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在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
友善列印版本
輔大法學士、台灣大學法學碩士、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二000年,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現場,在北京生活十二年,中國觀察作品包括《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二0一一,獲第三十六屆金鼎獎)、《中國課》(二0一二,獲選《亞洲週刊》該年度十大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入選二0一八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選書)。
友善列印版本
所有文章
李政亮
2022-10-20
【影像內外】台灣新電影40年,回望救國團式的青春《龍的傳人》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台灣新電影不是神主牌,供人膜拜。相反地,如果我們對歷史多一點探問,挖掘人們未曾注意的歷史片斷,或許能更豐富台灣電影的風貌與社會變化的軌跡。 舉例來說,台灣新電影的「新」該如何解釋?台灣新電影非常有趣的地方,是起爆點─《光陰的故事》是來自於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中影。1970年代的中影,梅長齡1972年上任後不久台日斷交,中影於是啟動抗日題材的政治宣傳電影的拍攝...
李政亮
2022-10-03
【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
李政亮
2022-08-26
【影像內外】「八萬農業大軍」外一章:未曾上映的電影《大地的呼喚》
電影史的研究,就像歷史偵探,發現疑點後設法找尋各種線索,拼湊全貌。 寫作前一篇專欄文章〈《砂之器》的台灣之旅〉時,查找到《聯合報》1989年8月2日〈總統與電影〉的專文,作者是時任該報記者的藍祖蔚老師,文中介紹李登輝前總統喜愛的電影。筆者深覺這篇報導極具價值,因為關於李登輝文化修養的討論,多集中在台北高校時期以來的博覽群籍,乃至對古典音樂的喜愛等。至於電影,極少被討論。 〈總統與電影...
李政亮
2022-08-14
【影像內外】《砂之器》的台灣之旅
近日,國立台灣文學館開始展出的「遺留下的指紋:松本清張與台灣推理小說主題書展」,與日本北九州的松本清張博物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兩館三地同步進行展示。 1909年出生的松本清張,前半生清苦,正式學歷也只有小學,生活就是不斷奔走以求最起碼的溫飽。在他55歲時所寫的回憶錄《半生記》當中,可以看到底層生活的煎熬與辛酸。1952年他的小說〈某《小倉日記》傳〉獲得芥川賞,...
李政亮
2022-07-27
【影像內外】想像台灣人的電影夢:鍾肇政的《夕暮大稻埕》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等報刊都是研究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重要來源,研究者透過史料在腦海中搭建起歷史場景,想像當時電影文化的風華。 不過,再怎麼想像,也不如親歷者的體驗。何況其中更有自小隨愛看電影的家人到電影館,而且長大後成為作家,透過妙筆生花,再現193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景況者。作家鐘肇政的小說《夕暮大稻埕》就是這樣的作品。1925年出生的鐘肇政,出生於龍潭,...
李政亮
2022-07-06
【影像內外】兩種「本土」想像交錯下的電影《原鄉人》
觀看佳作《台灣男子葉石濤》時,注意到有些資料可能來自雜文,觀影後旋即找來《葉石濤全集》隨筆卷來翻閱。其中,雖多是雜文、書信往來等,但一些文化事件、文壇交遊等的蛛絲馬跡,卻盡在其中,豐富程度不輸葉石濤的經典小說。 在葉石濤與鍾肇政的書信往來當中,提到鍾理和紀念館的籌建乃至李行將鍾理和的故事拍成電影《原鄉人》(1980)等訊息。這段訊息,也讓筆者想起一段電影史的未解之迷——李行導演名作不少,...
李政亮
2022-05-05
【影像內外】林摶秋的推理電影練習曲:《六個嫌疑犯》
林摶秋的台語電影作品修復版問世之後,以女性愛情為主題的《丈夫的祕密》與《五月十三傷心夜》應該是討論度最高的作品,作品中對女性命運與心理的深刻描述,得到相當高的評價。相較之下,1965年的推理題材《六個嫌疑犯》,雖也有不少人覺得好看,尤其是戰後台灣電影當中,無論國語電影與或是台語電影,推理題材都極為稀少,這部作品可說是先鋒之作。 然而,該如討論這部電影?林摶秋對這部不滿意,...
李政亮
2022-04-07
【影像內外】從《淚的責任》到《丈夫的祕密》:林摶秋對日本愛情劇的改編
2017年,林摶秋的《丈夫的祕密》、《第六個嫌疑犯》等修復版問世之後,讓人一睹1960年代台語電影曾經有過的精緻時刻。林摶秋成立的玉峰影業公司與湖山製片廠一心為提昇台語電影水準而努力,這些作品與許多搶著賺快錢,快速拍完的台語電影截然不同。 林摶秋的電影有種後座力,看完之後讓人想對這些作品的蛛絲馬跡做更多的討論,《丈夫的祕密》也是如此。《丈夫的祕密》原名《錯戀》,...
李政亮
2022-03-17
【影像內外】中影首部台日合作電影《秦始皇帝》始末
1960年代台灣與日本電影合作不在少數,按照日本學者赤松美和子在〈1960年代台灣電影的日本再現〉(1960年代の台湾映画における日本表象)一文當中的統計,共計40部,中,官方4部,民間36部。這些合作拍攝的電影當中,影像大多已不可考,倒是《秦始皇》(日文片名《秦·始皇帝》)、《金門灣風雲》(日文片名金門島にかける橋)與《海陸空大決鬥》(日文片名カミカゼ野郎真昼の決斗)...
李政亮
2022-02-22
【影像內外】1960年代台語諜戰片裡的特務與007
今年是007系列電影第一集《第七號情報員》上映60週年紀念。1963年於台灣上映之後,同樣也引起轟動。(票房排行榜)007系列電影掀起全球諜戰電影的高潮,台語電影一向有低成本、快速拍攝、緊追人氣題材的特色。007系列電影出現之後,台語電影也出現多部間諜題材電影。 典型的諜戰片多有其現實的我者與他者對峙的政治基礎,以此想像創作。這個電影類型的邏輯是明辨敵我,...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專欄作家
李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