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家長寧選私校棄公立〉一文:教育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

友善列印版本

秦靖於4月4日發表的〈家長寧選私校棄公立,教改問題在哪裡〉一文,左批教改專家活在象牙塔中,右打教改團體無限上綱個人自由。在文中,這些畫錯重點的教改主事者,是助長私校招生、強化分數主義,令學生飽受折磨的罪人。身為台師大教育所的學生,我無意替教改說話,但這篇文章罵人力道有餘,眼光卻狹隘得難以忍受。

首先,秦靖的教育視野太過狹隘,導致他無法看到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家長送小孩去讀私立中學的兩大主因,無非就是要小孩專心念書,以及不要學壞,這點秦靖並沒有說錯;但是他卻沒有看到「專心念書」和「不要學壞」背後的真正推手。

專心念書是為了在大學能進入一間好的校系,好的校系能夠幫助找到好的工作。我們都很清楚這樣的邏輯並不成立,但是這古怪的邏輯卻還是逼著大家照樣走下去。為什麼?這是因為台灣的貧富差距太大,勞動薪資差距多達三四倍者所在多有,而提供像樣勞動保障的企業少之又少。因此為了進入那少數的、提供高薪與穩定保障的企業工作,大學以上的文憑才會受到眾生爭奪。台灣的大學科系錄取分數排行,差不多可以和各職業收入排行對照著看,如此便一目瞭然。學生想升學多半不是為了求知,只圖混口飯吃罷了。

因此要改善升學主義、分數主義,根本之道當然是從經濟問題著手。當我們的運動員、藝術家、低技術勞工可以得到較好的待遇與正常的勞動保障、當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差距不再持續擴張、當約聘與派遣人員的勞動條件有所改善……如此一來,教育才能稍微得到真正的解放──從勞動力市場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教改專家在這一點上自然毫無施展之處,而得仰賴政府的介入。然而我們的政府─不如說世界各處的政府─向來都站在大企業那一邊。就不用說一例一休戳破了多大的謊言,蔡英文的教育政策,也都在談如何與職場接軌,要學生成為企業需要的勞工,而不是成為自己。因此學生即便考上理想大學科系,仍得終日忙於雙修、輔系、學程、第二外語、交換、實習、打工,種種活動(即便是社團)與經歷皆是為了讓自己的履歷增添一筆色彩,為自己「加值」──勞動力的加值。

忽略掉學生壓力的根本兇手,秦靖自然只能批評教改主事者活在象牙塔中,殊不知既然教育的病徵來自社會,要解決也只能靠社會。這不是靠著聆聽現場心聲、實質對話就能解決的。聽來聽去、再怎麼對話,如果貧富差距與惡劣的勞動條件沒有改善,如果「文憑拜物教」沒有減弱,那麼升學競爭和分數主義永難消除。

現在再看私校的嚴格管教。秦靖用以批評教改團體的論調是:「最好髮禁、服儀通通嚴格限制,不讓孩子學壞成了家長們最卑微的要求⋯⋯個人自由仍應規範在社會群體之中⋯⋯這是教育的重大意涵。」同為學教育的,我對後半段沒有意見。只是,這和髮禁、服儀有何關係?頭髮需要規範在社會群體中嗎?我要怎麼弄我的頭髮,難道不是憲法保障我的人身自由嗎?為什麼頭髮和服儀受限,就是不學壞?我很好奇,秦靖是用什麼方式將「壞」的價值套在人的外表上。

再者,從未聽聞過有哪個教改團體高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希望秦靖若有證據公諸於世,否則隨便捏造教改團體的形象,不知是無知還是錯誤解讀。

最後回應秦靖最初的問題:教改問題在哪裡?為何大家擠破頭也要進私校?其實私校的管訓,除了協助學生在升學競爭中成為勝利者,還有很多方面也都是為了和社會上的上層階級接軌。無論是服儀的瑣碎要求、對待師長要有禮貌、站姿坐姿的規範、用字遣詞的講究,乃至於樂觀的、順從的、進取的「心理素質」,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幾乎都是源自於上層階級的文化習性。私校透過嚴格的管訓,其塑造出的學生就算沒上明星校系,行為舉止起碼也有模有樣。這樣,他在面對不合理的勞動待遇時,還會是個樂觀、順從、進取的勞工,他只會想要提升自己,而不會想要反抗。

我們的學生與畢業生不會反抗,無論是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還是對不合理的勞動條件。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教改主事者罵聲連連,因為二十幾年來,教改主事者不斷換人,當初的教改審議委員會早已停止運作。我們需要批評的,是不曾換過壓榨勞工思維的企業,和不曾阻止企業壓榨勞工的政府,就讓我們稱之為資產階級的管理委員會吧。這才是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