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基地與教科書:「親中沖繩」背後的真實與教訓

友善列印版本

近來由於美軍基地問題,沖繩縣翁長知事與中央政府的連番交鋒,使得邊陲小島成為日本政治的焦點,對此,台灣不少媒體表達了對沖繩走向「親中」的憂慮。有趣的是,在去年一場318運動參與者在沖繩的座談中,由於與會者表態支持反基地運動,而讓在場原本期待「反中同盟」的日本右翼,翻臉怒批台灣運動者是「中國共產黨」。事實上在「反美親中/親美反中」的二分法之外,同為強權夾縫中的小島,沖繩其實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鏡、思考之處。

在「槍、劍與推土機」下建立的美軍基地

日本在1952年簽定《舊金山和約》,回復主權國地位後,沖繩卻依舊處於美軍佔領之下,直到1972年才回歸日本。美軍在佔領期間,基於政治上的方便,將七成以上的駐日美軍基地都設在居民無力抗爭的沖繩,基地面積佔了沖繩總面積近兩成。沖繩知事翁長即批評:「沖繩從未同意設立任何基地,是被槍砲、刀劍以及推土機強加而來的。」

在美軍基地大規模圈地之下,沖繩所有的經貿、觀光建設藍圖,最後都會在基地問題上卡住,再加上軍機墜落校園、美軍性侵女童等事件,更讓沖繩人不滿。為了照顧好美國的軍事需求,日本政府採行了許多補償與補助措施來安撫沖繩人,也扶植出了一派主張依賴基地經濟、政府補助發展沖繩的政治勢力。於是數十年來,沖繩人就在要接納基地換取補助,還是要堅持驅逐基地自立發展,這兩者當中不斷擺盪。

目前日本政府為兌現讓沖繩「減輕負擔」的承諾,要移走普天間基地,但新基地卻又選在沖繩的邊野古市。這使得民意大為反彈,日前沖繩的眾議員與知事選舉中,自民黨全軍覆沒。而先前數度拒絕與翁長知事會面的中央政府,在沖繩縣政府威脅要取消相關施工許可後,安倍首相總算在上周首次見了翁長。但安倍仍堅持「遷至邊野古是唯一的解決方案」,甚至在翁長發言途中,就將媒體全數請出會議室,展現了強硬的態度。

強調「為內地奉獻」的教科書審定

而近來日本中學教科書的審定結果,更是讓中央與沖繩的關係火上加油。二戰時的沖繩登陸戰,讓沖繩平民死傷慘重,甚至有數起集體自殺的案例。而日本政府為了營造愛國氛圍,主張沖繩人是自願協助軍隊與自殺殉國,這與部分民間學者認為是日軍強制動員平民參與戰鬥、並在戰敗後強迫、誘騙居民集體自殺的主張相左。沖繩戰問題長年來都是日本歷史教科書審定的重要爭點,在今年的審定中官方見解「一統」了所有版本的教科書,刪去了與日軍動員相關的字眼。

同時日本政府也要求在教科書中將牡丹社事件與併吞琉球王國脫鉤,淡化日本當時的軍事擴張色彩,往琉球人與日本人同文同種,因此向往與內地合併的主張靠攏。這些強調沖繩與內地的歷史連結、以及沖繩人二戰時自願犧牲的歷史論述,正呼應了日本政府要求沖繩人應多為內地犧牲,顧全大局接受基地的論調,也令沖繩人更加不滿。

看看沖繩 想想台灣

走筆至此,讀者應可了解,與台灣同處於強權夾縫中的沖繩,是由於被定位為美日戰略同盟下可犧牲的邊陲,以及在日本大一統觀點下,對沖繩主體性的否定,為了追求自決反抗壓迫,因此才有了長達數十年的反基地運動,這實非一句「親中反美」就可概括。

在台灣,台史台文同樣由於課綱問題而面臨存亡危機,我們也總面對來自自稱「內地」的威脅,被當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工具。因此,我們應當能理解沖繩人對自立的渴望。另一方面沖繩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並非被整合入日美的軍事、經貿體系,就能高枕無憂,而是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帝國利益的犧牲品。值得主張加入安保體系、TPP以抗中的論者深思。

想要作為帝國的邊陲受其庇蔭,就無法擺脫被帝國要求為其利益犧牲的宿命,自立與自決之路雖然艱辛,但終要堅持,方有希望。數十年來從未放棄,在自民黨完全執政下,仍然抗爭到底的沖繩人意志,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