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等待,現在就要改變──看蔡英文如何填寫給這個世代台灣人的考卷

友善列印版本

眾所矚目的520演講已經結束,揭開了未來四年,甚至是未來八年英政府時代的序幕。這個演講沒有激動人心的口號,沒有華麗炫目的詞藻,維持小英一貫冷靜與平實的風格,提出問題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與其說是新時代開端的宏偉宣誓,更像是出自幹練官僚的施政報告。

據說是小英親力親為的這篇演講稿,文長六千多字,先提到台灣的種種問題,並以其造成年輕人失去未來感的後果當引子,勾劃出要改正這些問題的處方。經濟結構轉型被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社會安全網的強化,以及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之後才開始處理區域安全及兩岸關係,最後則是對外交與全球議題的處理。這是個落落長的政策清單。其範圍之廣令人生畏。而小英想要一次處理,一方面顯示台灣現在處境的困難程度,也讓人知道她是如何理解問題,與其設計解答的思考脈絡。但即便如此,其野心也著實令人捏把冷汗。

創新的新經濟模式擺第一

台灣經濟不好眾人皆知,也認為唯有良好的經濟能力,才有動力推動其他改革,因此把「拼經濟」放在第一位似乎不證自明。但蔡英文提到的拼經濟,不是強調要拿到多少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營收、或是股市指數可以上升到多少點等大家認為「清楚可得」的指標,而是強調模式與結構的變革。認為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經濟發展思維,是她想要追求的新經濟模式,使其與馬政府呈現不同的經濟策略思考。此外,針對台灣傳統倚賴出口的經濟體制,小英提到「出口與內需」的雙引擎。這也與馬政府靠對外出口拼經濟的做法有明顯差異。

在有關強化社會安全網之議題上,小英一方面強調要處理治安與反毒的議題,也說責成副總統召集年金改革委員會,但特別強調這個年金改革必須透過共同協商,讓包括公務員與勞工都可以得到公平的保障。在長照的議題上則認為要透過社區體系,而不是交由市場機制來處理這個問題。

在社會公平與正義上,蔡英文主張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處理歷史與轉型正義議題,也講到推動原民自治、重建原民史觀等議題。更主動提到司法改革(並因此獲得最多掌聲)。在此議題上,小英要成立司法國是會議,以便將社會力包括進來。蔡也再三強調,司法改革不是司法人的家務事。

強調過程,而非直接看結果

小英對前面這三個議題的申論與處理有個特色,與其強調「結果管理」,並提出具體的數字建立指標以便自我檢驗,蔡英文更強調過程的包容性與合理性。談經濟改革時,著在經濟結構模式的革新;談強化社會安全網時,認為要有全民協商的過程以同時處理公務員與勞工的年金相關問題;談司法改革時,主張要成立司法國是會議,以容納社會力對司法議題的發言空間。

這些強調過程的合理,因沒有提供可比較的結果,所以往往會給人不夠清楚明確,甚至是空泛的感覺,也難怪藍營「空心菜」的指控在社會享有一定程度的接受力。蔡英文「學者」性格在此表露無遺。行事不願出錯的學者在面對問題時,往往傾向提供面對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蓋前者在缺乏比較的狀況下,可說永遠都不會有錯,而後者往往很快會見真章,有出錯的風險。

從區域和平邁向兩岸穩定

至於外界最矚目的兩岸關係,反而在這次演講中篇幅是比較有限的。這也屬合哩,蓋台灣人民現在最希望處理的議題絕對不是兩岸關係。在有關區域和平部分,蔡英文提到區域經濟合作,以建立緊密的經濟共同體,提到台灣要扮演「和平的堅定維護者、和平的積極溝通者」,不再是馬政府相對消極的不做「麻煩製造者」,而是希望倡導溝通對話以締造和平,並在這個原則下,對東海與南海涉及主權的立場,強調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在某種程度巧妙的批評了馬政府動輒強調武力維權,或是意圖透過升高爭議以凸顯台灣存在感的作為。

在提到兩岸關係的申述之前,蔡英文是先提「新南向政策」。認為其範圍涵括東協與印度,其領域也不限於經貿事務。但在這裡提出過去所沒看到的「願與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議題坦誠交換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暗示了這個新南向不僅不是與中國對立的政策,甚至兩岸可以在新南向議題展開合作,共創雙贏。當然一定有人會認為,順著這個主張的邏輯結論,就是蔡在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在若干東協國「一帶一路」計劃,是存在合作空間。

在國際與北京政府最重視的兩岸關係部份,蔡英文重覆了原先在一月二十一日《自由時報》專訪的主張,為其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還把四項關鍵元素原封不動再覆誦一次。也提到努力「維持現有對話與溝通的體制」,展現無意切斷協商對話的意圖。

區分「處理兩岸事務」與「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但最有趣的,是蔡英文區分了「處理兩岸事務」,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在處理(現有)的兩岸事務上,小英提到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在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時,提到要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珍惜維護二十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的現狀與成果,並認為這個成果是個「既定事實」,其政治基礎就是前述專訪所談的四項關鍵元素。前者是處理現有事務,後者牽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訴求。

當蔡英文提到要「維持現狀」,但在與現狀有關的現有事務上提到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及其他相關法律。中方在維持現狀上發現到其想看到的「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台灣則注意到「其他相關法律」的作用,因此在某種程度達到各取所需、各自解釋的效果。相信這是中方親國台辦學者給予正面評價,國台辦新聞稿有質疑,但不強烈批評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不提九二共識(但也沒否定九二共識),在「維持現狀」上提了中方期待看到的項目,但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上則延續先前自己的主張。這又剛好與中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期待不同。當中方對此不再批評,是否表示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上,作為要求台灣政治前提的「九二共識」,已被蒸發了呢?未來兩岸關係政治意涵的主語詞會轉變成「維持現狀」。使得過去八年「九二共識、各自表述」的時代隨著國民黨慘敗而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維持現狀、各取所需」的狀態來臨呢?

外交主張篇幅最少

相對於經貿、社會安全網、公平正義、以及區域安全與兩岸關係等議題,反而蔡在其被認為相當拿手的外交議題,在此次就職演說的著墨最薄弱。也導致包括來台的邦交國記者,或是其他國家的媒體,在事後的新國策智庫國際記者會上頻頻發問。

蔡英文提到要在行政院設立能源和減碳的辦公室,也提到台灣要在人道救援、醫療協助、疾病防治研究、反恐、以及共同打擊跨國犯罪等要支持並參與。但相對於新南向政策,這些議題的具體合作項目都還不明顯,外國也還不清楚台灣到底要做什麼,以及要從這些活動中拿到什麼。相信這會是未來須處理的問題。

團結、有效率、務實的民主是亮點

蔡英文承諾會讓大家看見這個國家的改變,強調等待已經結束。在這個類似歐巴馬八年前「change we can, for the change we must」的召喚中,相信大家會更關注台灣要如何改變,何時真的會發生改變,以及會改變成什麼等問題。但就在這些要促成改變的政策清單以外,蔡英文最後提出要打造一個「團結、有效率、務實的民主」的主張,才是這份演講稿最耀眼的亮點。讓民主體制可以適應這個時代的挑戰,而不是像過去其他的政府體制從人類歷史上逐漸消失,認識到這一點,且能做出部分成績,就會是蔡英文與台灣人民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