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台灣民主無法反制無連任壓力的任性總統

友善列印版本

過完農曆春節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展開4天的訪中行程。王郁琦和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在南京舉行首度具有正式會談的「王張會」。根據公開資訊,雙方將在人道探視、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在陸台生醫療保障等三大議題,與中國討論。

日前,《聯合報》曾大篇幅披露,中國嚴格限制王郁琦登陸的條件,諸如全程不談政治議題,不能提中華民國;不能提人權、民主、法治和總統。

對於媒體的報導,王郁琦在陸委會年終記者會時,並未否認這項報導內容。甚至指稱,「兩岸在溝通過程中,雙方互有要求,這是很正常的」,暗示媒體報導內容屬實。最有趣的,不是陸委會的反應,而是中國國台辦的聲明。

在《聯合報》見報當天,中國國台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幾乎用「氣急敗壞」的口吻指稱:「這個時候,有人利用媒體做文章,居心何在?」,對於「王張會」,馬曉光甚至稱「我們不願看到被其他因素干擾」。顯見,《聯合報》的報導完全戳到中共的痛處。

但最令我質疑的,並非「三個不能說」。就中共的立場,這「三個不能說」完全符合中共對台事務的政治處理原則。中共不提,才是新聞。這些讓台灣人跳腳的要求,不令人訝異。

反倒是,為何最具政治性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會面,卻「降格」商談海基會原本就可處理的「事務性議題」?在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離開後,或正確地說,當兩岸「政治對話」開始啟動後,海基會「協商白手套」是否還有存在價值?

可以合理解釋地,這次「王張會」中,上述提及的三項議題只是「檯面議題」。馬英九總統真正要的,應是促成兩岸政治接觸、對話,和今年秋天在北京舉行的APEC的「馬習會」。

去年中,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習近平會面時,就已拋出促進兩岸政治對話的風向球;「政治對話」正是列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對台事務內容的主軸。

根據「十八大報告」,中共首度呼籲兩岸共同探討國家統一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並規劃出「三部曲」: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

在「吳習會」中,兩岸領導人皆以白紙黑字的綱領性文字,分別提出7項主張與4項堅持,面對中國「一個中國框架」的訴求,吳伯雄也用「一個中國架構」進行回應。一來一往間,國共兩黨的雙簧曲彈得震耳欲聾。

簡單地說,綜觀2012年中共「十八大」至今,馬政府的兩岸事務方向,在大方向上,完全依循著中共「十八大報告」邁進。中共期盼,在2016年台灣「可能變天」前,為台灣設下「不可逆轉的框架性牢籠」。以至於,無論藍綠哪一黨執政,都無法扭轉「和平統一」的路徑圖譜。

中共提出自己的路線圖,無可厚非。畢竟「堅持兩岸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兩項主張,是中共執政下不可撼動的根本利益。

但最令台灣人民錯愕地,無論是「為了台灣好」,或「追求歷史定位」哪一種冠冕堂皇理由,連任至今,已無選舉壓力的馬英九總統的種種表現(包括修改歷史教科書),都在在展現出「我完全不鳥民意」的態度。即便,從台灣各項民調顯示,支持獨立的人已經超過七成。

面對這樣的總統,台灣的民主政治似乎毫無反制或制衡機制,只能任憑這位「任性總統」做他「認為對的政策」。

最令民眾擔憂地,無須等到2016年,中共為台灣量身訂做的「不可逆轉的框架性牢籠」,在國共聯手(和美國默認)下,就已建構完成。屆時,盡管民進黨「有幸」重返執政,都是孤臣無力,步上香港後塵,任由「北京中央」宰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