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文化研究
郭雅真
10 月 17,2019
【男人想想】一窺男性情感探索之路
曾經有幾位男士朋友在我演講後,單獨留下來,問了我一些私密的問題: 「老師我幾乎每天都要打手槍,不打就睡不著,這樣正常嗎?會不會以後陽痿早洩?」 「我前女朋友發現我會看A片之後就說我很變態,不跟我說話,最後淡淡的沒再連絡,莫名其妙就分手了…但我最氣的是,她去跟他們班的人到處亂說我是甚麼大淫魔,幹、真的很不爽。」 「我一開也不是故意的,就剛好不知道誰傳了一個訊息給我,很好奇看了一下...
潘寬
10 月 15,2019
【時事想想】為什麼「女戰神」、「女總統」要多加一個「女」?
2020選戰的討論十分熱烈,但媒體與大眾的用字遣詞卻凸顯了性別不平等的真實狀況,值得我們深思。 每當在討論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時,由於其質詢風格十分有特殊性,鄉民或是媒體往往以「立院戰神」稱呼之,後來黃國昌確定棄選原有選區,並由其國會辦公室主任賴嘉倫參戰;民進黨則是徵召媒體口中的「太陽花學運女戰神」賴品妤參選對抗國民黨推出的李永萍,這選區才塵埃落定。各政黨的布局與選戰討論都是常態,...
音樂藝術
Join
10 月 15,2019
【聽那些女孩唱歌】不只是美艷的龐德女郎,百變天后席娜.伊斯頓
流行歌曲黃金時期的1980,多如雨後春筍的明星級歌手藝人不斷崛起、發光發熱,幾乎讓人目眩神迷、無法一一細數記憶;當然,例如瑪丹娜、麥可傑克森之類家喻戶曉的頂級巨星毫無疑問早已常駐人們心中,但是,總是有一些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青春歲月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多年前在英國倫敦,在我努力寫著我的博士論文時,收音機裡放的是約翰藍儂的Imagine,和席娜伊斯頓的For Your Eyes...
歷史書寫
馬非白
10 月 06,2019
【被遺忘的歷史】台灣新文學遭中國國民黨無情整肅
中國國民黨政權竊佔台灣初期,對台灣人民的鎮壓是全面性的,不但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強勢專制統治,在文化上也進行毫不留情的遏制措施,完全否定台灣文化的存在地位。 二二八事變之後,中國國民黨政權所進行的第一波整肅中,除了徹底關閉非親極權政權的報紙、文化機構之外,還將一大批不馴服的新聞人、文化人抓進牢裡;第二波整肅則從1949年開始,延續了一整個白色恐怖的漫長時期。...
書評書介
邱振瑞
9月 29,2019
【日晷之南】等待日落的不幸之人——夏目漱石《門》
小說家夏目漱石堪稱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學巨匠和代表性的國民作家,他的作品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其創作出一系列長篇傑作,細緻地揭示出日本近代社會中的變貌、日本人幽微的心理狀態,及其關於生活方面的細節。而正是這個文學性的描述特質,一多百年來,其作品持續受到廣泛閱讀和研究。更準確地說,他的小說具有跨越時間的現代性,直通人性和生活的底蘊,給研究者開闢了詮釋的空間,並得以回顧和見證明治時代的光明與黑暗。...
鄭清鴻
9月 25,2019
轉角遇到革命家:寫給史明歐里桑的遠距離側記
一、 「你聽過史明這個人嗎?」 已經忘了是2011年的哪一天,(後來的)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召集人、好朋友士博突然這樣問我。當時,彼此是身為台文系所背景的學友同儕,通常會有這樣的提問,往往帶著一種學術研究關鍵字一般的暗示,彷彿這是一個「圈內人」都應該要認識、要知道的名字。但這種問法,卻又似乎篤定我大概不知道。 「……我不曉得耶,他是誰?」 後來聊了許多,...
歷史書寫
,
司法人權
,
休閒育樂
黃彥瑄
9月 23,2019
國產恐怖遊戲到電影改編:《返校》如何重構敘事?
上映於2019年的《返校》為導演徐漢強第一部劇情長片,該部電影改變自2017年的同名國產恐怖遊戲。於此之前,徐漢強所導演過的作品也大都與遊戲有所關聯。無論是2004年《第十五伺服器》還是2005年《請登入線實》,皆以線上遊戲作為主題發想,在虛實的交替間,構築出似真似假的世界觀。 2017年的《返校》遊戲是一款以恐怖冒險為主題的解謎遊戲,其中仰賴大量的道具和資訊去推動劇情的發展。因此...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22,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下)
往前閱讀: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文化系統的碰撞與協商:從翻譯看台灣與中國、日本、美國、東亞的關係 翻譯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因此翻譯史可以反映出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而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文化系統,就是中國、日本和美國,其次則為東亞。以下分別討論: (一)台灣與中國:不只是遺民...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賴慈芸
9月 19,2019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往前閱讀:《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從日治到美援:收錄論文簡介 《臺灣翻譯史》共收錄十二篇論文,大致按照論文主題的時序排列。前六篇探討日治時期的翻譯,第七篇探討二戰時的通譯,後五篇探討戰後台灣的翻譯。以下略敘各篇論文: (一)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 本文討論日治初期的漢語文言小說,...
文化研究
,
全球脈動
Nam Quốc Văn
9月 12,2019
【越南想想】為何越南中秋變兒童燈籠節?
中秋節並非中國人的專利,而是東亞漢字文化圈裡共有的文化習俗。雖然中秋節都在農曆8月15日,但各國、各地慶祝中秋節的方式也不太一樣。即便同一個地方,不同時代的中秋習俗也未必一成不便。譬如,當今越南中秋節就演變成以兒童為主的節日。當今越南中秋節的習俗大致為兒童提燈籠遊街、做玩具、舞麒麟(或舞獅)、唱「鼓軍調」(Hát trống quân)、送小禮物、吃月餅及賞月等。...
‹
…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