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IS點名台灣,怎麼辦?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點名台灣作為反恐夥伴之後,IS隨即公布影片反點名「反對伊斯蘭國的國家」,其中赫然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引起國人的高度注意,台灣會是IS下一個目標嗎?

【書評書介】 《多桑的世代》──台灣最偉大的世代(下)

書名:《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幼年接受「修身」教育,是多桑世代有別於其他世代的另一特質。

公學校實施的「修身」科目,經由生活教育,養成孩子們不隨地便溺吐痰、注意衛生儀容、舉止安靜有禮、不吵鬧喧嘩、為他人著想、不給他人帶來麻煩等日常習慣,並實踐嚴守時間、勤勉、誠實、守信、紀律、公德、守法等德行。這一「修身」課程,是融入生活、表現個人教養及成熟的具體守則,多桑世代因之培養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個人素質,也形成了整體世代特質。

【學與業壯遊】 制服爭議又被歪樓了!這次可不可以咬死議題,打破砂鍋談到底?

到底,學校有多大的權力限制學生穿衣服的方式?這個問題,可不可以談清楚?

我人生至今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哭泣,是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那天大雨,穿一般的布鞋上學是一定全溼,之後穿著全溼的鞋襪上一整天課,不但不舒服,而且鞋襪超臭。當天出門前猶豫了好一會兒,我知道學校規定穿白布鞋,但下雨天應該不會禁止穿雨鞋上學吧?於是我穿著黃色橡膠雨鞋,穿雨而行,不必擔心溼腳,十分愉快,還有點故意地踏水灘。

一直到校門口,我看到訓導主任擎著黑傘站在校門口,我喊了聲「訓導主任好」,打算從他身旁過去,卻被他喊住。「不准穿雨鞋上學,只准穿白色運動鞋上學,你不知道嗎?」語氣十分嚴厲,並把我的班級與學號登記下來。我覺得有點委屈。

到了班上,在早自習接近結束的時候,訓導主任走進班上,往講台上一站,叫我的學號要我起立,和全班同學說,謝宇程不遵守規定,穿雨鞋上學,以後不得再犯,其他同學以後請別以身試法。

訓導主任走後不久,一個同學拍我肩膀,要和我收聯絡簿,我沒有手空得出來拿給他,因為我兩手壓著臉伏在桌上正哭著。我覺得很委屈,我一直是好學生,我也沒有想得罪誰、忤逆誰。我真的以為可以穿雨鞋,而且這也不礙著誰!

【日本想想】 書寫的堅持──日本人的手帳控力抗數位科技潮流

11月19日開始,日本福島縣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的孩子們,都開始有一本「肥胖手帳」(手帳,即記事本、行事曆),學生每天都要記錄下體重與身體狀況,因為福島縣是肥胖傾向比率全國最高的地區。設計並發布手帳的福島縣教育委員會是否有點「白目」又「殘忍」?難道孩子幼小的心靈不會受傷嗎?況且,寫個手帳就能「防胖」嗎?但日本人之於手帳,就是有這份信心。

日本人對時間的嚴謹程度,從分秒不差的電車時刻就能窺一二;日本人強調事前計畫,所以在當地找打工時,直接上門硬闖行不通,就算人已經到現場,店長也會慢條斯理地告訴你「請用電話預約時間」(以上為親身經驗)。用來規劃時間行程的手帳,深入日本人生活,似乎是契合他們個性、理所當然的事,但很多人一定好奇,在智慧型手機當道的時代,手帳還管用嗎?

從百家爭鳴五花八門的手帳類型不斷推陳出新,從上班族專用、以效率為主的「能率手帳」,可以看風水、看星座、看天文的特殊手帳,到地域型的「京都手帳」等形式應有盡有,加上書店到下半年就開始強力宣傳的大陣仗,都不難發現,手帳雖然曾遇上數位產品搶市場的危機,卻依舊存活下來,而且漸趨精緻,他們洞悉日本人的個性,是故抓緊了消費者的荷包。

就一個旁觀者身分看2015年秋鬥

日昨參加秋鬥結束後開始有報導文字出現,原先以為在臺灣主流媒體兩黨對壘的現況再加上小眾「期許自己中立」的網路媒體生態下會多聽到一些比較重視訴求的聚焦,但也許是總統大選將至把注意力放在選戰的捉對廝殺,又或者工運色彩濃厚的秋鬥不像前陣子的同志大遊行能夠喚起主流的注意力,又或者是因為秋鬥是集合了多重訴求、多個社會團體的發言平臺,因此在媒體報導上秋鬥所設定的議題討論功能明顯被淡化。

各家主流媒體著墨最多的也只是最後在蔡英文競選總部前燒藍綠小豬的行動上,大概是因為具有戲劇效果,又是遊行的最終點、群眾集結的場域,因此早在遊行隊伍抵達之前就先於板車舞臺前就定位,而在藍綠豬挪動位置時也大批的隨之移動,大概就是在搶拍出刊的共同語言「起火的小豬」吧。也許因為如此的呈現方式,會讓未能到場、僅能就媒體管道得知訊息的社會大眾以為今年的秋鬥是明著跟民進黨(在野黨)對著幹、如同主持人在遊行最末,也就是在蔡英文總部前面所聲稱「我們不是國民黨的激進側翼」所擔心的事情一樣,有些評論真的有「非綠即藍」的思維,常見的論點就是「只鬥民進黨無異國民黨同路人」。

荖葉作

作者目前在臺北盆地攻讀醫學,但常不務正業投入在地文史議題,關心發展脈絡以及巷弄裡的美味;慣習於胡思亂想以及雜談,偶而也拍拍照片裝文青,期勉未來自己的住址是「出走中」。

全球恐怖活動指數裡的現實

繼年初位於巴黎的《查理周刊》遭到恐怖攻擊,11月13日花都再度灑血,這次規模更大,波及更多無辜,129人被行刑式的屠殺,沒有任何藉口可為此等冷血行徑辯護。正當全世界由主流媒體帶動的情緒為巴黎同感哀傷時,總部設於澳洲雪梨的智庫,經濟與和平研究院 (Institute for Economic & Peace),剛好於巴黎屠殺三天後公布了年度的全球恐怖活動指數 GTI (Global Terrorism Index)。

【書評書介】《多桑的世代》──台灣最偉大的世代(上)

書名:《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X世代、Y世代、Z世代、千禧世代、網路世代⋯⋯。人有人格,不同世代也有各自的特色。同一時期出生的人群,經歷共同社會背景、政經變遷或歷史事件,產生集體生活經驗、意識及歷史記憶,人們慣常以各種詞語凸顯其特色。於是,有如近年各方所常聽聞的,從X、Y到Z⋯⋯各種世代名稱紛紛出籠。

盧世祥

作者為台灣台南安平人,1949年生,高雄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學士、政治大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碩士。歷任新聞機構記者、編譯、採訪主任、編譯主任、特約撰述、主筆、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常務董事、常駐監察人、董事長、顧問,並先後兼任教職於文化學院、台灣大學。

回不去的圓環

沒有一個文明的紀錄不是同時又是野蠻的紀錄──班雅明‧〈論歷史哲學〉

我不知該怎樣形容今日的圓環,用廢墟是過於嚴重,畢竟它仍有完整的建築量體,或許可說是廢棄或閒置吧。圓環今日的尷尬一點都不下當年隨處可見,在各道路圓環上矗立著的銅像,只有經過的車輛駕駛才會看見,但更多時候是小心翼翼地駛過,以避免撞上。當年興建這座如今閒置的公有建物,據悉耗資兩個億,設計者是名建築師李祖原先生。幾年前,當我陪著第一次來台灣的上海流亡作家李劼經過時,對這個空蕩蕩,沒有商家營業的圓環,他特別停下來,請我幫他拍照留影,他說:有意思。

「有意思」的「意思」是什麼,我沒多問,只覺得有某種受辱和憤怒。已然中年的我,親歷並體驗過圓環全盛時期的面貌,很難接受這樣一座21世紀的建築量體存在,它代表一種摧毀和一種覆蓋;摧毀過往記憶,覆蓋自日治以來的常民生活和圓環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