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駐韓獨立記者。自成大政治系畢業後,移居首爾並長期採訪韓半島時事,現經營「韓半島新聞平台」(K-NEWS ONLINE),供應南北韓相關報導與評論給各合作媒體。
36年前的5月18日,是南韓民主運動史上,風起雲湧的開端。烈火點燃於西南方全羅道的中心都市─光州,那是領銜抗衡獨裁軍政的領袖─金大中的故鄉。
1979年10月,執政近18年的軍事強人朴正熙遭刺,陸軍少將全斗煥不久後發動政變,各地陸續出現要求民主化的示威,持續近半年時間。至1980年,為強制平息接二連三的工運與學潮,全斗煥宣布全國戒嚴;5月18日,金大中等當時反對派領袖遭逮捕,光州的抗議聲勢受到激化。
「當時我媽在市中心錦南路的會計事務所工作。那天下午,突然有兩位頭破血流的學生跑到辦公室內,請求讓他們躲藏;沒多久軍隊也找上門來,所長告訴他們這是工作的地方,不讓他們進來。」26歲的光州市民全慧元回想起母親向她透露5月18日當天的親身經歷。如此恐怖記憶,揚起了光州民眾的憤恨,並代代相傳。
「軍人們連街上路過的姑娘也抓了,把她拉到軍車下,開始狂踢亂毆。姑娘喊著『救人啊』,當時那個狀況下,她的衣服全被扯破,最後被拖上軍車,她雙手抱住下體與胸部,全身都被人看到了。」已故的前《東亞日報》駐光州記者金永燡曾回憶道。
當天,特戰部隊突然空降光州,掃蕩市區與大學機構,開始無差別地攻擊與逮捕一般市民,繼而出現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場面。由於全國各大媒體噤聲無語,對外道路與通訊又被封鎖,憤怒的民眾行動趨向激烈,他們焚燒電台、掠奪軍火庫、佔領全羅南道道廳(省政府),並自組「市民軍」,武裝對抗軍隊。
光州事件發生當下,消息封鎖;儘管當時有不少外國記者在漢城,在照片與影片拍攝與傳輸都須耗上極長時間的1980年代,事件初期,對抗爭背景過程的描述,多以文字為主,但仍有人赴湯蹈火前往現場,拍攝了影帶。
德國第一電視台(ARD)的駐東京特派員威爾肯‧辛茲彼得,在當時得知抗議聲勢越趨激烈的消息,但聯絡外國記者俱樂部,卻完全得不到詳細進展。嗅到詭譎氣氛後,他決定從成田機場直奔漢城,透過技術性方式,周轉於高速公路與鄉間小路,突破軍隊的交通封鎖,來到光州採訪。
「那時辛茲彼得從東京打電話到漢城給我,他問我光州情況如何,我說大事不妙,軍隊開過去了,要他趕快過來。隔天他就從日本帶著攝影底片準備好要拍了。」1980年代擔任《紐約時報》漢城特派員的沈在薰對筆者說道。隨後,他們在光州,分別以文字與影像,紀錄下當時光州的景象。
辛茲彼得拍攝到接二連三在示威中被軍方攻擊致死的屍體、準備採取鎮壓行動的軍隊整裝待命,以及市民軍準備對抗戒嚴軍的過程,這些影帶,成為日後珍貴史料,也讓軍隊的殘忍實相和國家暴力的赤裸進逼,得以突破封鎖,在全世界曝光。
大部分光州市民將這次武裝抗爭稱作「起義」。持續10天後,當局派出優勢軍力再度進駐,強力鎮壓。這段過程,依照史實探究並加入了劇情元素,在2007年被拍攝成賣座電影《華麗的假期》,這個名稱就是當時戒嚴軍發號施令鎮壓的代號。
在全斗煥的高壓統治下,「光州事件」成為社會的禁忌名詞,直到1987年南韓民主化後,才有連串的聽證會與究責運動出現,全斗煥本人於1996年遭逮捕,被認定為「內亂叛亂首腦」與「內亂殺人」,判處死刑,之後於金大中任內獲得特赦。
記錄下當年光州巨變的辛茲彼得,於今年初逝世,在光州市的邀請下,他的毛髮與指甲,於上週抵韓,並被埋葬於光州望月洞的國立墓園。
只是,「光州事件」或「光州民主化運動」,聽在部分親政府或保守派人士的耳中,似乎還是不太自在。
部分當時的軍方人士辯稱,在北韓可能趁亂挑釁或南侵的當下,戒嚴軍鎮壓光州是在行使「自衛權」,因而無法認同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合理性與正當性,至今仍能聽到極端保守團體稱呼光州民眾為「暴徒」或「親北赤色份子」。
5.18當時擔任戒嚴司令官的李熺性,數天前接受保守派的《朝鮮日報》採訪時,指出全斗煥「與5.18無關」,同時表示「並無指揮官下達開火命令」,認為軍方的戰鬥行徑純屬偶發與附和而造成的擦槍走火。
專訪在5月16日於朝鮮日報晨刊電子版登出,但最終印刷版上,該則報導的空間被改擺上廣告。或許編輯室已嗅到李熺性的說法,將引發喧然大波,才決定撤掉這篇重量級專訪。
爭議不只一樁,每年在國立墓園所舉行的518紀念儀式上,針對紀念歌曲的演唱問題,保守政權的作法,也引發了對立。
在光州抗爭後,有首最具代表性的歌謠,叫做「獻給你的進行曲」,這首歌時至今日,在南韓的各大抗議現場,都被廣泛傳唱。南韓國會更在2013年,通過將《獻給你的進行曲》作為「5.18民主化運動官方追悼歌」。
2003年起,南韓政府於5月18日舉辦紀念儀式,國家元首親自出席,並公開唱誦「獻給你的進行曲」。
但自李明博總統執政中期開始,元首與政府官員對參與儀式越趨消極,而負責籌辦紀念儀式的國家報勳處,更逕行修改儀式規則,把原本「齊唱」橋段改為「合唱」。
字面上看來並無差異,但實際上,就是只讓現場的合唱團唱頌「獻給你的進行曲」,儀式參與者可依自己的意願選擇唱或不唱。
國家報勳處宣稱,該曲曾出現在北韓電影中的背景音樂,可能受北韓誤導或同調之問題,因而否決「齊唱」,改為「合唱」。反對意見批評,從過去到現在,保守派執政者都擅於將任何事跟北韓扯上邊,作為合理化自己作為或不作為的藉口,但許多都缺乏邏輯或詳細資料佐證。
每年到了518,「要不要齊唱」就成為舉國爭論的焦點,受難者家屬無法接受,不少人自李明博執政起,拒絕出席政府舉行的紀念儀式。
可笑的是,報勳處宣稱《獻》曲與北韓有關,有通敵之嫌,卻仍允許在儀式上播送,形成政府官員拒唱,但在野黨與部分執政黨人士高唱的詭異畫面,當權者的鴕鳥心態,可見一般。
對於頌唱《獻》的問題,國家報勳處長朴勝椿,昨天如此回應記者提問:「當事人(遺族)的意見固然重要,但這紀念儀式是政府舉辦的,這不是當事人的紀念儀式,是政府的紀念儀式,代表政府而來的總理也列席參加,但國民的想法也很重要。」
昨天,在罹難者家屬阻擋下,負責籌辦518紀念儀式的朴勝椿,自己被拒於門外。光州事件過了36年,如今留下的,是承襲軍事獨裁的執政者,為了區區一首歌曲的斤斤計較,還有對歷史的傲慢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