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寧選私校棄公立 教改問題在哪裡?

友善列印版本

各縣市私立國中(完全中學國中部)進入招生旺季,台中市多所私中每校報考學生人數高達五千人,私校入學考試當天的盛況宛如小學『聯考』;而台北市四所私中也很搶手,錄取率或中籤率均低於二成三。

家長們擠破頭地將小孩子送往收費昂貴的私中就讀,主要原因有二,一為台灣升學考試制度的朝令夕改,又加上十二年國教那多如牛毛的超額比序,讓孩子讀私中,專心讀書直升高中拚大學,不用為假多元的超額比序奔波忙碌;二則是私中管教相對嚴格,可以預防孩子行為偏差,降低孩子品格『冒險』的機會。

筆者狐疑,教改專家學者編織了二十幾年的教改美夢,擘劃了理想國度的教育藍圖,社會大眾們的觀念思維卻沒有因此有所轉變,反而緬懷起過去考試制度的美好。究竟是凡夫俗子不懂教改專家們的用心良苦?還是教改專家們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教育不是你死我亡的零和遊戲,教育改革更應構築在傳統教育的磐石上,切勿矯枉過正,一味揚棄傳統教育的優點。教改專家學者過分鄙夷紙筆考試的意涵,佯裝多元美好的教育假象,後果就是有能力的家庭索性跳脫十二年國教假多元的枷鎖,『六年一貫國高中專心念書』成了私中大發利市的口號,多元比序就留給公立國中的學生慢慢『享用』。

教改的美意初衷本是引動教與學的多元、多樣性,老師翻轉教學改進過去傳統填鴨教學的缺點,精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教與學的多元應該落實在教學現場,透過良善制度的檢覈來引導教育的革新。遺憾的是,教改主事者屢屢劃錯重點,不斷地在升學制度打轉,假多元之名,讓學生疲於奔命,行折磨學生之實!教改專家最痛恨的填鴨升學主義,卻讓奉行其道的私校在這波教改浪潮中不斷壯大,豈不荒謬嗎?

其次,教改團體無限上綱學生的個人自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學校端管教學生動輒得咎,老師們為了明哲保身,索性與學生保持距離,避免惹禍上身。後果就是管越嚴的私中越多人念,最好髮禁、服裝儀容通通嚴格限制,不讓孩子學壞成了家長們最卑微的要求。過去教改團體最深惡痛絕的髮禁、服裝儀容等學生個人生活基本禮儀,卻成為私中招生的極佳賣點,今昔比較,令人有種精神錯亂的感覺。

殊不知,個人自由仍應規範在社會群體生活中,讓學生在個人與群體之間學習折衝的藝術,更是教育的重大意涵。

最後,iPhone等智慧型手機問世十年,整合電話、相機、隨身機、上網等多樣化的功能,智慧型手機的便捷美好,誰還會想起Nokia、黑莓機這兩款手機界『長輩』的機子呢?

教改二十幾個年頭,整合了什麼,改變了什麼?為何人們總是懷念起過去考試制度的公平性?教學現場依舊是大鍋炒的授課方式,學生無法針對個人的能力與特質,選修有興趣、想鑽研的科目。多元比序更讓學生疲憊萬分,國中三年的求學就是一場比序分數的收集遊戲。學習雜亂,缺乏聚焦,越想沖淡紙筆分數的比重,反而塑造出多元『分數』的變形怪物。分數主義的思維不減反增,更破壞考試制度原有的公信力,公平性備受質疑。

真實世界諸多的教育亂象重重地打了教改專家一巴掌,只不過,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有能力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努力找尋出路,沒能力的家長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在紊亂的教育制度下飽受折磨,得過且過,隨波逐流。

教改成就了誰?台灣的教育競爭力究竟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上位者應敞開心胸,彎下腰聆聽教學現場老師、學生、家長的真實心聲,由下由上進行實質有效的對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