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柯文哲現象和顧立雄現象

友善列印版本

繼蔡英文之後,民進黨台北市長提名徵詢小組召集人段宜康說,黨應該謙卑面對柯文哲現象。黨主席蘇貞昌也鬆口說「我們過去北市長選舉提名沒有缺席,但是我們會以贏來做最高的考慮。」要調整「不是民進黨的人才,才是人才。」的做法,「要把國民黨以外的黨外力量全部集合起來,要以贏為最高考慮,取代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以加入民進黨」為最高指導原則。民進黨有這個責任,不要讓綠營『破去』。」

現在,看來2014縣市長選舉在野大聯盟組成有望,而柯文以無黨身份獲得民進黨支持參選的難題可以解決了。但是參與角逐黨提名候選人的黨員自然大有反對的。有強烈主張凡現在仍不是黨員和入黨不滿兩年的都不應當推薦他,這主張卡住柯的立場非常明確,就不值得去說他了。值得好好討論的是顧立雄的說法。他說不管提名分幾階段,被提名的都應該入黨,在黨內接受公平競爭。

以目前情勢看來,只要柯文哲入黨,穩居民調最高的位子,因此顧立雄的話明顯地並沒有卡柯的意思;他講的話應該是愛黨忠於黨,尤其是基於政黨政治,責任政治的信念。他許多語重心長的話都說得非常好,值得大家深思,可惜報紙登得非常片斷,現在我把他比較完整地整理出來:

「政黨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不應太重視個人光環」;他與柯對照,「兩人都不是依民進黨光環成為有能力參選的人」,但不同的是,顧「堅信政黨政治與責任政治。」「政黨政治及責任政治的意義就是要深化台灣民主,如果每個人都跳開政黨,然後自己說是無黨籍,自己擺個攤位,就可以以個人光環而成為候選人,贏得大選,成為一個好市長,這是過於虛幻,也無助於民主的深化。某種程度也讓台灣的民主政治淪為沒有根基,這樣的民主政治縱算贏得勝利,也是個人英雄式的勝利,並不足以帶領台灣走向一個讓人相信的民主與法治。」

但是,現在的現實是,藍綠兩大黨都已經不被社會認同是負責任的政黨了,那怎麼辦?他說,他的選擇是:

「如果大家認為民進黨不好,做法是跳進來民進黨內,在政黨裡努力讓民進黨所能認同的價值,跟自已的價值比較接近。」

對公民社會強烈不認同民進黨,民進黨如果硬要柯入黨,會造成公民社會組黨的破口怎麼辦,顧立雄說:

「我才真正有在參與公民運動。公民運動就是倡議一個進步的價值,這30年來在NGO團體裡,有誰會認為我缺席嗎?我在NGO團體的努力是受到肯定的。」
「如果說他都不能代表中間的力量,民進黨還要退讓,說自己跟公民團體是兩掛的,民進黨不是在自求退步嗎?」

話說得真是沈痛到了極點,令人動容,內容也誠摯到無懈可撃,無奈他的誠摯還是喚不回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不少民眾到底已經對民進黨一再失望得太久了,現在柯顧兩人在經歷競爭之後,民意持續地向柯傾斜過去。

公民社會和政黨都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支柱,理想狀態是政黨獲得公民社會的動員和資源支持;而公民社會依賴政黨執政實現政策,雙方密切合作,1980年代直到1990年代初,公民社會運動和黨外,初建黨的民進黨都曾有過美好的併肩做戰的歲月,許多人都和顧律師一樣兩邊支持參與,甚至一人兼政運社運雙重身份的,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隨著政治民主化,公民社會和政黨逐漸如同一般民主國家般分化,雙方雖然仍保持合作卻已漸有磨擦,政黨強勢而公民社會運動走向低靡不振,對民進黨的不滿持續累積,因此等到今天公民運動突然爆發性地大大振興,自然就對欲振乏力,理想色彩大幅度淡化民進黨大大地不假詞色。於是顧律師受到了嚴重的波及。

這對顧律師是非常不公平的。

公民社會對政黨疏離到這程度當然不是民主常態,更是國家的不幸,必須好好重建。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方信心的重建必須依賴時間和雙方的耐心和謙虛,民進黨先前的態度在耐心和謙虛上顯然是不對頭的。幸好如今黨中央終於有了正確的調整;但是這一來對誠摯忠心充滿理想的顧律師則實在太難以交代了。

無論如何,這是黨中央必須謙卑地處理的兩難局面。就如同處理要不要處理台北市提名並不是在處理柯文哲的個人問題,而是在處理波及全國公民社會的「柯文哲現象」;處理顧律師的問題也一樣是在處理波及全國忠心黨員的「顧立雄現象」而不只是在處理顧立雄一個人的權利問題。只有拉高到這層次並在公民社會和政黨關係的論述上妥善交代才能解決問題,那樣,台灣的民主政治將進一步提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