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關於一座建築物悵然卻溫暖的華麗謝幕

友善列印版本

店鋪的鐵捲緩緩降下,聚集在門前的男女老少靜靜地注視著燈光一盞一盞熄滅,直到最後一扇玻璃門被鎖上的那一刻,有人選擇拍起手用掌聲作結,有人略帶感傷呢喃著「さよなら」(再見)、有人則是輕輕地道了一句「ありがとう」(謝謝)。這是我學校附近的一家開了39年老賣場「アピタ(APITA)」,於11月29日晚間六點閉店時的最後一幕光景。

矗立門前的這群人,並不是為了要搶倒閉大拍賣的最後一波便宜,商品早就被清空了,他們只是想說聲再見、道聲感謝,陪伴這棟建築走向最後一刻,即使它只是一家平凡無奇的賣場。而那份相伴,讓我心熱熱的。日本現在已經是個位數的氣溫了,但在APITA謝幕時,仍有許多人聚集在門前,要對它說最後一句「さよなら」和「ありがとう」。

老實說,我跟APITA並不太熟,雖然以學校的地理位置,中午要買便當、下午要買零食,步行只要三分鐘的APITA絕對是最好的選擇,但身為帶便當節約一族的我,大概只會在想到ATM領錢的時候才會進入這家大賣場。稱不上高級,但潔白的燈光、會發亮的地板,看不出有39年歲月痕跡的APITA,總是讓人覺得很舒服。

今年夏末,外頭突然張貼了以紅色為底的醒目海報「感謝您長年來的支持,本賣場即將閉店」,讓人突然寂寞了起來。於是放學後,我不時特地繞進賣場,然後看著裡面的眼鏡行、鐘錶店、照片沖洗服務站一間一間拉下鐵門,從天花板垂吊下一張張紅白隔間的長型閉店海報,看起來喜氣洋洋,卻都是告別宣言。

比鄰的麥當勞也要跟著一起說再見,門口掛上麥當勞叔叔的背影似乎也顯得有些落寞,他揚著手,感謝大家多年來的支持,海報上寫著「See you」,但我們都知道很難在在學期間see him了,所以腦波一弱、鼻一酸(其實也沒有鼻酸),又忍不住進店叫份大薯外帶。

總是帶著雙倍開朗比別人誇張三倍笑容的麥當勞叔叔,道別時只讓人看背影。

邁入11月時,走進店門就會看到倒數計時,剩下20天、15天、10天、七天、四天⋯⋯。「人明明這麼多,為什麼還會閉店啊?」二十出頭的同學歪著頭問我。我思索,「搞不好就是因為要閉店了,大家覺得寂寞了才會特別來買東西吧」,畢竟那天的我們也是一樣,明明平常吃完便當就告訴自己要滿足了,卻突然很想吃賣場裡的可麗餅,三五個同學抓緊時間搶在午休結束前跑去APITA大啖,消費者用購買力當作送別禮,就是最實在的道別了吧。

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並不少,大家都攜家帶眷的,排在前頭的夫婦似乎是常客,在付帳時向賣可麗餅的姊姊說了聲有點寂寞啊,但「お疲れ様です」(辛苦您了),那位姊姊起初一愣,後來綻出了更燦爛的笑容,微微鞠身,也回了一句謝謝。他們拿了三個可麗餅,一個遞給座在娃娃車裡的孩子,兩人再各握一個,步出賣場。然後在我與同學懷抱著美味的幸福感與再也吃不到的哀愁一連吃了三天可麗餅後,11月29日,在眾人的溫柔陪伴下,APITA正式熄燈。

當然,一家店的關閉具有許多商業考量,倒店促銷或許也讓店家們在最後一刻荷包滿滿地回家過冬,但打開APITA的facebook頁面時,我看見許多人都紛紛打卡拍照tag,也簡單地訴說著自己與APITA的回憶,有些人是30年前住在附近的學生,懷抱著每天中午選便當的小確幸回憶;有人是以前的員工,當初來這實習,後來到別的分店上班,感性地說「在這裡學習到的經驗我永遠都不會忘記,謝謝」。

任何事的結束都帶著感傷,但有了每個人的小故事妝點之,與人的連結、記憶點滴,都讓建築物變得更有溫度,以後我每次經過這座巨大空城,都會想起它在最後一刻的華麗謝幕。

這也讓我想起了去年5月,國立競技場的落幕。

國立競技場於1958年啟用,舉辦過東京亞運、東京奧運的大型體育場,為了因應2020年的東京奧運,於5月31日關閉、進行拆除改建。雖然之後日本政府又在規劃環節上出包,預算膨脹、計畫回歸白紙,能不能趕在預定的2019年完工仍在未定之天,一連串的荒腔走板讓日本國民痛批是國際笑話。

但我仍記得國立競技場在謝幕前兩天,一連舉辦兩天的紀念演唱會「さよなら国立」,那時天空像灑上了橘與藍的漸層色調,熊熊聖火與飄揚旗幟舞出了空氣的形狀,場內萬人觀眾迎向同一個方向,掛著相似的笑容,手中的螢光棒粉、紅、黃、綠、藍、紫色彩變換著,讓每位觀眾都變成彩色銀河的一顆閃亮星星,那夜星光燦爛,以音符作為告別的手勢,吟出感謝。

當時雞皮疙瘩都竄上肌膚的感動,我似乎又在APITA謝幕的這一晚又再度重溫。無關乎場地哪邊比較寬闊、送別人數哪邊比較多、定位哪邊比較高檔,建築物與空間對人的意義,貼近了每個人的生活與歷史,國立競技場記憶著1964年的奧運榮光,以及無數讓人瘋狂的音樂饗宴之夜;APITA包含著某位媽媽為了挑食孩子精心思索的特別食材搭配、某對國中生小情侶第一次約會的臉紅心跳、還有我一連三天治癒我的美味可麗餅,讓我們可以為之感傷、鼻酸以及抱持感謝,我覺得這樣很美。

關鍵字: 日本日常生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