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想想】多雨氣候的台灣鬧旱災,沙漠的以色列不缺水!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快渴死了!自去年下半年起,台灣就開始進入枯水期。原本預期的颱風並未帶來豐沛雨量,導致全台雨量普遍偏少,甚至山區集水區的雨量僅為氣候平均值的4成。中央氣象局甚至預估,未來一季,降雨量仍然偏少。

為此,2月26日起,新北市新板地區、林口區、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台中市、北彰化、台南市和高雄市紛紛拉響第二階段限水警報,影響甚鉅。

盱衡大環境,台灣面臨的水資源處境正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不是淹死就是渴死。每年只能祈求梅雨季和颱風季的天降甘霖。

然而,長年處於沙漠氣候的以色列,卻絲毫不受乾旱之苦。在以色列期間,幾個以色列朋友即曾不約而同告訴筆者:「我們不缺水」。以色列人怎麼做到的?

以色列國土面積2.2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2/3;以國面積的2/3沒有聖經召示的「奶和蜜」,而是一片黃沙滾滾的沙漠。從耶路撒冷往南走,眼前就會浮現一幅極為枯燥乏味的景致:內蓋夫(Negev)沙漠除了黃土和被曬得通紅的岩石外,完全沒有其他令人感到撫慰的畫面。

往北走,加利利湖是以色列境內唯一的淡水湖泊。以色列北部年降雨量相對較多,每年約450至550毫米。但一到死海和約旦河河谷,來自海洋的水氣被山脈阻擋,導致該地區乾旱少雨,每年的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位於以色列最南部度假大城埃拉特(Eilat),年降雨量只剩下可憐的20至30毫米。

在巴勒斯坦西岸地區,水資源更是困乏。家家戶戶都會在頂樓想辦法設置外觀黑色的集水塔。長期以來,用水問題一直是巴勒斯坦人難以解決的痛。

受限於先天環境的嚴苛,以色列建國之初即意識到「水資源即國家命脈」的危機意識。1967年「六日戰爭」其中一個爆發原因,就是和敘利亞和約旦等國,爭奪北部加利利湖的水資源。

為了應付水資源問題,首先,以色列人從國家制度著手,嚴格控制水資源的調配。

1959年,以色列制訂《水法》,明文規定國家對水資源的所有權、開採權和管理權等。依照此一法律,水資源為「國有財產」,由國家統一配發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擅自開採。甚至,私人土地上的水資源也屬於國有,其中還包括「廢水」!

制度上,「以色列國家水資源委員會」是水資源統一窗口管理的負責單位。水委會除訂定全國水政策外,還負責調節水價、分配水源、保護土壤、防止污染及廢水回收和再利用等。

除了​​水委會,還有一個「跨部會委員會」,協助對水資源進行開發、監督、管理和使用等;以色列國家水務公司負責全國的供水和三個大城市群的廢水回收利用。

水委會是十分關鍵的角色。該部門每年會將「用水配額」分給全國的集體農莊(Kibbutz)或村委會,再由農莊或村委會分配給農戶。若遭逢旱災時,用水配額會被削減。配額制有利於農戶對農業生產進行長期規劃,包括選擇作物及確定種植面積等。

一位居住在南部沙漠Kibbutz的朋友曾告訴筆者:「我們農田是每年確定有多少水配額能用,才會開始下種」。

為了管控水資源,以色列還祭出配套措施,實行階梯式的差別水價。以色列將水源分為天然淡水、淡化海水、地下鹹水、再生水(廢水回收)和攔截雨水等五個類別。不同水資源就有不同定價。用水配額內,水價分為三級,超額用水將遭巨額罰款。

在嚴格的制度下,以色列水委會曾做一項調查顯示,自1989年實行水配額制以來,大多數農民用不完每年的水資源配額。

值得一提地,是以色列對水資源開發和再利用的重視。在用水消費方面,以色列每年總民生用水量近9億噸;另外,每年還需約12億噸的農業用水。在水源供給方面,以色列最重要的淡水資源來自北部的加利利湖,該湖每年提供4億噸的水;另外,則是海岸含水層中的6億噸淡水。

但這些淡水資源只有以色列全年用水需求量的一半。為此,以色列必須大力精進用水處理。早在2002年筆者第一次踏上以色列時,當時和臺灣人均GDP相差不多的以色列,即已可打開水龍頭,生飲自來水。

以色列非常重視廢水的回收利用。以色列的主要污水處理廠均臨海修建,污水處理產生的高濃度污泥,透過深海埋藏避免二次污染;處理淨化後的污水多用於農業灌溉和非飲用的生活用水。水質檢測表明,深度處理後的污水水質符合飲用標準。對於不能及時使用的處理後污水,則將其回灌補充地下水。

目前,以色列的生活污水處理率為92%,再利用率高達75%,居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西班牙約25%,回收率只有以色列的三分之一。

以色列人盡可能地從輸水、灌溉、民生用水及污水回收等環節,每一滴水的效率發揮到極致。其漏水率只有5%;同樣的數據,台灣則是22%:每10公升的水,就有2.2公升被莫名浪費掉。顯見,台灣的缺水危機,一部份來自人為管理不當。

以色列能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區種植出花卉、草莓,或其他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擅長「反季節栽種」,成為冬天歐洲的「菜籃」,完全歸功於以色列人對水資源高效率運用及水資源技術的研發。套句一位旅居以色列友人的話:「以色列人很專精於把先天缺點,變成後天的優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