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台灣的傑佛遜與麥迪遜

總統就職演說在民主國家或許只是一個行禮如儀,宣示國家民主憲政承傳的儀式,但在我國卻要承載更多的期待。這也難怪,畢竟總統直選所凝聚的國族想像與南京憲法的法統漸行漸遠,終極統一的復辟非但無法逆轉,反而加速本土陣營的全面執政,造成統派與中國的高度不安全感,希望蔡總統至少在口頭上給點溫暖。另一方面,獨派也希望藉蔡總統的嘴一吐這八年來的怨氣。這種期待或許只是心理上的反射,媒體名嘴的評論不少,但更重要的是傳達國人一個訊息,指出處於十字路口的台灣所要前往的方向。

不少人喜歡以美國的獨立史來想像台灣,那麼蔡英文是第四位入主總統府的民選總統,與美國第三、四位總統傑佛遜與麥迪遜入主白宮的時程相當,面對的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也十分類似。許多史家認為這兩位總統是讓美國真正脫離殖民母國的領導者,對內進一步確立憲政架構,形成穩定的政黨政治,對外去除原殖民地祖國對國家正常化的阻礙,切斷對英國的經濟依賴。或許蔡總統能從這兩位美國開國初期的領袖身上得到些啟發,縱不能及,至少指出一個擺脫中國糾纏的方向與國人共同努力。

【荷事生非】 荷蘭的機車困境(上):機車自行車爭道的安全危機

說到荷蘭,很多人大概會立刻想到腳踏車,那寬敞的自行車道尤其令人艷羨。近年來,台灣政府回應健康、環保、全球趨勢,不乏起而效尤政策願景的各種討論和盼望(註1)。然而即使在這麼多討論之後,我們還是無法肯定或凝聚共識,那疑似讓台北交通陷入黑暗,三橫三縱腳踏車道的政策到底對不對?討論不出結果,不如我們來聊聊機車。

結束等待,現在就要改變──看蔡英文如何填寫給這個世代台灣人的考卷

眾所矚目的520演講已經結束,揭開了未來四年,甚至是未來八年英政府時代的序幕。這個演講沒有激動人心的口號,沒有華麗炫目的詞藻,維持小英一貫冷靜與平實的風格,提出問題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與其說是新時代開端的宏偉宣誓,更像是出自幹練官僚的施政報告。

據說是小英親力親為的這篇演講稿,文長六千多字,先提到台灣的種種問題,並以其造成年輕人失去未來感的後果當引子,勾劃出要改正這些問題的處方。經濟結構轉型被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社會安全網的強化,以及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之後才開始處理區域安全及兩岸關係,最後則是對外交與全球議題的處理。這是個落落長的政策清單。其範圍之廣令人生畏。而小英想要一次處理,一方面顯示台灣現在處境的困難程度,也讓人知道她是如何理解問題,與其設計解答的思考脈絡。但即便如此,其野心也著實令人捏把冷汗。

創新的新經濟模式擺第一

就職典禮的表演究竟錯在哪裡?

520總統就職大典的表演內容引起諸多議論,包括司儀對原住民的敘述用詞顯然流露白浪的漢人高位思考,紙風車劇團在講述台灣史的「台灣之光」及講述民主運動史的「民主進行曲」表演內容粗糙、錯誤百出、且想像貧乏,史觀也不斷跳動,前者有人說簡直就是國立編譯館時期的台灣史想像,後者則從典禮前幾天彩排流出的標語照片開始即造成熱議,最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抽掉幾個較敏感的抗議標語就當交差。本文不打算具體羅列表演內容的各種錯誤,而是想談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表演不適當?

【人心人術】 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台灣人文水彩畫家:藍蔭鼎

「一幅靈性,有深度的作品,往往是從嚴謹的生活中孕育出來的。」

──藍蔭鼎

一生際遇特殊的藍蔭鼎(1903-1979)曾被歐洲與美國藝術評論學會,聯合選為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他的畫作常描繪台灣田園鄉野之美,特別是故鄉宜蘭、他的文學作品也被選入國文課本,堪稱是「左手拿畫筆,右手寫文章」。

藍蔭鼎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宜蘭羅東,父親是清末秀才,擅長書畫及文學,但是家境並不好。戰爭發生時,他們家從宜蘭羅東鎮搬到更偏僻的阿束社租屋,才生下他。他的名字很特別,出生時頭頂有一塊圓型凹下去的胎記,乳名叫做「烏邱仔」,博學漢文的父親為他取名為「蔭鼎」。

小時候在私塾接受漢文教育,父親寫字作畫時就跟在身旁,無形中對畫圖產生濃厚興趣。但是父親並不鼓勵他畫圖,他認為「藝真人貧」,走上藝術這條路未來只會當個窮畫匠,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位醫生;幸好母親很鼓勵他,母親除了督促他念書,對於畫圖也很鼓勵,常背著父親買畫紙和顏料給藍蔭鼎,要他在父親面前念書,父親出門時就把握時間畫圖,因為媽媽的支持,他才得以繼續畫圖。

蔡英文總統520就職演說(中英文全文)

各位友邦的元首與貴賓、各國駐台使節及代表、現場的好朋友,全體國人同胞,大家好

感謝與承擔

就在剛剛,我和陳建仁已經在總統府裡面,正式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與副總統。我們要感謝這塊土地對我們的栽培,感謝人民對我們的信任,以及,最重要的,感謝這個國家的民主機制,讓我們透過和平的選舉過程,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並且克服種種不確定因素,順利渡過長達四個月的交接期,完成政權和平移轉。

台灣,再一次用行動告訴世界,作為一群民主人與自由人,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段旅程,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親愛的台灣人民,我們做到了。

我要告訴大家,對於一月十六日的選舉結果,我從來沒有其他的解讀方式。人民選擇了新總統、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個字:解決問題。此時此刻,台灣的處境很困難,迫切需要執政者義無反顧的承擔。這一點,我不會忘記。

我也要告訴大家,眼前的種種難關,需要我們誠實面對,需要我們共同承擔。所以,這個演說是一個邀請,我要邀請全體國人同胞一起來,扛起這個國家的未來。

【日本想想】致燃燒的劇場魂 永別了!蜷川幸雄

靈堂高掛的舞台劇導演蜷川幸雄照片,出自同樣知名的攝影師長女蜷川實花之手,照片後方襯著巨大的紅色焰日,顯得有些刺眼,卻和蜷川幸雄密度極高的演劇人生相當契合。守靈者多達1600人,包括許多哀戚又充滿感恩的明星。在蜷川幸雄面前,即使如藤原龍也、小栗旬這些名演員也永遠是低著頭挨罵的學生。嚴格卻令人感激、燃燒到最後一刻的劇場魂,是他們對「世界的蜷川」下的最後註腳。

蜷川幸雄出生於日本埼玉縣川口市,是日本知名的舞台劇暨電影導演,年輕時,他曾經以畫家為志向,但藝術大學的入學考試卻名落孫山,在對未來感到一陣迷惘之際,他偶然參與了劇團「青俳」的演出,從此確立了他的演劇之路,當年他19歲。蜷川幸雄以演員之姿努力了一段時間,隨著小劇場如雨後春筍冒出的活躍時代,他在33歲時開始自己導戲、創作,於年輕一代的劇場人中逐漸聚集人氣,一步一步朝越來越大的舞台前進,1970年代他把重心移向商業劇場,此舉引起先鋒藝術派劇場夥伴的不滿,斥責他為「叛徒」。

正反合走一遭的《美麗島》

話說520新總統就職日,蔡英文總統結束就職演說後,將與全場觀眾大合唱《美麗島》,曲末搭配空軍雷虎特技小組衝場表演,為就職典禮劃下句點。雖然就歷史脈絡來看,該曲歌詞由梁景峰改編自詩人陳秀喜1973年的詩作〈台灣〉,再由李雙澤作曲,被楊祖珺收錄在其1979年發行的專輯《楊祖珺》之中。也就是說,《美麗島》是70年代民歌之一環,是企盼清新之氣與鄉土風尚結合的藝術嘗試。這和長老教會/黨外/民進黨擁有的「共識曲」脈絡並未同一。

政府再造運動的未竟之功

時代力量率先將提案優先整併退輔會、僑委會及蒙藏委員會,其中退輔會轉投資應回歸到國營事業、僑委會及蒙古部分業務納入外交部。黃國昌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拋出退輔會整併的倡議;林昶佐主張將僑委會業務整併至外交部、教育部,甚主張裁撤蒙藏委員會,民進黨籍蔡易餘委員亦加碼喊出支持。中央政府機關組織整併,首先都由行政院自己發起,組改方案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歷屆行政院組織改造都企圖把自己給「瘦身」,但方案進入國會卻面臨重重阻礙,因為立法院竟然才是應當整併部會的「守門人」,僑委會、退輔會及蒙藏委員會依然在行政院屹立不搖,背後有其政治因素。

【首爾想想】華麗的假期 悲劇的歷史

36年前的5月18日,是南韓民主運動史上,風起雲湧的開端。烈火點燃於西南方全羅道的中心都市─光州,那是領銜抗衡獨裁軍政的領袖─金大中的故鄉。

1979年10月,執政近18年的軍事強人朴正熙遭刺,陸軍少將全斗煥不久後發動政變,各地陸續出現要求民主化的示威,持續近半年時間。至1980年,為強制平息接二連三的工運與學潮,全斗煥宣布全國戒嚴;5月18日,金大中等當時反對派領袖遭逮捕,光州的抗議聲勢受到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