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不好嗎?──大腦放空,創意更多

一例一休上路後引發企業界一片譁然,業主咸認此舉將造成勞動成本增加,或者降低了勞動效能;勞工們也未必完全領情,有人認為這使得他們工時減少,收入也變少;尤有甚者,不少無良商家以此為由,紛紛調漲商品售價,遂使得這項原本立意良善的法案受到不少的批評。但是,從大腦科學研究的成果來看,多休息反而更有助於提昇競爭力。

長久以來,我們總被灌輸辛勤工作才是成功、乃至促進經濟繁榮的基石,並認為台灣之所以能締造經濟奇蹟,正是前人用血汗換來的。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但卻有許多值得省思之處,除了它只適用於勞力密集的傳統農工社會生產方式、卻不符合當代高創意競爭的局勢外,最重要的是它極易讓人忽略身心的健康,社會因此必須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說得白一點,一般人辛苦工作卻賠上健康,最終賺的錢恐怕還不夠拿來治病。

【女人想想】崖邊花朵 新住民女性的受暴處境

小花下班返家後沒多久,先生帶著酒意回家,一看見她便大聲辱罵:「妳這個大陸妹怎麼沒去討客兄?」小花不予理會,先生再罵:「妳給我滾回去大陸,以後不准妳待在這個家」,小花回嘴:「我不要,除非離婚我才出去!」

接著小花的手機響起,先生伸手搶走,要把手機摔壞,小花奮力想要拿回手機,但先生抓住她的頭髮瘋狂撞牆,致使小花額頭瘀血腫脹,先生不顧其傷勢,仍然咆哮著要她滾出去。小花的女兒目睹爸爸施暴過程,隔天至幼稚園時向老師說「爸爸打媽媽」。

這已經不是小花第一次被家暴。她原先不懂台灣的法律,認為被打是家務事,她舉目無親,不知離家後可去哪裡,心裡又想為孩子維持完整的家庭,所以選擇隱忍。後來在一次預防家暴宣導的場合上,她知道原來家暴可以報案,她試著去報案,但總在從警局回家的路上便將報案三聯單撕毀丟棄,因為她怕被先生發現後,又被毒打一頓⋯⋯。

小花說:「沒想到來台灣,會是如此不幸的火坑」、「我只是要一個簡單的幸福,為什麼這麼難?⋯⋯」。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台東分事務所主任

「台灣很棒,但對我們很不友善」 一位柬埔寨人這麼說

說起柬埔寨,除了遠近馳名的吳哥窟,還有近年不斷被媒體炒作的「投資機會」外,大抵多數國人對他的認知,恐怕都多少還帶著一些偏見。

偶然的機會,與一位在曼谷工作的柬埔寨人R聊天,他便憤憤不平的表示,世界上不只台灣,絕大多數的國家都瞧不起柬埔寨人,這很讓人受傷,也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導致許多實際生活上的不方便,讓許多有能力在海外的柬埔寨人,處處遭受刁難與歧視。

「就說簽證吧,你知你們台灣人對柬埔寨有多不友善嗎?長年將我們放在黑名單之中,好像認為柬埔寨都是窮人,窮人跑去台灣就只會找麻煩,然後滯留在當地...」,雖然說他承認確實在世界各地的先進國家,也發生不少柬埔寨人逾期未離境的事件,但大致而言,「若真的想要賭上一個較好生活,那為何不去日本,美國,或歐洲?跑去你台灣幹嘛呢?就算偷渡進鄰近的泰國都比去台灣好得多呀」。

【山農說書】誤以為黎明的悲劇──談《重構二二八》

二二八屆滿七十周年,該關注的不僅於它由險學躍為顯學(有嗎?),更須留意二二八是否有更明確的例證,以及論述是否有新穎突破之處。可喜的很,二二八前夕由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出版的《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衛城出版,2017年2月),就完全符合了上述要求,謂之為二二八研究的新旅途,一點都不為過。

新穎突破,首先在於個人的破繭而出。基本上,《重構二二八》係陳教授舊作《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時報出版,1995年2月)的異樣翻新。該書是以作者博士論文改寫而成,著重於戰後國民政府派系鬥爭,致使戰後台灣的治理彼此牽制、窒礙難行,事件過程與後續發展都因派系間的狠鬥、猜忌、私心自用,悲劇由此鑄成。這於二二八事件得以公開討論的初階,確實有別立新局的用意。

回應王昱法同學指教─只看夢想,不看現實嗎?

欣見年輕學子對於教育重大議題有所反思,觀點思維本來就隨著個人所在的位置與視野而有所歧異,但是,王昱法同學「回應〈家長寧選私校棄公立〉一文:教育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一文指責筆者這篇「家長寧選私校棄公立,教改問題在哪裡」的文章罵人力道有餘,眼光卻狹隘得難以忍受,這樣的論點缺乏理性辯證,更有人身攻擊之嫌。貶抑別人無法成就自己,幾點意見供參:

【時事想想】卡爾文森號轉赴韓半島:壓北京非壓平壤

川習會期間,美國以敘利亞政府軍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為由,突然對其發動空襲,引發世界大震撼。敘利亞內戰六年來,未曾對政府軍發動攻擊的美國,終於因為換了總統,而首度出手。大部分觀點認為,川普此舉係為了在北韓核武議題壓迫中國行動,故意讓習近平這位客人臉上無光。但也有分析認為,習近平會很高興看到美國再度讓自己捲入中東戰火,無暇轉向亞太與中國周旋。

【書摘】《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現代台灣電影中「日本時代」的敘述

書名: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重返再現戰後的時空
作者:所澤潤、林初梅/主編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7/04/01

第五章 現代台灣電影中「日本時代」的敘述——以《賽德克.巴萊》、《大稻埕》及《KANO》為中心

赤松美和子/著
陳允元/譯

(赤松美和子: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學部副教授。研究領域:台灣文學研究、台灣電影研究)

所澤潤、林初梅

所澤潤
東京未來大學教授/群馬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近現代台灣教育研究、口述歷史研究。

林初梅
大阪大學言語文化研究科/外國語學部副教授。研究領域:語言社會學、近現代台灣研究。

談勞資問題的突破口:當我們可以成為拯救彼此的辛德勒

近日台灣勞資糾紛問題不斷,除了之前爆出台中永采烘焙坊惡質壓榨實習生和廚師問題外,高雄荃聖老家非法雇用並軟禁外籍勞工,豐原的采神印度料理餐廳聘請印度主廚,資方欠薪不發長達近一年,令兩位印度主廚身心受創極大。一連串的勞資糾紛與資方惡意傷害勞工的行為,簡直讓人疑惑台灣是黑奴盛行的17世紀美國南方邦聯翻版。

更可怕的是除了新聞所報導的案例以外,還有無數藍領、白領台灣勞工,依舊面對著無薪加班、過勞工時與勞健保並未落實投保等風險。雖然政府在上述事件中都做出事後的補救,嚴格執行開罰。但我們還是想問,為什麼政府處理勞資糾紛問題時,總是只能事後懲罰呢?照理說,自2014年升格為部的勞動部,應該有更完整的人力和編制來防範這樣的事情不是嗎?本文希望藉由耙梳勞動部的職責與運作到目前的實績,希望找出讓勞資問題更健全的突破口。

勞動部:升格後的蹣跚的巨獸

許多勞資爭議裡,因為部分不良資方過度苛刻、甚至是已經侵犯人身自由的行為,往往讓事件被媒體披露後,引起廣大民眾義憤填膺,怪罪政府無能。然而,勞動部真的是毫無建樹、抑或是用力方向用錯了地方呢?這就必須要檢討勞動部組織規劃、人力配置、權責範圍、具體行政方式,看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台灣目前的勞動相關部門組織結構圖如下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