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罪」與「抵制」之間

頂新案一審宣判無罪之後,台大校長楊泮池公開表示支持學生會的抵制行動,無限期停售頂新食品,理由是「頂新無罪是全世界笑話,會讓人覺得台灣是黑心食品天堂」;對此行政院前發言人胡幼偉則批評,抵制行動是未能尊重司法判決的表現,網路上的評價也多半將抵制的正當性建立在對司法判決不滿的前提下,似乎兩者之中有一個誰對誰錯的問題。

但其實,抵制歸抵制、司法歸司法,在邏輯上是兩個互相獨立的事件;也就是說若司法判決有罪,固然要繼續抵制黑心食品,即使司法判決無罪,我們仍然可以抵制「可能黑心」的食品,因為司法判決的法律邏輯,和消費心理的決策邏輯,是各自成立、卻又在風險控制的概念上十分相似的推論模式。

【電影想想】 從《星際大戰》看科幻片的原力覺醒時代

提到史上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一顆耀眼之星。

根據美國電影學會(AFI)選定10種電影類型裡,《星際大戰》是在科幻片類型中,僅次於《2001:太空漫遊》的第二名最偉大電影,並被列為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支曠世鉅作。

科幻電影新篇章

隨著《星際大戰》的誕生,全球科幻片也翻啟了一頁新篇章。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的科幻電影發展歷程,1977年到1980年代中旬,可謂美國(乃至全球)科幻片觸發觀眾狂熱、冒險、激情和天馬行空想像的巨大爆炸期。

科幻電影要「一片永流傳」,無非結合兩大元素:「視覺震撼」和「強大故事」。

若以《星際大戰》為分水嶺,好萊塢科幻大片自此迸出一種視覺科技的爆發力。該片是最先大量使用大製作的特效,讓後續的科幻電影一一仿效,為日後史詩級科幻大片奠定了基石;其次,特效技術和故事之間的關係,變得比以往更具戲劇張力、導演更放膽嘗試科幻史詩的新題材。

挾著撩動人類對太空的無限遐想、人物冒險犯難的衝鋒陷陣、正義與邪惡的頂尖對決、充滿驚奇的視覺效果等元素,《星際大戰》為當時的科幻電影烙下新的定義。

「換俘」來自馬習會和兩岸和平的論證謬誤

台灣假釋一名中國間諜之後,兩名在中國遭監禁的台灣軍情局人員,亦於10月回到台灣,許多外國媒體形容為「換諜」(spy swap),也是兩岸進一步和解的訊號。和11月7日於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相同,國際媒體對此發展過度解讀,他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存在的連結。

在中國被判終生監禁的朱恭訓和徐章國,10月13日於服了九年多刑期後獲釋,這確實是史上第一次台諜獲中方釋放。相對的,台灣也假釋中國間諜李志豪。

不過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在記者會中表示,援救軍情局人員的工作自2008年起即展開,本次雙方釋放間諜並不能稱為「換俘」。換句話說,諜報工作在各國之間有不成文的規矩和原則,服滿一定的刑期之後,也該是讓這些情報員回家的時候了。

從頂新毒油案談台灣加入TPP的食安困境

今年11月5日公佈的TPP自由貿易區「架構性合意」條約中,將使未來的跨國食品業者受保護而與成員國政府處於平等地位,且成員國政府檢驗進口食品採取檢疫措施保護民眾健康時,必須有理由和有必要性,且須有合理相關的科學證據,如果發生爭議時,成員國必須提供業者對該決定申復的機會以及考量所有已提出用以輔助該申復的相關資訊。否則業者可以告上TPP的紛爭仲裁機構。

頂新案判決將會影響到未來TPP下的國人食安。該判決除了把實務上本來荒謬的「毒物無害化」思維更進化到讓人傻眼的「毒物可食用」的令人難以忍受結果外,更讓未來可能加入TPP的我國,在防杜食品經濟犯罪上更顯困難。以歐盟實務為例,歐盟實務在食安問題上是先探討「是否是食品」的層次,然後才會審查「適於人食用與否」的問題,而後才進入「有害於人體生命健康與否」的問題。

【學與業壯遊】 課程設計良好的指標是:「學生在課堂上大肆說話」?──《大學的藝術》之十三

日前參加一個由某知名教授主講的座談會,回到家後,竟然收到一個參加者的道歉訊息,大意是說,他很抱歉在座談會提了幾個問題,耽誤了我們聽講的時間。我回訊詢問是不是有人向他抗議?他說沒有,是他回家後想到自己竟然在聽講之間打岔,心裡覺得不安。

我覺得好意外,也好悲哀。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老師講,學生「安靜聽」,幾乎被視為教學唯一正確的狀態,不該打破。學生上課中講話是罪惡,發問是浪費時間、耽誤進度、影響老師。在一般的學校,「維持課堂秩序」被視為班級經營的重要能力之一,而且幾乎等同於維持安靜,好讓老師可以順利講課(填塞知識)。

大部分的學生,會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待十幾二十年,而非常適應、擅長保持靜定不動、壓抑說話/發問/行動的學生,被視為好學生。擅長培養這類學生的老師,常被視為好老師。這樣的課堂,常被視為有效的課堂。多數人也把這樣的習慣帶到職場,我就記得在過去工作的時候,前輩會告訴我「開會時不要講話。」

這是應該的嗎?

【日本想想】 關於一座建築物悵然卻溫暖的華麗謝幕

店鋪的鐵捲緩緩降下,聚集在門前的男女老少靜靜地注視著燈光一盞一盞熄滅,直到最後一扇玻璃門被鎖上的那一刻,有人選擇拍起手用掌聲作結,有人略帶感傷呢喃著「さよなら」(再見)、有人則是輕輕地道了一句「ありがとう」(謝謝)。這是我學校附近的一家開了39年老賣場「アピタ(APITA)」,於11月29日晚間六點閉店時的最後一幕光景。

矗立門前的這群人,並不是為了要搶倒閉大拍賣的最後一波便宜,商品早就被清空了,他們只是想說聲再見、道聲感謝,陪伴這棟建築走向最後一刻,即使它只是一家平凡無奇的賣場。而那份相伴,讓我心熱熱的。日本現在已經是個位數的氣溫了,但在APITA謝幕時,仍有許多人聚集在門前,要對它說最後一句「さよなら」和「ありがとう」。

童子斌

作者為律師,現為德國波昂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專攻國際經濟法、農業及食品安全法與比較程序法。

最新對台軍售恐怕不是美國對馬政府的感謝

也該是時候了,根據來自各方的華府報導顯示,歐巴馬政府將宣佈一波最新的對台軍售,提供台灣自衛武器。此波軍售總價約為10億美元,據報導它的規模相對並不大,也不包括台灣軍方列為優先的先進戰機或柴電潛艦。在名單上的據說包括一或多艘飛彈巡防艦、約12輛AAV-7兩棲攻擊車、一架用來取代先前失事的AH-64E阿帕契直升機,以及針刺、標槍和拖式飛彈等等。

儘管不包含先進戰機,此波軍售仍非常重要。重要之處在於它的時間──再過幾週,台灣就將舉行總統大選,而且很可能選出中國擔憂的民進黨候選人,國會大選方面,民進黨看來也有可能取得多數。

IS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我們「做自己」高興嗎?

這是我依據2015.11.26日英國媒體《獨立報》後續報導的一些想法。

這對於我們常說的「做自己」所帶來的衝擊是什麼?沒有民主的自由,是滋生暴力的溫床;沒有自由的民主,只是假象,卻是受制於暴力的陰影,難以對於創傷事件有真正的昇華和創造力。至少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做自己」,從來不是容易的事,這在精神分析的診療室裡是常見的困境,我以一般的語言來描述這些經驗的轉換。

「伊斯蘭國」(IS)激發全球反恐行動,在IS日前公布影片中,台灣國旗被納入對抗IS的國家之列,因此英國媒體《獨立報》分析,並在標題上寫著,IS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是為了激怒中國。因為上週中國人質遭IS殺害後,中國當局沒有參與全球反恐行動。

英國《獨立報》報導內容也寫出台灣的反應,認為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吉隆坡的反恐發言提到台灣,IS才會將台灣納入反IS聯盟。報導也同時指出,對IS認可台灣是國家的舉動,目前中國政府尚未發表相關評論。

獵殺台灣經濟成果的一場騙局

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聞名世界的經濟學家皮凱提去年到臺北演講,被台灣的低薪22K嚇了一跳,GDP跑到那裡去了?這是馬政府八年傾中傾財團團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的結果,情況不改善反而持續不好,現在連經濟成長都進入負數,經濟嚴峻,財政敗壞是馬政府八年來經濟政策,財政政策的總結果。

去年希臘債高築台,國家破產,義大利也面臨相同窘境,接著其他歐洲國家的債務問題相繼引爆,歐元與歐洲大陸面臨二次大戰以後的經濟危機。

希臘危機,好像離亞洲的台灣很遠,其實不然,台灣正在一步步的成為希臘第二,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危機,二次大戰以後的經濟復興潮,使大家習慣經濟成長的環境,無法想像成長停頓,甚至退後的經濟環境及這個經濟環境下的財務窘境。

經濟成長時期,債務不是問題,因為成長帶動的社會活力,產業發展,一工作好找,失業率低,國稅收入豐厚,償債不成問題,一旦情勢翻轉,收入減少,債上加債滾上利息,囯家就面臨破產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