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不是兇殺案

我做過一百例以上的司法精神鑑定,現在用心理醫師的身分來「辦案」一下。
 


 

核廢做為廢核的堅定理由(上)

對我而言,反核只有一個堅定不摧的理由,

就是核廢。

當碰到核廢問題的時候,我無法跟你理性地計算機率,請你直接到台東達仁核廢料貯存預定地、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看看,事實是,台東人、蘭嶼人,東部與離島,做為電網最晚普及的兩個地方,完全沒有理由承擔即使只是0.01%核廢料輻射外洩的心理壓力與恐慌。

 

借鏡法國:佩皮尼昂城的綠能經驗

根據台電資料,核電佔台灣國內用電的百分之十八‧四,尚且不論台灣島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危險性 (世界八成的深淺層地震皆發生於此),台灣政府堅持核電,是否明智?  我們來看看核電大國 ─法國怎麼做?

核能佔法國電力約百分之七十,法國幾無地震、颱風天然災害,除了海外行省,數十年偶一小震。事實上,大部分的法國人不識颱風地震,但即便如此,他們仍要減少核能用電,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事實上核能發電像一偌大的「經濟黑洞」,電費只會越來越貴〈法國的電費是台灣的二三倍〉,核電場越舊越不安全,投入更多資金維安,核廢料越來越難處置,法專家亦不能保證無外洩之日。因此,即使是核電大國法國,早已經有計劃地發展綠色能源。 

給司徒文一個讚(下)

司徒大使第二個批評針對國軍的士氣低落與馬政府的募兵制之不可行,遭到國防部發言人立即的反駁。司徒大使將近年來接連破獲的共諜與洩密案件視為其立論的證據,但國防部認為這是保密防諜成功的象徵。

【時事想想】娛樂圈的真與假

曾經與張菲、倪敏然、檢場、羅江等人主持中視《黃金拍檔》,列名「黃金五寶」的藝人徐風因癌症辭世。《黃金拍檔》帶給成長在1980年代的觀眾許多歡樂,徐風在《黃金拍檔》結束後即從商去;數年前,徐風因罹患癌症,於是投身公益成立「台灣優質生命協會」。徐風早年娛樂大眾,晚年奉獻社會,也算留給台灣不少的記憶。

徐風的辭世,或許讓不少觀眾想起一些娛樂圈往事,尤其是八卦話題。娛樂圈真的不缺八卦新聞,因為娛樂圈就是需要八卦來推銷藝人、炒作節目。哪個明星又搭上哪明星、某名嘴爆某明星的料等等,這種新聞充其量只是一種炒作手法。前陣子,也發生前主播老公自爆婚外情,前主播「擬」告第三者。其實這件事是真是假,也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是她,一個則是他,另一個我不能講。有人開玩笑地說,在中國,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騙子才是真的。那麼,報紙上的娛樂新聞,應該很多都是假的,只有訃文才是真的。

核四是病徵,獨占是病源

長期以來,台電主張興建核四廠的理由是台灣有缺電之虞,而且核能發電較其他發電成本為低。

但核四預算通過迄今,三十年來並未完工運轉。台灣隨著產業結構改變,電力供給過剩現象反而越趨明顯。這項事實讓台電為核四的必要性辯護時,難免左支右絀。

給司徒文一個讚(上)

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文對我國處境,本著他一貫獨特而深刻的觀察,提出了嚴峻但發人深省的批評與建議。司徒大使是前美國外交官,其觀點無可厚非地從美國利益出發,然而就算我們不接受他的「處方」,他的「診斷」也值得討論與深思。

我曾自嘲自己的「區域經濟」沒學好,把世界總的一起看,而非只把目光放在中國身上。看看瑞士的鐘錶流通於全世界,沒有理由我們的商品只能推銷到中國大陸市場。再來,中國大陸的勞動力也隨著經濟發展,不會永恆便宜下去,而台灣產業改革的危機迫在眉梢,如何轉危機到契機,非得走出降低成本才能獲利的迷思,走向創造新的價值才行。

這些事,那些人,我們—記於樂生遊行之後

我們雖然是來自四面八方,但我們是一群相似的人,而這次遊行意義,又使我們成為一個人。我們不同故事,但都是我們。

我們是誰?我們是溪州的農民?兩年前因為中科搶水工程而站出來,今天不是為了自己的田地而再度北上抗議,而是為了遙遠不認識的人們,為了重建大家心裡都有的美好家園,為了「我們」而走上一段漫漫長路(永遠走不完的路呦)。

所以,我們是誰?菲律賓移工、關廠工人、都市更新、紹興南街、華光社區、桃園A7及台南鐵路東移等等家園被拆遷、徵收的人們?千百人腳步匯聚成一條聲音與影跡的長河,從自己家園流向凱達格蘭大道終點,面向傲慢殖民者的建築(他們出賣了我們的家園,只為了裝飾權力建築上的磚瓦)。

【時事想想】司徒文如是說

「司徒文警告:兩岸維持現狀是種錯覺」、「司徒文:不看好募兵制」、「司徒文:廢核後替代能源難覓」。司徒文說,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前美國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想必驚訝,他的演講在退休之後還會成為報紙頭條;其實,我也很驚訝,因為司徒文並沒有說出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但媒體的處理方式,宛如科學家發現彗星即將在24小時之後撞地球一樣,是什麼不得了的發現。

司徒文的論述,都是在國內早已被講到爛的論點: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台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兩岸之間無所謂「現狀」,因為動態的現狀隨時在被改變著。這些顯而易見的說法之所以登上頭條,自然和他的身份有關。

踏地恐土痛:詮釋316苦行的意義

2007年3月16日,樂生療養院被張貼上強制拆遷通告;2013年3月16日,在樂生院被迫拆遷六年後,各界青年以六步一跪的方式,呼籲政府面對錯誤,終結樂生院面臨的走山危機。

在六步一跪的隊伍中,說實話我的心思大部分時間是空白的,只專心感受著每次下跪時膝蓋的痛楚。然而這一點痛,或許正是我聲援樂生保留運動的意義。因為透過樂生保留運動、看到樂生院的阿公阿嬤,我對台灣社會與歷史又多了一些理解。

樂生院創立於日治初期,那是一個台灣大步邁向現代社會的年代,卻也是一個悲哀的歧視漢生疾病的年代。那時漢生病無藥可治,全世界都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不幸罹患此病,甚至會被家人視為不祥,從此不願接納。大部分政府的解決方式就是把病人強制收容到漢生病院,永久隔離,這也是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