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No name
電影戲劇
廖志峰
4 月 01,2016
一個陌生又熟悉的歷史記憶──我看《擊劍大師》
如果你不熟悉愛沙尼亞的歷史,你可能不會知道電影中,一個愛沙尼亞人回到自己的國家為何要如此遮遮掩掩:如果你熟知愛沙尼亞的歷史,你會對這個國家的人民遭遇寄予更大的同情。它的處境和同處東歐的波蘭類似,夾在兩大強國之間,不管向左或向右,都會落入一個強大的帝國勢力範圍中,成為魚肉,任人宰割。 看著電影《擊劍大師》,我忍不住又想起這個悲劇性國度的歷史悲劇。電影一開始是一個嚴肅冷漠的青年,...
音樂藝術
張肇烜
4 月 01,2016
【人心人術】 台灣畫壇的萬米長跑者:李石樵
「藝術家如果不用心的話,等於宣佈死亡。」 ──李石樵 最近台灣社會不太平靜,兇殘的社會事件讓人們覺得不安。小燈泡媽媽希望透過教育改善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文化使人結合,政治使人分離」,改變台灣從改變文化開始,透過文化藝術滋養心靈,也美化我們的社會。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生,本週特別介紹台灣畫家李石樵的故事。 李石樵(1908-1995)生於台灣日治時期,是新北泰山人。...
歷史書寫
Mattel
3 月 28,2016
【島嶼邊緣】陳炘之死告訴台灣人:與國民黨有關係 做生意就沒關係
最近浩鼎與中研院長翁啟惠的議題,又有許多人聯想為新版宇昌抹黑案。不少網友為國民黨攻擊浩鼎的動機感到質疑,例如「浩鼎是核爆?根本宇昌案翻版!」、「浩鼎謠言大解盲」等等,甚至新聞評論也質疑「4個共同點 浩鼎像宇昌第二」。 追查浩鼎不遺餘力的則是曾在2013年8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擔任金管會主委的立委曾銘宗。不過,曾銘宗卻被質疑有政治動機,不究辦基亞生技,卻猛攻浩鼎。2014年,...
電影戲劇
林唯莉
3 月 27,2016
從《紫色大稻埕》播映「看見台灣」
OTT看見台灣自製劇的危機 今年三月四日,三立電視台推出改編自台灣美術史先驅謝里法的同名小說《紫色大稻埕》,這也是三立從2011年開始推出「台灣好戲」系列的第十部作品。從電視台標榜「以台灣人文土地出發,結合地方文創觀光與家庭溫暖元素為拍攝主軸,以戲劇帶動當地的文化觀光產業」顯見其雄大的企圖心;《紫色大稻埕》獲得文化部補助高達四千八百萬元完成的「旗艦型連續劇」,《紫》...
歷史書寫
張肇烜
3 月 26,2016
【人心人術】 台灣史上第一位女畫家:陳進
3月27日是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逝世18週年紀念日,特別介紹陳進的人生故事,一起來緬懷這位台灣值得紀念的人物。 陳進(1907年11月2日-1998年3月27日),出生在新竹香山庄牛埔的商人陳雲如之家,她是家中的三女。過去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地位從屬於男性,女性不僅沒有辦法接受教育,還要從小接受纏足,「腳愈小愈美麗」。日治時期開始,隨著新式教育制度進入台灣,女性也開始接受教育。...
歷史書寫
張幸真
3 月 25,2016
熱情中的冷靜──我所知道的韓石泉
「文化協會在臺南」是我來到臺南後,第一個策劃的展覽,那已經是2007年的事了,也是我認識韓石泉先生與研究日治時期知識份子社群的開始。 臺灣文化協會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臺灣人在地文化啟蒙團體,尤其是臺灣文化協會從臺北遷移到臺南後,以王受祿、韓石泉、蔡培火鐵三角為主,加上臺南地區醫生、律師、教師等人為主力,臺南遂成為推動臺灣文化啟蒙運動與政治改革的重要地區。他們展開一系列的改革運動,內容包括演講...
音樂藝術
劉世忠
3 月 20,2016
【台灣與世界】 當北非小米遇見台南米糕
北非小米不是真的小米,台南米糕則迥異於肉粽;北非小米有著蓬鬆、自由的口感,台南米糕則帶著黏牙、思鄉的親切。相同的是,這兩道平民料理,都有著深層久遠的文化底蘊。 2008年夏天,我用10天的時間,在北非摩洛哥自助旅行,足跡踏過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拉巴特(Rabat)、馬拉喀什(Marrakech)、費斯(Fes)、切夫蕭安(Chefchaouen)、坦吉爾(Tanger)...
音樂藝術
張肇烜
3 月 19,2016
【人心人術】 他的作品都是國寶!台灣國寶畫家:林玉山
最近電視劇《紫色大稻埕》播出,大稻埕的時代,不只是經濟的繁榮時代,也是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台灣近代第一件國寶是黃土水的《水牛群像》;第一件國寶畫作則是林玉山的《蓮池》。他們幾乎都身處同樣的年代,這也是台灣近代文化藝術能量最豐沛的時代。 林玉山(1907-2004)出生在日治時期人文薈萃的台灣嘉義美街,人稱「阿耳師」的父親林耳相是一位畫師,家裡經營「風雅軒」裱畫店,母親也是糕餅印模的雕刻高手...
電影戲劇
廖志峰
3 月 18,2016
最難的是,面對自己──我看《謊言迷宮》
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暴行,是輕易地否認與遺忘。──《謊言迷宮》 當我們說著轉型正義時,很容易就想起德國,想起像墓區般的柏林猶太受難紀念區,和一如密閉囚室的柏林猶太博物館,充滿著肅穆,以及逼人的窒息感。對於首次造訪柏林的人來說,你不由得對這樣的自省舉措,肅然起敬,因為揭人之惡是相對容易的,難的是面對自己的錯誤。然而,這ㄧ切是如何開始?德國人是在甚麼時候決定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罪行,...
文化研究
,
全球脈動
陳怡秀
3 月 16,2016
【日本想想】 沒人理的寒暑假作業 小阿宅作出驚人成果
正在就讀國中的西川君舉辦了一場博物館展覽,小學六年級的山本君出了第一本書,書的內容從168件文具開始談起,而這些,竟然都「只是」他們的寒暑假作業。這項可自由訂定題目的「自由研究」,讓他們名正言順深入「玩」興趣,爸媽也跟著一起作陪動腦筋,誰說熱中喜好就是不務「正業」呢? 先從西川君的故事開始說起吧。西川充希在日本三重縣就讀國一,最喜歡昆蟲,觀察、採集、製作昆蟲標本是他的最大嗜好。...
‹
…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