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影人間】台灣人的香港想像

友善列印版本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泰國推銷台灣旅遊時,批評「香港很無聊,香港一個小島有什麼好玩。」意外引起台港網友的熱議。

東方明珠,是許多人小時候心中的香港,這是教育給台灣人的一種想像。不過,周星馳與古惑仔,是許多人長大後心中的香港,這是電影給予台灣人的另一種想像。

很多台灣年輕人,對周星馳電影的對白多能朗朗上口。即便離周星馳風潮的1990年代已經超過20年,但電影台仍夜以繼日地重播,讓很多人心中都有個周星馳。周星馳,應該是不少人心中的香港。

台灣與香港,看起來是兩個世界,但早年卻是關係密切。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香港最直接的聯繫,就是香港人最愛的體育運動「足球」。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曾在1954、1958年連續拿下亞運金牌,並在1960年獲得亞洲盃季軍、進軍羅馬奧運;只是,這些成績皆須歸功於香港球員,因為中華民國代表隊其實等於英國香港代表隊。古惑仔系列電影裡有位台灣年輕人熟悉的廟街牧師,飾演牧師的阿叔(林尚義)正是當年的中華民國代表隊隊員。

足球的確串起了台灣與香港。1970、1980年代,台灣的中華木蘭女子足球隊分別稱冠亞洲與大洋洲。1980年代,「木蘭」女子足球隊就是冠軍的代表詞。在那個年代,香港明星足球隊常到台灣與木蘭足球進行友誼賽;彼時,香港明星足球隊常由劉德華、譚詠麟、陳友、泰迪羅賓、曾志偉、鍾鎮濤、成龍、元彪、洪金寶等人領軍,與木蘭足球隊進行籌募愛國基金的表演賽。

曾經,政治認同上的香港,也是中華民國的一部份。香港出生但入籍中華民國的歌星王傑,當年,王傑總是穿著繡有中華民國國旗的皮夾克舉行演唱會。在1990年代以前,許多台灣人想像中的香港,從足球、電影到歌星,都是屬於中華民國;而認知中的香港人,也應當屬於課本上的三千萬華僑。或許,不少香港人本身也曾認為香港的祖國是中華民國,因為美國版的香港星島日報,在過去都以「中華民國」做為紀元年。

不過,許多人對香港的想像在1990年代以後卻漸漸改變了;剩下的只有周星馳以及電影中那模糊的街景。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我們對香港的想像來源,電影,似乎日漸變了調。王晶曾經談過,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台灣的資金與市場提供香港電影發展的契機,同時也造就了香港電影在香港市場的顛峰。根據學術統計資料,1988年到1993年,香港本地電影佔香港電影票房超過七成,1991年與1992年的票房更是突破八成,而那時的電影現在依然佔據台灣電影頻道。在香港與中國簽署CECA後,多數的香港電影內容有了轉變;港人戲稱因為來自中國的「有害資金」改變了香港電影。不過,有少數電影因缺乏「有害資金」的影響,反而擁有濃濃的香港味,例如曾志偉的七十二家租客即是典型代表。

我們對香港的想像,從中華民國的香港,到1997年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

在港英時期的香港電影裡,香港人對抗英國殖民政府時,都堅定地捍衛著中國人的身分。然而,將近20年的一國兩制,卻讓不少香港人懷念英國統治,近年來香港大學的身份認同調查,自認中國人的比例屢創新低。

曾經,「台獨」是香港人厭惡的詞彙,因為香港人自認中國人,反對台獨。如今,「港獨」卻是香港人的選項之一,香港民主運動者,希望台灣能夠撐下去,為華人民主點亮一盞明燈。或許,「民主」可以繼電影與足球之後,做為台灣與香港的連結;因為,香港不民主,香港人想要擁有像台灣一樣的民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