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世界盃足球賽在台灣:不要問,很可怕!

友善列印版本

或許台灣人天生對四年發生一次的東西特別迷戀和瘋狂也不一定,例如總統大選、縣市長和立委選舉,例如世界盃足球賽。

世界盃足球賽在距離台灣十萬八千里遠的巴西開踢,台灣人們四年一度的足球奇幻之旅也再度展開。是的,這很奇怪。從某方面來說,那簡直就像生在2月29日的人,卻為自己四年才能過一次生日而感到開心一樣的奇怪。

幾乎可以預期的是,接下來的一個月,全國上下,從官員、立委到路邊檳榔攤,都會談論著這場盛會,平面、電子媒體上,世足賽報導保證滿滿的都是。儘管搞得懂足球規則的人不多,專家們得一再解釋什麼叫越位、什麼叫四四二,世界盃足球賽都會是辦公室和學校裡的話題。至於合法非法的運彩賭盤,下注金額也是不會少的。

然後,長期投注於這項運動的死硬派球迷,會很難不為台灣社會莫名其妙、四年發作一次的世界盃狂熱而翻白眼,感嘆被稱為The Beautiful Game的足球,無論怎麼作都無法在台灣紮根。

那樣子的瘋狂,會誇張到第三者認為這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足球聯賽和足球明星的程度,說不定還能成功的為馬政府轉移一些焦點,讓我不得不開始很小人的認為,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是刻意選在世界盃期間來台了。

足球在台灣只能是一項觀賞型運動,而非參與型運動,對我來說總是個謎,也是個有趣的問題。更精確的描述是,為什麼在台灣,「世界盃」幾乎是足球的代名詞?

在許多國家,運動風氣的流行往往和殖民歷史有關。殖民者帶來的運動,也屬於殖民文化的一部分,深刻的印記在該國歷史上,然後很自然的和社會發展結合。板球和曲棍球在舊英國殖民地和大英國協國家的流行,可以是個範例。

為了某種原因,台灣和菲律賓恐怕是亞洲唯二缺乏足球風氣的國家。荷蘭和西班牙在台灣的殖民時期太早,當時近代足球尚未被發展出來,曾為西班牙殖民的菲律賓也是同樣道理。但是日本為台灣帶來了野球,植入目前棒球成為台灣國球的DNA,正如同美國在菲律賓播下籃球種子。

籃球在台灣也很受歡迎,有人說它是美國人帶來,也有人說它是外省人傳入。不論是誰帶來,後來引申出棒球是本省人運動、籃球是外省人運動這樣子的說法,證諸國民黨政府重籃輕棒的歷史,倒也言之成理。

然而,這還是無法說明,為什麼台灣人對足球這項只要有腳和一個圓型物體就可以玩、有時連球門都不需要的運動興趣缺缺。有人說足球場地太大,不適於在地小人稠的台灣發展,但腹地更小的香港卻是對足球出奇狂熱的國度。更何況,台灣流行的籃球和棒球,需要的設施和裝備,亦遠超過於足球。

難道是缺乏政策支持嗎?有可能。雖然我從來不認為一項運動的流行可以被政策鼓勵出來,前總統陳水扁的「台灣足球元年」宣言,也是個後來經常被提起的笑話,但曾經是足球沙漠的美國,可以成為一個擁有職業足球聯盟、踢進世界盃的國家,或許台灣也有可能辦到。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由於近年來台灣赴英國留學生日增,根據教育部統計,人數由2012年的4624人爆增為2013年的16000人,僅次於留美的23250人,耳濡目染之下,對英國的足球文化多少更能體會。事實上,我們身邊也確實存在對足球極為瘋狂而且有固定看球習慣的同學或朋友。長此以往,足球風氣即使無法往參與型運動發展,足球迷的基礎也能有所擴大。

最實際的方法,或許是期待陳昌源(Xavier Chen)了,這個目前效力中國職業球會的台籍比利時帥哥,是貨真價實的足球代言人,拿到身份證還代表台灣在世界盃會外賽出賽,2011年7月3日對馬來西亞那場比賽,在台北吸引了15335名觀眾入場,可說是台灣足壇近年來的神蹟紀錄。

就像大家很無法免俗的喜歡看網球場上的帥哥辣妹,這樣子的行銷宣傳吸睛手段,雖然說穿了是抄捷徑,卻相當有效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