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電影戲劇
第二人格
10 月 23,2015
對你來說,台灣是什麼樣子呢?──《灣生回家》看後感
台灣一直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尤其是當我們討論起台灣文化的本質,許多人總是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台灣的文化,就是多元呀!」多元作為一種文化的統稱,我想也是台灣的特殊現象,既非地大物博、又非具有強大拉力的移民國度,台灣作為一塊連國際定位都不是非常清楚的土地,存在著許多段被殖民的歷史,留下屬於自己的文化脈絡,才造就這麼籠統的「多元印象」。而多元背後,其實是各種值得深掘的歷史故事,每一段都是如此搶眼眩目...
Mattel
10 月 19,2015
【島嶼邊緣】認同是中國的 護照要美國的
媒體報導,已經懷孕36週的簡姓孕婦向華航偽稱懷孕未滿32週,冒險搭乘華航班機前往美國生產,結果在接近美國阿拉斯加領空時產下一名女嬰。雖然孕婦因為隱瞞事實遭到美國遣返,但女嬰確認可獲得美國國籍。簡姓孕婦投機行徑,不僅造成其他旅客的不便;該孕婦欺瞞的消息曝光後,網路也是一片撻伐之聲。前華航空姐甚至在臉書痛斥該孕婦的行徑,並抨擊華航竟然將這種醜事包裝成一則溫馨故事。 不過,...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張桂禎
10 月 16,2015
十二年國教下,台灣的「寬鬆世代」?
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改革歷經多次的「天翻地覆」,近年最重大的,莫過於「十二年國教」了。然而十二年國教的上路,一波多折,即便到今日,社會仍存歧見;其衍生的爭議,舉凡會考成績標示,到志願序制度,都在在令學生家長疲於奔命。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精神在於,全面免試以降低考試壓力,佐以翻修簡化教綱,讓學生能輕鬆學習,進而培養創造力,跳脫填鴨式—似曾相似,如同十年前日本曾轟動一時的「寬鬆教育」(ゆとり教育...
電影戲劇
邱懋景
9月 26,2015
涉世的抒情力量:談《太陽的孩子》
鄭有傑與勒嘎‧舒米合作的新作《太陽的孩子》,不同於鄭有傑先前作品《一年之初》(2006)、《陽陽》(2009)的風格,反而取徑於短片《潛規則》(2011)結合《野蓮香》(2012)的觀點,將視角進一步移向東台灣花蓮的現況,鄭有傑與勒嘎‧舒米的共同編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讓我們知曉原來影像的抒情性是介入現世的力量。 《太陽的孩子》的劇情主軸改編於勒嘎‧舒米的母親舒米‧...
司徒文 William A. Stanton
9月 20,2015
美國對習近平政權的新政策
摘要 美國對中國政策一向相當短視。原本基於地緣戰略理由,認為與中國交往有助於對抗莫斯科,這個說法已隨著蘇聯垮台而失去立足點,如今中國和俄羅斯成為了關係密切的戰略伙伴。衡諸歷史,我們實在很難舉證美國與中國的合作能對美國產生哪些具體的效益,另外,和中國經貿往來可以促進中國的政治改革的說法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一些前往中國設置生產線的公司確實從中得到好處,然而其代價不只是美國勞工失去工作機會,...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廖志峰
9月 19,2015
書報攤
記得國中時第一次踏上重慶南路,也同時發現了書報攤的存在,但那時還不知道詩人周夢蝶,也不知道有一間文人匯聚的明星咖啡屋,如果早知道這位在咖啡屋所在的騎樓裡販賣書報的詩人,我應該會前往一探,可惜幾年以後,當我帶著朝聖的心情,走上武昌街,踏進了明星咖啡屋時,除了咖啡以外,我什麼也沒看到。 書報攤和書店彷彿有一種依存關係,當書店慢慢地從重慶南路消失之後,我忽然懷想起書報攤,...
謝宇程
9月 01,2015
【學與業壯遊】 打開天窗看黑數,不必在圍城中被卡死 ──高職轉科方案
十二年國教推動已經歷時五年,實際施行已經邁入第二年。任何這麼大規模的計畫,其實都應該伴隨著嚴謹而廣泛的調查,衡量計畫目標實現了多少,還需要哪些後續改善,美好的口號響亮喊完是否成真? 在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與目標之中,「適性揚才」應該是相當主要的一項,我們也都引頸期盼。台灣教育界抱怨(或是被抱怨),學生無法在教育體制中得到最適才適性的學習,已經不知道有多久了。十二年國教看到這件事該改變,很好,...
社會安全
陳亮甫、程羿
8 月 31,2015
兩個月後,還記得八仙塵爆當天的急診室嗎?
八仙塵爆第一時間造成500多名緊急傷病患,嚴重威脅原已人力不足、壅塞的緊急醫療系統。事發至今已逾兩個月,幸賴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的照護,傷亡人數逐漸穩定。塵爆事件乍似告一段落,媒體熱度也消退許多,但事實真如此海闊天空嗎?近兩年來造成大量傷亡的天災人禍越來越頻繁,整個台灣社會、政府是否有從中獲得警惕? 緊急醫療不能只是仰賴條件拮据的應急,應該平時就做好可能有意外事故的準備。然而,...
全球脈動
陳怡秀
8 月 19,2015
【日本想想】 日本民間的終戰70週年──隨處可見又遙不可及
「登噔!」睡眼惺忪的我半瞇著眼,拿起吵醒人的手機,喔,原來是安倍晉三傳來的Line,他說他正在日本武道館。 當然我跟安倍晉三沒有深交,這是首相官邸的官方Line8月15日傳來的訊息,同時也提醒人們,中午時分保持一分鐘緘默,因為這天是日本終戰紀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日上午於日本武道館進行追悼儀式,並且發表了談話,字裡行間中有值得玩味之處,許多前輩的文章已經做出各種分析與解釋,...
曾明財
8 月 15,2015
【眷村想想】 我的大姊是台傭
據統計,在台灣的外勞已突破五十萬大關,一些家庭則有越傭、印傭或菲傭。越戰當年高峰時期,許多美軍在台灣住家也雇台傭,我家大姊就是其中之一。 1967年,十七歲的大姊白天在貨運行上班,晚間到中華路與民生路口「新生補校」上課,認識同學小鄭和阿英,三人成為好友。 小鄭是高雄美濃人,年長大姊幾歲,來台中謀職,經親戚介紹在美軍家庭幫傭。阿英則住后里,家人在清泉崗基地內賣雜貨,與美軍眷屬有互動...
‹
…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