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秀的「政治實驗」:韓國獨立候選人的美麗與哀愁

友善列印版本

(編按:安哲秀在11月23日晚間宣布退選,進步勢力整合成功,安哲秀的政治實驗告一段落。)

跟美國一樣,獨立總統候選人在韓國相當辛苦。南韓自1986年盧泰愚發表民主化宣言之後,從1987年第十三屆南韓總統選舉起,連續五次的總統大選中,真正有份量,並且並非出於既有政黨政治體系的獨立參選人只有一位:鄭周永。他是已故的前現代集團總裁,在1992年與金泳三、金大中、李鐘讚一起爭取總統大位。

事實上,鄭周永最終仍舊是透過其兒子與現代企業的員工,組建了「統一國民黨」(後改為「統一人民黨」),做為其參與總統選舉的渠道。

因此回想三金後的韓國政治圈,在總統大選的層次上,政治人物跟本不可能脫離政黨政治的運作。

這也是為何此次安哲秀參選,如此受到矚目的原因。安哲秀是首爾大學融合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他不但沒有任何政治包袱,還挾帶著來自年輕族群過半支持的高人氣,並且而且宣示在競選過程之中,要與既有的政治勢力做出完全切割。

他宣示要拋棄舊政治,並以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群網絡之簡稱)做為主要的競選手段。因此安哲秀在宣布參選時,便透過媒體要求自己在政治圈的朋友,不要出席記者會。

而在當時的記者會見中,面對眾人對「反對派勢力應該推出單一候選人(以免票源分散)」的提問時,他希望大家能先放下這樣的要求,並宣示進行以SNS作為競選手段的政治實驗。有趣的是,在他預告將進行沒有固定組織,並採用SNS作為主要競選方式的政治實驗之後,隔日股市中與SNS相關的各股上漲,顯示出南韓民眾對於「安哲秀概念股」的信心。

安哲秀現象的美麗之處

選舉最需要的,不外乎「組織、人力,以及資金」。但安哲秀此次的參選宣言,可說是顛覆了傳統,打算完全逆向操作。將「三無」(無組織、無人力、無資金),做為主要競選訴求,並刻意地與既有政治勢力作區隔。這對於已經厭倦目前政治文化的韓國民眾來說,可說是耳目一新。

不過,透過社群網絡的幫助競選在韓國倒有前例。2002年的總統選舉前夕,由於鄭夢準突然宣佈不挺盧武鉉,引發了韓國網民透過網際網路發起了自發性地動員運動,並幫助盧武鉉逆轉了選局。這也證明在韓國,網際網路的確有改變選情的爆發力。

雖說,既有政治圈意圖將安哲秀定位成非主流或是小眾,但在沒有任何政黨奧援之下,透過了一連串對青年的演講(「青春演唱會」演講系列),興起了高人氣的安哲秀旋風,並幫助無黨派候選人朴元淳選上首爾市長。因此,沒有既有政治圈的包袱,並善用網路資源,可說是安哲秀現象所展現出「新政治文化」的美麗之處。然而,這樣的美麗或許也是安哲秀現象的致命之處!

美麗形象所背負的哀愁

首先,安哲秀幾乎是不大可能吸引保守勢力的支持者。年紀越長者和女性,多數仍舊是支持新世界黨朴槿惠所代表的保守勢力。安哲秀能吸引的就是支持改革者,亦即以民主統合黨為中心的進步派勢力。如果維持朴槿惠、文在寅與安哲秀的三強狀態,最終得利的肯定是朴槿惠所代表的保守派勢力。如此一來,安哲秀現象就真的只能是一場「政治實驗」。

其次,此種「政治實驗」的宣稱,也讓安哲秀陷入了一個實質上兩難的困境。若不與民主統合黨的安在寅取得共識,分別獨走的結果,勢必無法挑戰朴槿惠所代表的保守勢力;但進步力量要有人退讓的話,民主統合黨會如何幫助安哲秀競選?

若是安哲秀脫穎而出,已經在三次重要選舉(近畿道知事選舉、首爾市長補選、總統選舉)中無法推出自己候選人的民主統合黨,又怎麼可能會按照安哲秀的政治實驗,不積極地介入選舉之中?屆時,安哲秀則要如何說服支持他的人,他還是個超脫現有政黨政治格局的獨立候選人?

第三,安哲秀絕對會持續遇到對手對其不僅無政治經驗,身旁更無可一同參與政府運作之人才的致命性攻訐。在沒有任何政黨支持的保證之下,安哲秀至今仍無法有效地回應這個問題。而如今的此種競選宣示,也預照其幾乎不大可能組織一個新黨來吸納進步派勢力的支持。

最終的選擇?

在面對民主統合黨候選人文在寅多次的「單一化」號召之下,離大選僅剩四十三天的時候(11月6日),安哲秀終於選擇與文在寅單獨會面,並在會後共同發表聲明,包括:「政治革新的第一步是政治圈要先放下既得權益」、「在推動單一化的時候,不計算有利或不利之處,只看著渴望著新政治與政權交替的國民的心意來向前進,而國民的共感與同意是必要」、在候選人登記日之前決定單一候選人、需要建立「國民連帶」並制定「新政治共同宣言」……等包含七項決議的所謂「單一化共同合議文」。

這說明了既美麗又哀愁的安哲秀的政治試驗,仍舊是與現有的政治體制做出若干的妥協。然而,安哲秀旋風之所以能夠興起,背後支撐他的民意,其實是對於現行體制不滿的韓國民眾。因此,這場安哲秀能在這場選戰走多久?或能激發出何種政治體系上的改變?還是得靠韓國選民來做出最終的決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