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反退的台灣?

近來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四家機構,聯手推出一項《四地華人社會進步指標調查》,指標包括了政府施政、貧富分配等九個面向,方法是透過各地民眾自評以觀察其社會的滿意程度;同時,也透過各地民眾的互評以決定進步的排行。自評和互評的結果其實都不令人意外:中國、新加坡在九項自評上均高過五分,香港僅只一項超過五分,台灣則沒有一項。而就互評來看,新加坡以壓倒性優勢榮登首位,台灣敬陪末座。

 

余伯泉

作者為台南鹽水人,台大語言心理學碩士、社會心理學博士。曾專任於長庚大學、中央研究院等,政策實務上擔任過教育部國語會華語組組主任、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執行秘書、教育部母語深耕輔導團指導教授。現職開南大學華語中心主任。

禁用巴拉刈減少自殺:韓國能,中國能,台灣呢?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日前提出「五大心理健康行動」計畫,第一項就是制定國家級的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行動計畫,顯見防治自殺深受重視。然而,在所宣示的策略當中,似乎多數著重在高危險群,缺乏創造安全環境、效果普及所有國民的防治方法。

台灣在去年(2014)有超過三千五百人自殺身亡,是第11大死因,年齡標準化自殺率是11.8(每十萬人),稍高於全球平均值11.4,自殺防治仍有進步空間。

內容OTT,資金OTT,法律呢?

據媒體報導,具解放軍色彩的外資、即將買進台灣的東森電視集團,同時間,對比著攸關媒體產業發展的《廣電三法》仍困在立院協商中寸步難行,外資進擊,內資卡關,充分映照出台灣媒體內容產業的困境。

所謂的OTT(Over the Top),一般是指透過網路提供影音內容與服務應用,例如youtube 和line,都是OTT的典型。 除了上述原本就興起於網路上的服務與應用,OTT也包括傳統媒體的數位化,如透過機上盒傳輸的MOD或網路電視。簡言之,不管來源是有線電視系統或是電信系統,只要是建基於網路傳輸之上,即是OTT。 隨著行動上網人口大幅增加,近三年OTT的發展極快,對尚未適應網路環境的傳統媒體、與眼睜睜看著各項OTT商業模式崛起卻分不到利潤的電信服務提供者而言,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然而近日的東森交易,卻讓我們發現,原來還有另一種「資金OTT」:在全球化的時代,資金可以透過各式股權設計的層層包裝,超越(Over)傳統法規之上(the top),直接達到交易方的手上。如此游走國界與法界邊緣的資金,豈非很像影音內容的OTT,搭著跨國界的網路傳輸,行走於傳統法律的空窗,直接抵達終端消費者手上?

【學與業壯遊】 「正確答案」收到櫃子裡,讓學生彼此「評判爭辯」吧!

在我大學的時候非常認真地上課,那時百分之九十五課程的形態,都是上課時安靜聽老師說的一切,快速記下來,以便在考試時重複寫在考卷上,那就是正確答案,我就能得高分。十幾年後,我才驚覺那是多麼令人髮指地浪費時間。

在教育的初始階段當然要有正確答案,例如小學算數。但是愈往高等教育走,拿「正確答案」當作教育的目標和主要內容,意義愈小,誤導愈大。因為公認的正確答案往往是很快就算得出來、查得到的,是世界上沒有價值的資訊。有價值的資訊,都是那些還沒有正確答案的事,例如:五年後房價會不會跌?哪個再生能源潛力最大?這樣的問題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但它們價值千金。

大學如果有任何意義價值,一定不在於它把什麼樣的「正確答案」教給學生,更不會是要求學生重複教授的見解看法(可惜,這卻是常態)。大學的意義價值必然來自於培養學生的評判能力──評判世界上各種不見得正確的見解,與各種見解對話與爭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在評判別人的過程中,不斷改正自己的看法。

訓練學生記憶課本上的資訊、套用公式求解、重複教授的想法⋯⋯這些事,都是台灣教育體制擅長的。但是說到訓練學生「評判爭辯」,大部分老師不但沒招可使,甚至打從心底抗拒。其實,這些招並不那麼難,我們來看看歐美大學怎麼做。

【開往台灣的慢船】大選不無聊,因為台灣轉型正義最後拼圖已到位

始終很不喜歡用「好不好看」的角度來觀察大選,總統選舉又不是「康熙來了」還是「新聞龍捲風」,每一次非得有候選人吃子彈、無中生有的抹黑和肆無忌憚的互相叫罵,才叫作好看。柯文哲直白的說總統大選很boring,或許是真的,不過總統大選從來不是為了不無聊或讓觀眾看得爽而存在的,稱今年大選無聊,其實是中了政治娛樂化的毒。

只要細心一點就會發現,最近掀起滿天風雨的眷宅事件,有可能成為台灣住民追尋公平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最後一塊拼圖。藏在本屆大選勝負背後真正重中之重的焦點,不是別的,就是一體兩面的「追求公平正義與落實轉型正義」,而這一個關鍵時刻來遲了四年。

沙地焉能起高樓? ──歷史課綱專家諮詢小組會議有感

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歷史課綱專家諮詢小組」第二次會議結束了,這或許是首度開放旁聽的課綱相關內部會議。然而,相較先前反課綱微調的熱潮,旁聽的民眾卻僅有十五位不到,這恐怕是連主辦單位都意想不到。不過,現場仍有不少媒體到場採訪。

可惜的是,正如多數新聞報導一般,記者們並無意,也無法聽完兩個小時的會議。反課綱學生在會議開始後十分鐘時離席抗議,讓媒體取得了新聞點,此後會議的討論內容,似再無媒體關注。各大媒體發出的新聞,除了反課綱學生離席抗議之外,只有會後教育部發布的會議結論。對會中委員發言,幾乎毫無著墨。

事實上,會中的委員發言,恰恰說明課綱微調是一場兩年的鬧劇。

故作爭議的「十七點爭議」

沒有人喜歡騎牆派?

即將於十二月十日來台訪問的哈佛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註1)是一個對人類行為充滿興趣的法學家。他在倡議審議民主的同時,也質疑「審議」(deliberation)在真實世界裡面是否如想像的美好。透過實驗,他發現人群有「團體極端化」(group polarization)的傾向。如果沒有正確的資訊,審議討論只會造成藍的越藍,綠的越綠;相信ISIS教條的更加無法忍受西方國家,認為九一一是美國政府自導自演的,益加懷疑所有政策背後都是軍工複合體的陰謀。這種狀況下的「審議」,反而會變成仇恨的溫床,陰謀論會取代審慎思考的意見表達。

張書森、陳映燁

張書森為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陳映燁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與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兩位均為精神科專科醫師,且長期以自殺與自殺防治為研究重點。

【島嶼邊緣】從〈老莫的房事〉到〈老劉的房事〉

王如玄軍宅風波快成為摧毀國民黨眷村鐵票的關鍵,越來越多的軍眷上媒體陳訴軍宅遭騙的故事,若再綜合過去幾年爆發的若干軍宅事件,顯然王如玄炒作軍宅是特定人士的集體套利公式。出身眷村的前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楊實秋強調,軍宅風波再鬧下去,國民黨恐怕崩潰,因為涉及坑殺眷戶的幾乎都是眷村居民的精神領袖黃復興黨部高階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