、面對的政府是踏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然而,短期之內,德里的霧霾是個無解的結:根本溯源是需要興建完整的公共運輸系統,但這樣做反而會在短期內造成更大的工程汙染,加劇已然相當危險的汙染程度。禁止以高汙染的柴油引擎為主的中重型卡客車進出這座都市也不是可行的選項(但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今年年初賈特人暴動使得商業車輛無法進出德里,德里立刻出現了久違的藍天)。就現在來看,德里的寒冬已然迫在眉睫,但春曉仍遠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